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谐社会:概念本质与现代性核心难题1.和谐社会:传统与概念。这种惊人发展速度使得现代经济制度与传统自然经济泾渭分明,与此类同,社会和谐的制度化构造及其概念本质在现代社会也是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决议,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提出来的,这一理念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特渊源,更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扩展现代性的普遍性难题。......
2023-12-01
(二)现代国家、民主转型与社会和谐
现代国家的兴起是现代社会根本特征之一。[46]现代国家论者承继了马克斯·韦伯对国家以及官僚制的研究,从民族国家角度分析了现代工业社会秩序的形成,以及国家构建、民主扩展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内在关系。
1.现代国家构建与现代社会秩序。发源于西欧的民族国家(现代国家的主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欧封建体制瓦解过程中各封建国家之间军事竞争的产物。[47]军事竞争导致封建君主面临建立常备军的巨大财政压力,缓解压力的办法是与正在兴起的商人阶层结盟。前者建立可信的保护商业活动的制度框架和机制,后者提供大量金钱,满足君主对外战争和消除国内封建贵族对国家主权的分割。集权的君主建立起稳定持续的文官制度使得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合理化,从而为资本主义企业提供了统一的技术和可预测的产权保护手段,由此极大地推动了商品贸易的繁荣和市场的扩展。[48]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市民群体要求限制专断的国家权力,采用革命或改良的办法建立起代议制的民主政治机制,建立了对无限扩展的国家权力的驯化机制,并逐步将民主权利扩散到普通公民;同时,市场经济将民众从稳固的中世纪庄园带入充满风险的市场社会。为了抵消市场经济的高度风险,以工人阶级为主要群体的公民群体在长期的围绕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的斗争中,获得了福利国家提供的社会权利保障以及劳资关系中的经济和社会权利。[49]这样就确立了动态稳定的、权利相对均衡的现代社会秩序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也逐渐认识到在建立现代生活秩序中现代国家制度构建的巨大意义,并提出了“回归国家”的理论导向。[50](www.chuimin.cn)
2.国家能力、失败国家和社会和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学术范式更新,即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以及现代化范式→国家—社会范式。这两大研究范式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同时,也遮蔽了一些重要的问题。现代化范式催生了中国的发展型国家。但是强力推动市场转型的发展型国家,其专断权力也极容易转而侵犯大众权利和掠夺社会,现代化理论不能找到化解两者矛盾的路径。国家—社会范式试图利用社会制约国家,但是它有意无意地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倾向,褒扬社会贬抑国家的理论方向,使得其眼光被零散的社会碎片所吸引,难以有效解释身处国家全面渗透中的现代社会变迁现象。[51]相反,现代化过程中国家能力缺乏,现代国家制度不能建立而导致的失败国家问题,再一次使得这个难题尖锐化[52]。解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秩序问题,需要从构建强有力的国家能力以及民主机制上着手。
3.现代国家、民主建构与社会和谐。传统上,学者们认为现代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民主建构是不能同时追求的,否则会发生政治动荡。阿尔蒙德曾指出,“尽管发展的逻辑意味着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要先期进行,但发展的政治却迫使第三世界国家同时面临人们对参政和分配的要求及期望”[53],而这往往导致软政权化和政治衰退。然而,悖论在于,国家推动的“经济发展使不平等越发严重,与此同时,(现代化的)社会动员又在不断削弱这种不平等的合法性”。[54]王绍光由此提出,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民主国家,才能避免参与危机和政治动荡。[55]但是王绍光没有对国家权力和国家能力进行划分,使得他得出中国已经是一个国家权力衰弱的国家的结论。这并不符合在相当多的领域中,中国国家权力依然非常强的事实。[56]在《国家、战争与资本主义》一书中,迈克尔·曼区分了两个层面的国家权力。其一是国家的专制权力,即国家精英可以在不必与市民社会各集团进行例行化、制度化讨价还价的前提下自行行动的范围。其二是国家的基础性权力即国家能力。它指的是国家事实上渗透市民社会,在其统治的领域内有效贯彻其政治决策的能力(capacity)。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国家权力中的专断权力过强而国家能力相对不足。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通过民主机制加强国家能力,抑制专断性权力的破坏性作用,从而形成有效的国家权力、稳定的民主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局面,促进社会和谐。
(一)和谐社会:概念本质与现代性核心难题1.和谐社会:传统与概念。这种惊人发展速度使得现代经济制度与传统自然经济泾渭分明,与此类同,社会和谐的制度化构造及其概念本质在现代社会也是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决议,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提出来的,这一理念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特渊源,更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扩展现代性的普遍性难题。......
2023-12-01
(四)基层民主与社会和谐基层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一,基层民主是我国人民除通过选举人大代表之外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此外,有学者结合对村民自治发展历史的考察,认为基层民主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一个战略选择,是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逻辑结果。......
2023-12-01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不和谐改革开放30年,是近代以来我国持续稳定推进现代化建设最有成效的30年。我国是一个具有“不患寡而患不均”文化传统的国家,收入差距过大,加上社会上腐败现象蔓延等,必然造成广大群众的不公平感加剧。经验证明,贫富差距悬殊和不公平感的累积会导致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后果,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他们在改革中承担了最大的成本,而且持续承受更多的社会剥夺。......
2023-12-01
(三)国家构建与民主的关联进入20世纪,中国愈来愈深地卷入到现代化进程中。与之相对照的,是传统国家制度的非理性、合法暴力使用的非垄断、层层委托的间接统治以及国家与社会的隔离。而民主则是制衡国家权力恶的一面巨大扩张的有效手段。......
2023-12-01
(二)发展中国家(地区)民主转型的复杂故事二战以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一个显著的全球性政治现象就是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历着由非民主体制到民主体制的过渡,也就是被亨廷顿称之为“第三波”的民主化浪潮。这些国家和地区相对而言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国家构建、民主发展、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2023-12-01
(一)作为政治发展目标的和谐社会论显然,就构造社会和谐的国家角色来看,就是采用政治的办法化解社会冲突、凝聚社会共识,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政治基础。这种政治办法就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79]。......
2023-12-01
(一)民主与社会和谐的经典论述追求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消除社会冲突根源,构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这主要以马克思本人为代表,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激烈冲突的社会根源在于私有财产制度。马克思设想的拥有社会共识与和谐状态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2023-12-01
(四)为什么选择基层民主本书选择了基层民主来进行关于民主建设与社会和谐关系的讨论。因此,基层民主机制对促进社会和谐的贡献也是最为直接的。另外,作者本人和所属研究单位长期以来也一直以基层民主问题作为主要关注点,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经验研究。概言之,本书将立足基层民主,探讨如何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通过民主建构的具体机制来促进社会和谐。......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