首页 理论教育重庆城乡发展实践:新思路、新探索、新模式

重庆城乡发展实践:新思路、新探索、新模式

【摘要】:我国与韩国有着相似的自然条件、农业基础和文化背景,分析韩国城乡发展的过程可对我国当前的城乡统筹提供有益的借鉴。韩国城乡发展的历史沿革1)韩国城乡起步发展阶段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从此之后韩国经历了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

2.1.2 韩国城乡发展

韩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其国土面积为9.93万平方千米,农业可耕地仅占朝鲜半岛的19.4%,韩国人口4 800万,其中农村人口35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韩国从资源贫乏、经济落后、工业基础极度薄弱的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通过技术创新、发展工业最终发展为举世瞩目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并且通过浩浩荡荡的“新村运动”创建农业现代化。我国与韩国有着相似的自然条件、农业基础和文化背景,分析韩国城乡发展的过程可对我国当前的城乡统筹提供有益的借鉴。

(1)韩国城乡发展的历史沿革

1)韩国城乡起步发展阶段

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从此之后韩国经历了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城市人口比例(包括现在的朝鲜)从3.3%上升到11.6%。(3)

在日本的殖民统治期间日本为解决本国贫乏的粮食供给,通过土地调查、土地投资等方式掠夺韩国的土地,但也与此同时改变了韩国原有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奠定了农业商品化的基础,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关系,另外通过“兴修水利工程”“生产使用化肥”“推广优良品种”“兴办农业学校”等方式大大提高了韩国的农业生产。韩国在此期间输往日本的大米量骤然增加,这使得控制大米生产的大地主和流通的米谷商积聚了不少的财富,但也使得农村大地主与贫民的两极分化愈发严重。

2)韩国城乡非正常化发展阶段

在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期间,韩国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28.3%。一方面,这一时期城镇化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战争导致的移民,从1945年日本投降开始,大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到中国的韩国人回国,随后朝鲜战争所产生的大批难民从朝鲜半岛中部迁往南部并在城市周围定居从事生产劳动。因此这一时期的城市人口增加并非是由于韩国经济的发展带动的,而是由于殖民政策变化和战争结束致使难民迁移回国导致,因此韩国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以解决被迫增加的城镇人口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为改变经济和社会落后的局面,韩国政府提出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出口加工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带动了工业经济和城市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汉江奇迹”。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得到快速推进的同时却造成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严重失调。工农业发展速度之差从“一五”期间的2.5个百分点扩大到“二五”期间的8个百分点,有67%的农户年平均收入不到城市居民的50%,致使农村人口大批外流,社会矛盾日益加剧。(4)

3)韩国城乡快速发展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韩国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工业和城市化启动后城乡差距迅速扩大问题,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另外在1972至1976年期间,韩国在实施发展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把“工农业的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的开发”放在经济发展三大目标之首。(www.chuimin.cn)

一方面,韩国政府在建立地方工业发展的同时制订并实施了农村工业化计划。通过实施对农村工业免征资产所有税、一年内免征财产税、对建设投资资金和最初的经营资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措施鼓励工业企业到农村建立新村工厂,带动农村工业的发展。1984年,韩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工业园区。到1989年,政府划定的农村工业园区已发展到147个,已建成1 734家农村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共吸引25.7万农民就业。到1993年,政府共建成350个农村工业园区,建成4 500家工厂,为83万农村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5)

另一方面,“新村运动”也在同时期开展,政府通过4个阶段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第一阶段韩国政府主要致力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在农村修建道路、建设供水设施、修建墙院等公共事业,到1975年底,韩国农村共新建6.5万座桥梁,村村都修筑了宽3.5米长2~4千米的进村公路。(6)第二阶段主要是为增加农民收入而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为此,政府在农村推广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知识,普及基本农林渔业知识,提高农民的生产力量,在这段期间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丰收。1975至1978年农民所产大米能自给有余。第三阶段则是致力于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和特产农业,农村企业的数量在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动下不断增加,在此期间“新村运动”也进行了调整。在此之后的第四阶段,“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形式转变为民间自发,走更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真正提高社会实效的道路。通过“新村运动”农民的收入与城市工人的收入水平接近。进入90年代后,彩电在农村的普及率为123.6%,电冰箱为105%,煤气炉100.4%,电话99.9%,汽车20.9%,电脑为6.7%。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4 000美元,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7)

(2)韩国城乡发展的促进因素

韩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日本类似,也是由最初的土地改革到工业发展、新农村建设逐步发展起来的,但是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新村运动”对于韩国城乡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它是韩国进行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新村运动,韩国的农业生产力提高到现代化水平,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与城市人均持平;另外,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大幅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极大的改观,到20世纪70年代末韩国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韩国的“新村运动”称得上是农村开发的经典案例,很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2006年2月,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等高层领导与全国200多名干部用1周时间专门学习研究“新村运动”,并认为“新村运动”能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新村运动”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并创造成绩也有赖于以下原因:

①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决心和积极的大力支持是“新村运动”能够取得成功的强有力的保证。“新村运动”是由当时的政治统领者朴正熙总统提出,号召全国实施的、一场由上而下进行动员的综合性乡村发展运动。为保证“新村运动”在执行上有保障、有制度可循,在中央专门成立了“中央新村运动咨询与协调委员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设立了系统的“新村运动”组织机构,在市、郡、面、邑村成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在全国形成了“各行各业、支持农业”的局面。不仅如此,在资金方面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例如,在1971至1978年的财政预算中,农村开发项目费用就增加了7.8倍,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合计增加82倍。(8)

②以农民利益为中心,为农民创造真正的利益,这大大提高了农民参与自主建设的积极性。“新村运动”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引导农民走上一条自发的、依靠群众自己力量的道路。“新村运动”开展之后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全国村村通电、通汽车、通自来水,这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另外,对于教育和培训的重视也为农民带来了利益,通过授课不仅改变了农民传统的价值观念,更给他们传授了先进的农业知识,使农业生产提高了效率和质量。农民的收入从1966年的208.94万韩元增加到1981年的422.09万韩元。(9)鉴于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对于之后政府在农村导入工业的发展计划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我国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对于城乡统筹建设我国也应以“以人为本”为中心,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利益,并依靠他们的支持加速我国的工业发展计划加速城市化进程。

③分阶段进行、逐步深入是韩国“新村运动”成功的思路保证。正如前文所描述,韩国的“新村运动”分为了4个阶段,从最初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给到最后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从最初的政府引导到群众的自发运动,都是由这4个阶段贯穿引导的。这4个发展阶段相对独立但又不失连续性,它避免了急功近利的跳跃式发展而是采取步步为营的方式,在“新村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有进行调整纠错的第三阶段,这使得“新村发展”能按照正确的进程进行发展,不偏离群众的利益。再者,农民思想需逐步转变,这也决定了“新村运动”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只能分阶段平稳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