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途径的多维探讨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途径的多维探讨

【摘要】:(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途径的多维探讨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同义语。[37]然而,小平同志事实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可行的民主改革途径。根据相关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进行不同类型和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目前学界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途径的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六种思路:1.通过法治迈向民主。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途径的多维探讨

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同义语。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基本上设定了中国体制改革的政治话语空间,即改革就是要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领导体制[37]然而,小平同志事实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政治、经济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可行的民主改革途径。

根据相关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进行不同类型和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38]一般来说,大致有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从政府机构改革着手,党政分开,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提高行政体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二是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建立了以分权为核心的制度设置;三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逐步完善法治建设,政企分开,寓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中;四是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五是逐步在党政领导干部的任用中引入更多的群众参与机制,如“公推公选”“民主推荐”以及“民意测验”等,并接受了法治、人权以及权力制衡的理论概念和制度设置;六是逐步加强人大制度,尤其是基层人大制度建设,推进人大选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39]显然,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沿着一种“一元复线多面”的道路前进。[40]

我们知道,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如何通过和平、稳定和持续的改革逐步突破体制障碍走向民主政治,需要做到总体性的战略思考和试错演进的实施策略的结合。目前学界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途径的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六种思路:

1.通过法治迈向民主。这主要是法学界一些研究者的思路。其主要观点是稳健的政治变革需要在决策者的决断和社会压力之间寻求平衡。通过为国家所承诺的法治国家建设的路径,可以形成将各种社会矛盾纳入法制化渠道的机制,通过政治的良性互动、明智的妥协以及修改法律的方式,法治和民主的追求可以水到渠成。[41]

2.合作主义国家模式。康晓光先生是这一模式的倡导者,其主要内涵是权威主义政治+自由市场经济+法团主义+福利国家+文化民族主义。康认为,中国有着特殊的发展道路,通过合作主义的多方协商和谈判体制,可以促成自由和平等的妥协与平衡。其中,独立的权威主义国家可以中立地制衡资本、平衡法团之间的力量,保护弱势群体,并以文化民族主义作为自己的合法性意识形态基础。[42](www.chuimin.cn)

3.通过现代国家构建发展民主。通过研究一些民主失败国家的教训和西方民主国家构建的历史,一些学者提出通过现代国家构建发展民主。他们认为,有效的政府是发展民主的前提[43],现代国家构建是民主发展未言明的潜台词[44],现代国家构建中民族国家与民主构架构建之间的张力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基本历史逻辑[45]。因此,民主发展应该与国家构建保持相协调的关系,不能以摧毁或者削弱国家能力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途径,而是应该在扩大国家制度能力的同时导入民主机制,相互促进。[46]

4.增量民主论。俞可平先生力主增量民主式改革,也就是在经济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建立法治框架,追求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其主要观点是:关注程序民主的建构和实施,重视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作用,注重法治建设的意义,并注重发挥党在民主建设中的作用。概言之,增量民主强调通过民主创新和体制的程序化制度建设,逐步扩大民主机制的作用领域和范围。[47]民主发展呈现由基层的民主到更高层的民主,由党内民主走向社会民主、国家的民主,由更少的竞争到更多的竞争。

5.咨询型法治政体。潘维先生认为,民主化和法治化是不可得兼的两个目标,以法治为导向,以吏治为核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符合中国特点。因此,中国政治改革应该参考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等华人社会的模式,也即是他概括的“有法治少民主”,建立咨询型法治政体。[48]

6.基层民主和地方民主推动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基层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早期一些学者强调基层民主可以作为民主建设的突破口。但是一般研究者趋向于将基层民主作为民主改革的基础性力量,能够锻炼民主能力,形成民主精神,促使民主从理念到行动。[49]随着基层民主的扩展,其向乡镇、县市一级发展的趋势也得到体现,一些研究者也发展出以地方民主构建来推动国家民主化的思路。其代表性思路是发展县级民主,促使地方政治民主建设,形成稳妥渐进的民主发展方式。[50]

总体看来,研究者在思考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基本秉持了这样一种底线理念,即“改革不夭折、国家不分裂、社会不对抗、政权可持续”。[51]然而,多元而有一定冲突的理论思路也显示出中国政治改革始终缺乏清晰有力的、切实可行的理论战略规划,这导致许多改革无所适从。如乡镇一级的民主选举改革不能获得持续的政治支持就显示出高层对这一问题的矛盾心态。不过,这些讨论实际上已经初步勾勒出了更为可行的民主构建途径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