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狄尔泰问题的肤浅化处理及《时间概念史导论》书评

狄尔泰问题的肤浅化处理及《时间概念史导论》书评

【摘要】:d)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对狄尔泰问题的肤浅化处理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接过了由马堡学派和狄尔泰所开创的工作,但却使其走向了平凡和肤浅。对于狄尔泰问题的这一变形和浅薄的理解,具有一种不良的结果,它掩盖了狄尔泰提问的真正意义,使其直到今天也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狄尔泰的工作中一种切近现实本身的积极的趋向,这里的现实就是历史科学中的课题。

d)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对狄尔泰问题的肤浅化处理

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接过了由马堡学派和狄尔泰所开创的工作,但却使其走向了平凡和肤浅。问题已被歪曲得面目全非,就是说,这个学派的那种在科学论意义上的提问,变成了一种空疏的方法论。认识本身的结构、研究的结构、通向各种现实的途径不再得到追问,更没有去追问这一现实本身的结构;研究的课题只剩下科学式表述的逻辑结构。这样的一种倾向走得如此之远,以致在李凯尔特的科学论中,他所讨论的科学已经是不可辨认的了;在这里,起根本作用的仅仅是科学的图式。对于狄尔泰问题的这一变形和浅薄的理解,具有一种不良的结果,它掩盖了狄尔泰提问的真正意义,使其直到今天也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www.chuimin.cn)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狄尔泰的工作中一种切近现实本身的积极的趋向,这里的现实就是历史科学中的课题。基于上述提问方式,狄尔泰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哲学中保持着一种别具一格的立场,此立场正好是与马堡学派相对的,因为他摆脱了一种教条式的康德主义,而尝试一种激进主义(Radikalismus)的走向,纯粹从实事本身出发进行哲学思考。不过,由于传统以及同时代哲学的影响依然过于强大,致使狄尔泰的工作难以按其固有的本性稳步而明确地前行。他经常出现摇摆,在某些时期,他纯粹按照他那个时代的传统哲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而这种哲学与自己的旨趣是完全不同的。但他又总是一再地突破他自己提问的基本天性。这种不稳定性表明,他还没有获得自己的独特的方法,也没有达到一种原本的提问方式。尽管如此,这一点依然是决定性的:他的工作突进到了传统的问题所未曾达到的源本的领域。而当人们摆脱了传统标准(此标准在今天的科学式哲学中还在起着作用)的约束,当人们看到,在哲学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那规定了十九世纪末的科学式哲学之特征的东西,即各种思潮和学派的斗争以及要将一种与其他立场相对立的立场贯彻下去的企图;当人们看到,在哲学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这种做法:依据一种接受下来的传统式哲学立场、重又借用传统的概念对事物加以探究,而是相反的做法:去拓展新的课题领域本身并通过生产性的概念生成(Begriffsbildung)而使新的课题领域成为科学的领地——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人们才能够理解并接受上述突进。上面所说的是一种科学式哲学的标准,而非构建一种体系的可能性,此种构建只是奠基于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概念性材料所做的一种任意的加工。今天,一种走向体系的倾向在哲学中重又时兴了起来,但此一倾向中却并不抱有这样的见识:体系的建立要遵从对于问题的一种合乎实情的探究。相反,这一倾向纯粹是传统主义的,如像人们在对康德哲学的重新理解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这就是说,人们经由康德走向了费希特和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