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以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求为中心,研究开拓市场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市场营销理念历经传统与现代两个不同质的发展阶段,现代理念阶段包括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和整体营销观念。......
2023-12-01
15.4 资金营运管理
资金营运是指对通过资金投放所形成的各项资产的利用和调度,以使收益实现的过程或活动。一般来说,资金营运会引起两种后果,一是形成企业的经营成本;二是形成企业的经营收入。资金营运管理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三个部分。
15.4.1 现金管理
1.持有现金的动机
现金是公司中变现能力及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具体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本票、银行汇票等。西方经济学认为,公司持有一定量的现金是为了满足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
(1)交易性需要。交易性需要,是指企业必须持有一定的现金以满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支付需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连续不断的,经常发生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二者有时不能同步,公司保持适当的现金结余,有利于维持业务的正常顺利进行。
(2)预防性需要。预防性需要,是指企业持有一定的现金以应付意外事件所产生的现金需要。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从而使现金流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满足未来的意外事件的支付需要,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保持一定的现金储备。
(3)投机性需要。投机性需要,是指企业持有一定现金以满足某种投机行为的需要。这里所讲的投机行为主要是指在证券市场发生变动时企业以手头上所拥有的现金投资于有价证券以赚取丰厚的投资收益。此外,商品市场上发生某种巨大的波动致使企业购置某种材料商品以赚取巨大收益也属于投机行为。
2.持有现金的成本
持有现金也会发生一定的成本,现金持有的成本主要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
(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公司因持有现金而放弃其他投资机会所失去的收益。机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成正比,现金持有量越大,机会成本也越大;反之,机会成本越小。
(2)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指为进行现金保管和现金收支管理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如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安全措施费用等。管理成本通常是固定的,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现金持有量的大小而变化。
(3)短缺成本。短缺成本,是指企业因现金持有不足而招致的损失。短缺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于现金持有不足,企业不能在折扣期限内支付货款,从而使企业失去可以获得的现金折扣;第二,由于现金持有不足,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银行、供货方等信用提供者对企业采取罚款、罚息、提高利率等措施;第三,由于现金持有不足,企业的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得不到保证,从而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短缺成本与现金持有量成反比,现金持有量越大,短缺成本越小;反之,短缺成本越大。当现金持有量为零时,短缺成本最大;当公司现金持有量达到一定量时,短缺成本可能为零。
最佳现金持有量是指能使持有现金的总成本最低,即使上述三项成本之和最小的现金持有量。
15.4.2 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收取的款项。它主要包括应收销售款、应收票据等。应收账款是伴随销售行为而形成的一项企业债权。企业持有应收账款可以获得销售扩大及存货减少所带来的好处。
1.应收账款的成本
企业持有应收账款,虽然可以获得一些好处,但也会引起一系列的成本。一般而言,企业持有应收账款所引起的成本主要有以下三类: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
(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企业将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所丧失的其他投资收益,如投资于有价证券的利息收益。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有多种衡量方式,比如可以采用有价证券的投资收益率,可以采用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率,可以采用预期收益率,也可以采用最近的某一投资项目的收益率等。
(2)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指从应收账款发生到应收账款收回期间所发生的与应收账款管理相关的全部费用。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主要包括调查顾客信用情况的费用、账簿的记录费用、收账费用、收集相关信息的费用和其他费用。
(3)坏账成本。坏账成本,是指企业因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招致的坏账损失。一般来说,此项成本与应收账款的额度成正比,企业必须按规定提取一定的坏账准备。不过,与机会成本和管理成本不同的是,坏账损失发生的规模具有弹性,与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2.信用政策的制定
信用政策也叫应收账款政策,是指企业基于自身情况和一定的经济环境,根据自己对与应收账款相关的效益与成本的权衡,为规划应收账款规模和监控应收账款收回而确定的一系列策略与措施。信用政策通常由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要素构成。(www.chuimin.cn)
(1)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企业为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时,对客户所提出的要求其在资信程度方面必须具备的最低标准。企业在设定某一顾客的信用标准时,可以采用“5C模型”,即考虑客户的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cteral)和条件(Condition)。如果客户达不到企业的信用标准,就不能享受公司按商业信用赋予的各种优惠,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
