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作为科学对象域的自然和历史我们首先需要赢得有关本讲座课题内容和适合于这一课题的探索方式的理解,而这一理解就将通过对本讲座副标题即《关于历史与自然的现象学引论》所作的一种阐明而得以实现。人们把马克斯·韦伯的立场看作是怀疑的和无助的立场,他们试图通过构建一种关于科学的神话式理解来为科学建立一种世界观,由此重新给科学和科学研究赋予意义。......
2023-12-02
我们必须从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哲学的历史局面出发,来理清现象学研究兴起的历史。这种兴起是由十九世纪科学意识的变革所决定的,正如这种科学意识是在唯心主义体系瓦解之后而完成的一样——科学意识的此一变革不仅触及了哲学本身,而且触及了所有的科学。由这一变革,我们将可以理解:在十九世纪后半叶,人们以怎样的方式重又尝试让科学的哲学获得一种自身独具的权利。这一尝试是在这种趋向中进行的:首先,让各具体的专门科学获得其独立的权利,与此同时又给相对于这些专门科学的哲学确保一个特有的领地。由此趋向出发,导向了一种带有科学论、科学的逻辑学这种本质性特征的哲学。而这个特征就成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哲学革新的标识。
其次,上述哲学革新不是在一种源本地回到被探究的事情中实现的,而是通过返回到一种历史上既有的哲学,即康德的哲学而实现的。因而,这种哲学就是传统主义的;它由此而接受了一套与完全确定的提问方式相应的完全确定的体系,并进而在一种完全确定的立场中走向了具体的科学。
只有着眼于这一哲学式科学之革新的方式与范围这一主要特征,我们才能够把握十九世纪中叶前后科学的局面。关于这一局面,可以通过当时所有科学中的一个口号来加以规定:经验事实,而不是思辨和空疏的概念。这一口号的流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首要的原因就是唯心主义体系的瓦解。各门科学都倾其全力集中于各经验领域,确切地说,就是集中于两个当时已彼此分离的历史性世界的领域和自然的经验领域。当时,在哲学思考上多少还有一点生命力的是在一种贫乏而粗糙的唯物主义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所谓自然科学的世界观。(www.chuimin.cn)
历史科学在根本上放弃了哲学式的思考。就其一般的精神取向而言,它还生活在歌德和莱辛的世界中;对它而言,只有具体的工作才是决定性地有效的,而这就意味着一种遵奉“事实”的倾向。这一倾向要求做好历史中的一项首要的课题:史料(Quellen)的阐释与维护。与之一道,文献学批评和解释技艺得以齐头并进地成长起来。就其方法上的取向和它的原理而言,一种事实性的解释——人们用它来指称一种对史料中现成已有的材料的“见解”(Auffassung)——依然忽略了历史学家各自的精神存在状况;而关于历史材料的见解向来都是随着在历史学家那里活跃着的冲动而变动不居的。这些“见解”是各式各样的,而从七十年代以后,它们本质上是从政治中汲取营养的。除此以外,还存在过一种文化历史的思潮。由这一思潮,出现了八十年代的这样一场讨论:历史应该是文化的历史呢还是政治的历史?由于缺乏任何进行讨论的方法,人们未能推进到一个基本的领域。而这一点表明:历史学家与其对象的根本关系是不确定的,并且,这种根本关系还被委弃给了某种在本性上属于文化性的或流行的看法。尽管上述两种历史现在已在精神历史的名号下得到了综合,但此种状况依然在今天大行其道,历史科学依然纯粹专注于它的具体工作并在此工作中获得它的实质性成果。
当时的自然科学则是由伽利略和牛顿的伟大传统所决定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科学的疆界扩展到了生理学的和生物学的领域。这样,与生理现象一道,心灵生活,首先是那与生理现象最为紧密相关的领域即生命(只要它是在感觉器官中表现出来的)也进入了自然科学的探索视野之中。只要心灵生活是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得到探究的,那么感觉心理学的研究即关于感知(Wahmemung)、感觉(Empfindung)的心理学就与生理学有着最为紧密的关联。就像冯特的主要著作所显出的那样,心理学成为了生理学式的心理学。