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杭州: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笕桥经济发展腾飞

杭州: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笕桥经济发展腾飞

【摘要】:此后150多年中,杭州一直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计划主要是在农业、乡镇企业中实施,笕桥的经济发展又有了一个新平台。笕桥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水、陆、空路路畅通,对当地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发展来说无异如虎添翼。

三、经济重镇

隋朝开始,杭州经济开始了长足的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经唐、五代的吴越国到宋,杭州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12世纪前期,宋室南迁,定都杭州,改名临安府。此后150多年中,杭州一直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杭州水运可直达大都(今北京),成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商船游走于京城各地与杭州之间,方便了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交流。

运河在杭州境内的起点为三堡船闸,经艮山门、中山北路桥、江涨桥、大关桥、拱宸桥、义桥、武林头至塘栖,由杭申甲线、杭申乙线出境。笕桥一带水渠密布,正所谓条条道路通运河。所以运河的开通,也打通了笕桥地区的血脉,当地盛产的丝茧、药材、麻布,都随着一条条水道载到了运河上,并陆续地运到了全国各地。

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笕桥地区的商业繁荣。据《咸淳临安志》记载:“茧桥,在艮山门外走马塘,茧桥一作笕桥,离城东北十里,自新庙至长佛寺,列肆二里有奇,四进物产殷充,丝茧、药材、麻布尤所擅名,客贾多于此居积致远。”当时繁华景象可见一斑。到民国时期笕桥已发展成为一个居民密集、街市兴旺的商业集镇,商业街从现在的笕桥火车站起至曾经的笕桥电影院,约两公里长,街上有“九车十八当”。仅油车铺就有九家,当铺十八家,其他茶馆米店林立,直至后来被日本侵略者夷为平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笕桥的地域经济得到了更大更快的发展。1949年8月,分别组建笕桥、艮山区合作商店。11月,笕桥区合作商店改组为笕桥区供销合作社,有社员7945人。艮山区弄口、彭埠、和丰、下菩萨4乡,建立供销合作社,共有社员8321人。12月,江干区建立清泰门工农消费合作社。1951年11月,建立江干区供销合作社(1955年2月并入市消费合作社)。1952年1月,建立艮山区供销合作社。1960年8月,笕桥人民公社供销部划入江干区;翌年9月,改称笕桥供销合作社;1962年8月,改为江干区供销合作社,有职工517人,社员41,273人。1976年,江干区供销合作社下辖笕桥、四季青、东风、大农4个分社和笕桥豆制品厂等6家直属企业。分分合合的变迁给笕桥的商业发展不断寻找更好的发展契机。1984年,江干区67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占农户总数的3%,笕桥乡有90%以上的耕地承包到户。

1987年起江干区开始组织实施星火计划。该计划主要是在农业、乡镇企业中实施,笕桥的经济发展又有了一个新平台。据统计,到2002年止,全区实施的67项星火计划项目,总投入达1亿元,推广各种农业新技术110多项,开发各类新产品230多只,累计增加产值9.1亿元,新增利税1.5亿元,创节外汇约1000万美元,取得了明显经济社会效益。如市级星火计划“蔬菜良种繁育全程服务体系”项目经过两年实施,繁育原种2771公斤,配制杂交种3107公斤,生产良种32700公斤,创造经济效益达330万元,增产蔬菜800万公斤,增加产值400万元,使该区蔬菜生产得到发展,菜农增加了收入。乡镇企业方面如笕桥镇的万事利集团承担的国家级星火计划“万事利牌涤纶仿麻仿毛系列产品开发”,经过两年实施,成功开发了弹力呢、皇力麻、圈沙呢、迪斯呢等10多个仿麻仿毛新产品,年销售产量达100余万米,年新增产值3000多万元,新增利税700余万元。1999年1月通过国家级验收。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使万事利集团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更进一步站稳了脚跟,使“万事利”成为国家级名牌产品。

笕桥镇农贸市场一角(www.chuimin.cn)

位于笕桥境内的浙赣线起点标志

近年来,笕桥镇在发展工业经济中也崭露头角,它坚持以企业集团为核心,支柱产业为依托,现代管理为目标,名牌产品为龙头的方针,以年均1个亿的技改投入,实施了杭宝BOPP、万事利织机、西子电梯等12个技改项目,创出西子电梯、西子扶梯、万事利服饰、康雪派、东华链条等5个省、市名牌产品,有7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论证。全镇工业企业固定资产4.33亿元,涌现出8家亿元企业、12家集团企业。1989年笕桥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7亿元,人均年收入达到1599元,90%以上的农户盖上宽敞的楼房。集镇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兴建了大量住宅和文化教育、商业等公共设施。1996年1月,笕桥镇获市级小康乡镇称号,1999年7月9日,又被评为“杭州市文明乡镇”。

面对诸多的荣誉,笕桥并没有安于现状。笕桥继续奋进:通过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增动力、结构调整增实力、招商引资增潜力的工作方针,工业经济运行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到2001年,全镇共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5亿元、工业销售产值31亿元、利税总额5亿元。

笕桥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便利的交通。元代大运河的开通,1937年钱塘江大桥的通车,铁路交通的日趋发达,还有航空事业的发展,笕桥的交通优势充分显示出来,并发挥了巨大的带动和提升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和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杭州笕桥机场的运输业务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96年,该场开通的航线有杭州至新加坡的国际客运航线,杭州至日本的国际货运包机航线,杭州至香港的地区航线,以及杭州至北京、广州、深圳、汕头、佛山等30多个地区的国内航线。1999年,这里的旅客吞吐量达到216074万人次,从杭州笕桥机场辐射的航线已多达46条。加之沪杭甬高速公路和沪杭、浙赣、杭甬、杭长线绕镇而汇,杭州火车东站和华东地区最大的长途汽车站依镇而设,使笕桥成为杭城东部水、空、陆交通枢纽。

2000年12月,笕桥机场在萧山机场建成启用后而光荣隐退。2006年7月,已沿用70年的浙赣铁路零起点标志由杭州城站改移至笕桥站,这更方便了当地人流、物流的流通。水、陆、空路路畅通,对当地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发展来说无异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