(2)信用条件。信用条件,是指企业为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时对客户提出的要求其支付所欠款项的条件。信用条件由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两个要素构成。人们经常使用诸如“2/10,n/30”、“2/10,n/45”、“3/10,2/20、n/60”等形式来表示企业的信用条件,这些信用条件表达了不同的信用期限要求和现金折扣水平。例如,以“3/10,2/20,n/60”所表示的信用条件的含义是:客户如果在10天之付款,可按发票金额给予3%的折扣;如果客户不能在10天之内付款,但能在20天之内付款,可按发票金额给予2%的折扣;超过20天付款便不享受折扣,且全部欠款必须在60天之内付清。信用条件的作用在于为控制应收账款的数量,进而为优化应收账款的收益与成本关系提供标准和依据。
(3)收账政策。收账政策,是指客户违反企业所提出的信用条件,出现拖欠甚至拒付时,企业为催收逾期欠款所采取的程序、策略与方法,故也称为催收政策。在正常情况下,客户一般都能按照信用条件的规定到期及时付款,履行其购货时承诺的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客户在期满后仍不能付清欠款。此时,企业有必要根据收账政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因为客户拖欠时间越长,对企业资金周转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大,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越大,更为严重的是演变成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越大。收账政策的作用在于为采取收回逾期款项的措施,进而为化解应收账款风险提供标准和依据。
从理论上讲,信用标准的低与高,信用条件的宽与严,收账政策的松与紧,会从不同角度对持有应收账款的收益、成本、风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据此可以认为:信用政策的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的优化与选择过程。
15.4.3 存货管理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生产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它主要包括各类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库存商品等。
1.存货的成本
企业持有存货与持有应收账款一样,也会引起一系列的成本。存货的成本主要有以下四类:采购成本、订货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
(1)采购成本。采购成本,指外购物品的进价成本或自制物品的生产成本。采购成本的大小主要受单位进价或单位生产成本的影响;就一定时期而言,则既受单位成本的影响,也受购入或自制数量的影响。而购入或自制数量又与存货投资的周期有关。如果不考虑需求的限制,存货投资周期越长,一定时期采购或自制的数量就越多,采购成本就越大。
(2)订货成本。订货成本,是指取得订单的成本,如办公费、差旅费、手续费、邮资费、电话费等。订货成本中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如企业所设采购机构的基本开支等,称为订货的固定成本;另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如差旅费、邮资费等,称为订货的变动成本。
(3)储存成本。储存成本,是指为保证生产或销售而储备物品所发生的成本,包括存货占用资金所产生的利息(亦为机会成本)、存货的保险费、搬运费、储藏费、存货损耗、陈旧、变质等费用。储存成本也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与存货数量多少无关,如仓库折旧、仓库员工的固定月工资等;变动成本与存货的数量有关,如存货资金的利息、存货的保险费、存货的破损和变质损失等。
(4)缺货成本。缺货成本,是指因存货不足而造成的损失,包括因产成品存货不足导致的延期交货损失、当前利润损失和未来利润损失(商誉损失);因原材料和消耗品存货不足导致的人员与机器的闲置损失等。从理论上讲,这项成本的大小,直接受订货量的影响,间接受存货投资周期的影响。
2.存货管理策略
(1)确定经济订货量。具体内容见第4章4.4.2。
(2)确定经济订货点。对于某种物料或产品,由于生产或销售而逐渐减少,当库存量降低到某一预先设定的点时,即开始发出订货单来补充库存,直至库存量降低到安全库存时,发出的订单所定购的物料(产品)刚好到达仓库,补充前一时期的消耗,此时订货的数值点,即称为经济订货点。
影响订货点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订货批量、正常消耗量、提前期、安全储备量等。正常消耗量是指产品在正常生产消耗过程中每天或每周材料的正常消耗量;提前期是指从提出订货到收到订货的时间间隔;安全储备量是指为预防临时用量增大而多储备的存货量。
一般来说,安全储备量加上提前期内正常消耗量,称为订货点。订货点的计算公式为:
订货点=平均每日正常消耗量×提前期+安全储备量
(3)ABC分类法。ABC分类法是对存货各项目按种类、品种或规格分清主次,重点控制的方法。
通常根据存货的年耗用额,将全部存货分成三类,其中,A类为具有高耗用额的存货,其金额常占全部存货价值的75%—80%,而品种数量仅占全部存货的15%—20%。B类为具有较高耗用额的存货,其金额常占全部存货价值的10%—15%,而品种数量却占全部存货的20%—25%;C类是具有低耗用额的存货,其金额常为存货总值的5%—10%,但品种数量却占全部存货的60—65%。
ABC分类的目的是对每项存货都规定适当的控制程度。其基本原理是密切注视那些具有最大年耗用额的存货项目,仅对只有很小年耗用额的存货项目稍加注意。即对A类存货实行严格控制,对C类存货实行较松的控制,对B类存货实行中等程度的控制。如果能降低A类存货的库存水平,便会显著地减少存货投资。
有关现代管理学:原理·实务·案例的文章
它以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求为中心,研究开拓市场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市场营销理念历经传统与现代两个不同质的发展阶段,现代理念阶段包括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和整体营销观念。......
2023-12-01
投资方案累计现金净流量的估算模型可以概括为:15.3.2债券投资管理债券投资是指企业作为债权人通过买进政府、各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发行的各类债券,以获得投资收益的行为。......
2023-12-01
18.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8.5.1质量认证的含义质量认证也称合格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三方依据程序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给予书面保证。”......
2023-12-01
生产作业计划编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收集为编制计划所需要的各项资料,核算、平衡生产能力,制定期量标准和编制生产作业计划。......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