在这里冯氏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领地,在其中人们也能够用自然科学的探询手段去阐明心灵生活、阐明精神。在此,我们有必要注意的是:在英国经验论(向前还可追溯到笛卡儿)的影响之下,当时心理学的课题就被理解为关于意识的科学。在中世纪和希腊时期的哲学中,人们的眼光所看到的还是作为整体的人,而对内在心灵生活(现在人们则喜欢称之为意识)的把捉则是在一种自然的经验中进行的,它没有被界定为与一种外部感觉相对的内部感觉。从笛卡儿以来,心理学(根本上就是关于心灵的科学)的概念已发生了特征性的变化;关于精神、关于理性的科学就成了意识科学,一门在所谓内在的经验中去取得它的客体的科学。对于生理学式的心理学而言,心理学课题的设定也在一开始就是不言自明的;人们纯粹外在地在一种对立的含义上来表述这一见解:不是关于作为实体的心灵之科学,而是关于心灵现象、关于那在内在经验中自身给出的东西的科学。在此具有特征意义的是:在其专有的方法的意义上,自然科学突进到了传统上哲学所占有的领地。一门自然科学式的心理学的趋向,就是要在哲学本身的领地中取而代之,以至于要在其进一步的发展进程中成为哲学本身的基础科学。
有关时间概念史导论的文章
第一节作为科学对象域的自然和历史我们首先需要赢得有关本讲座课题内容和适合于这一课题的探索方式的理解,而这一理解就将通过对本讲座副标题即《关于历史与自然的现象学引论》所作的一种阐明而得以实现。人们把马克斯·韦伯的立场看作是怀疑的和无助的立场,他们试图通过构建一种关于科学的神话式理解来为科学建立一种世界观,由此重新给科学和科学研究赋予意义。......
2023-12-02
b)直观与表达至此,我们基本上已经指明了直观的含义,而这个含义并非只能限定在对于感性之物的源本的把捉这一范围之内。α)感知的表达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将一个我们在某一具体的感知中进行的表达称之为真实的?时,这样我就给出了愿望的表达,即我通报说,我的心灵正被这一愿望所贯注。现在,表达的这种含义就扩展到了所有朴素的给出对象的行为之中。......
2023-12-02
而为了看清此点,首先就需要注目于意向性本身。α)感知中的被感知者:自在自足的存在者通过将意向性把定为行为所本来具有的结构,我们就避免了在任何情况下滑入人为的构造、滑入僭越的理论之中。时至目前,我们只是凭借自身-指向描画了意向性的一种首要的机括,此一描画与完整的结构枢机还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并且这种描画还完全是形式上的和空洞的。为了阐明意向性的根本枢机,现在我们要重新回到自然地感知物体的典型实例。......
2023-12-02
a)对这个名称各构成成分源本含义的阐明“现象学”这个名称有两个组成部分:“现象”与“-学说”。故此,我们首先要对这个名称的第一个组成部分作出阐明。我们需要把牢的就是这一现象的含义:φαινομενον(现象),即自身显现自身的东西。对于这种存在者,我们就不将其称为现象,称为原本意义上的自身-显现者,而是叫作外观。就显象、显象活动中的指引功能之特征而言,它具有一种指示的功能,它是对某物的显示。......
2023-12-02
被意指者通过被直观者而自证自身;在此人们所经验到的是同一体。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这一自证的行为中,同一性并未像同一体那样得到专题的把捉。明见是一种确定的意向式行为,确切地说就是对于被意指者和被直观者的自证;被意指者经由实事而验明自身。......
2023-12-02
这一事实表明,我们在历史上的时间概念的问题范围内来对柏氏加以专门的讨论,应该是正当的。第三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是:阐发“一般存在的问题以及特别是历史和自然之存在的问题”。......
2023-12-02
c)综合行为在对一个存在者的简捷的感知中,被感知的存在者本身首先单纯地当场在此。这些对行处干连加以辨析和给出的行为,不是并列的和前后相随的行为,而是统一地处在关于事态联结本身的意指统一体之中的。按照上述分别从整体与部分的视角来进行把捉的双重的方向,联系的行为就可以既被理解为综合也被理解为分析。现在,这一行为的意义还有待于得到恰当的领会。......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