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笕桥中央航校史话:考核制度与学生前途

笕桥中央航校史话:考核制度与学生前途

【摘要】:由于其特殊性质对报考的学生设立了很高的门槛。也有不少学生是在飞行训练中失事死亡,如华侨学生雷炎钧在毕业当日的飞行特技表演中发生意外而身亡。航校第四期被送往美国留学的毕业生1933年,航校的第二期学生毕业,包括高级班和普通飞行班。1935年春,第四期学生毕业,其中飞行科毕业生仅有110人左右,机械科学生毕业时有160余人,部分毕业生被派往美国留学。

第三节 考核制度与学生前途

国难当头,国势岌岌可危。当时的中国青年热血沸腾,斗志昂扬。航校的成立受到了广大青年的青睐,报考情况非常火热,大部分为高中毕业生,也有不少为大学毕业生,如在抗日战争中连人带机冲到日本军舰上壮烈牺牲的航校第二期学生沈崇诲就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

中央航空学校旨在培养空军专门人才,授予必要的航空技术及政治军事知识。由于其特殊性质对报考的学生设立了很高的门槛。学生在报考后首先要进行体格检验,体检合格后才能参加地区初试,集中南京后还要复试。当时规定的入学条件为:学员班为空军军官,年龄在空中服役期限内,技术体格适合深造者;学生班为高级中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18岁至22岁,体格、志愿适合飞行者。[10]作为飞行员,身体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航校对入伍生的体格要求十分严格,体格考试的淘汰率相当高。据统计,第二(即实质上的第一期)、第三、第四、第五期应试者达1万人左右,而体检和笔试及格者仅400人,占总数的4%。[11]

经过严格的入学考核,成为航校的学生,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当然就是未来的飞行员。如果在学习飞行的过程中被发现患有航空病,晕机呕吐的;胆小害怕、神经紧张不能接受空中动作的;手脚呆板,动作粗暴,不适于空中技巧和密集成队飞行的;经过20小时以上训练仍不能单独飞行的——只要有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是要被淘汰。航校每期学生在飞行训练期间,因体格检查和技术测验而被淘汰的,平时约占了1/3。被淘汰的学生有些被转入机械科,毕业后将成为空军军官;有些退学或转学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改学陆军。也有不少学生是在飞行训练中失事死亡,如华侨学生雷炎钧在毕业当日的飞行特技表演中发生意外而身亡。因此,航校每期的毕业生人数与招生人数都会有不小的落差。(www.chuimin.cn)

航校第四期被送往美国留学的毕业生

1933年,航校的第二期学生毕业,包括高级班和普通飞行班。高级班的毕业生大多成为航校后来的飞行教官,如高志航、石友信、晏玉琮等人。因为航校建立了严格的淘汰制度,初级飞行下来,第二期学生不及格者占了50%;中级飞行结束后,又淘汰50%;到了毕业时只剩下飞行学生48人,机械学生31人,侦炸学生45人。1933年春,航校招考第三期学生,共150余人,编为一个学生队,只训练飞行人员。是年7月,招考第四期学生,共约300余人,分编为两个学生队,即一个飞行学生队和一个机械学生队。自此,航校开始同时训练航空机械人员,而当时的机械人员都租用民房,不住军用宿舍。1934年春,第五期学生多达400余人,仍分为飞行、机械两队。1934年12月,第三期学生毕业,历经飞行淘汰和失事死亡等,到毕业时只剩下90人。1935年春,第四期学生毕业,其中飞行科毕业生仅有110人左右,机械科学生毕业时有160余人,部分毕业生被派往美国留学。同时又招考第六期学生400余人,同年秋天,第五期学生毕业,其中飞行科有140人左右,其余除淘汰、退学、死亡外,都是机械科毕业学生。[12]总之,自1935年后,每年大约先后有两期学生毕业,同时先后有两期新生入校或升学,人数都在300到400人之间。到毕业时,飞行学生大约各要淘汰和失事死亡40到50人,约占飞行学生入学人数的25%~30%左右。

从航校毕业的学生抗战时期基本上都被分配到各个空军部队,为抗击日寇侵略英勇奋战,许多人为保卫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