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政治发展目标的和谐社会论显然,就构造社会和谐的国家角色来看,就是采用政治的办法化解社会冲突、凝聚社会共识,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政治基础。这种政治办法就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79]。......
2023-12-01
(一)民主与社会和谐的经典论述
追求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孔子“和而不同”的社会理想以及仁爱和谐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代表了中国人在文明早期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和思考。从秦王朝开始的皇权官僚专制帝国也一直在王道和霸道的循环和杂糅中,探寻集权帝国的“和谐社会”模式。[35]在西方,自柏拉图以后的伟大哲学家们,也无不在探讨城邦/国家/政治共同体的良好生活何以可能。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一个民主和理想的政治共同体之间关系的理论命题。它在考察不同政体类型时指出,“显而易见,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中产阶级的公民构成,……与寡头政体相比,民主政体比较安全,也比较长久”。[36]
现代社会来临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伴随着宗教改革运动和工业革命在西欧社会中发生。在解体的传统社会上,生长起来的是一个既快速制造社会财富,又充满矛盾和危机的新社会。封建共同体的瓦解、无序流动的人口、“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7]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存在艰难境况中的工人阶级、正在成长的资产阶级和市民社会、绝对主义的专横统治,这一切都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集中涌现。经典作家们首先面对的是一个失去了神学合法性基础的绝对主义国家和与之分离的市民社会,如何平衡两者的冲突,建立新秩序就成为他们的主要议题。
霍布斯继承马基雅维利和博丁的传统,建立了一个绝对权力的“利维坦”来消除社会的动荡[38];洛克采用与霍布斯相似的社会契约论的思路,却形成了国家分权制衡、社会约制国家的民主模式,这一思路被密尔、卢梭和孟德斯鸠继承并引向更深入的讨论,从而为确立自由主义的代议制政府打下理论基础,初步解决了民主从古希腊的微型城邦的直接民主向广土众民的现代工业社会的代议民主的转型问题。从圣西门到马克思的思想传统强烈批判专制国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对社会充满信心,试图发展出限制、控制甚至替代国家、限制和取消资本罪恶的和谐社会模式。[39]这两种不同的现代性表述结构,预示了通过民主建立社会共识、消弭社会冲突、构造国家模式的不同运思路径。(www.chuimin.cn)
1.马克思主义关于消除社会冲突根源,构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这主要以马克思本人为代表,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激烈冲突的社会根源在于私有财产制度。因此,只要私有财产制度没有消灭,产生社会差别的一切社会根源没有消除,就不可能达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社会共识。马克思设想的拥有社会共识与和谐状态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40]在马克思看来,民主是不必要的,只是剥削阶级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工具,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既然消灭了社会冲突的根源,消灭了国家,自然就不需要通过民主制度来达到社会和谐。[41]显然,马克思以及经典的无产阶级作家们尚没有回答,在通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如何建立社会和谐机制的问题。
2.托克维尔以降的经典作家,主要以集权国家为批判对象,力图发展不同形式的民主来消除社会冲突、寻求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托克维尔看到那些不断产生冲突的社会单元,如地方社会和民间团体,也是通过民主制度形成社会共识与和谐的基础。他在美国看到多个权力中心、竞争的社会团体和组织是如何既限制了集权国家的权力,防止了其对社会的侵犯,又构造了具有自主性的分散的权力中心和积极参与的公民社会,促进社会利益协调。[42]马克斯·韦伯敏锐地认识到现代国家的权威转型、科层体制发展与民主之间的张力。他对现代国家和工业社会官僚化的关注成为分析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框架,而他基于官僚化在工业社会之不可避免的命运与民主和自由之间张力的悲观结论,成为民主理论家们展开分析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背景。[43]其后,民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被反民主作家质疑的过程。米歇尔斯从工人政党组织的发展中看到现代社会大型组织“寡头统治的铁律”,从而质疑民主的可能性。[44]此后的经典民主作家如熊彼特、罗伯特·达尔等都是在回答上述紧张的难题中,展开其民主和现代社会政治秩序何以可能的论述。
总结起来,经典民主作家的民主讨论围绕两个大问题展开:其一,民主主要针对的是现代中央集权的国家侵犯社会和个体权利、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可能性,还是现代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对社会和个体权利侵害的可能性;其二,民主在现代社会中何以可能?也就是民主怎么突破官僚制和组织的寡头倾向障碍,确保其承诺——由人民来统治(Rule by the people)——的切实兑现。[45]
(一)作为政治发展目标的和谐社会论显然,就构造社会和谐的国家角色来看,就是采用政治的办法化解社会冲突、凝聚社会共识,为改革和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政治基础。这种政治办法就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79]。......
2023-12-01
(一)和谐社会:概念本质与现代性核心难题1.和谐社会:传统与概念。这种惊人发展速度使得现代经济制度与传统自然经济泾渭分明,与此类同,社会和谐的制度化构造及其概念本质在现代社会也是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决议,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提出来的,这一理念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特渊源,更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扩展现代性的普遍性难题。......
2023-12-01
(二)现代国家、民主转型与社会和谐现代国家的兴起是现代社会根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学术范式更新,即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以及现代化范式→国家—社会范式。现代化范式催生了中国的发展型国家。3.现代国家、民主建构与社会和谐。传统上,学者们认为现代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民主建构是不能同时追求的,否则会发生政治动荡。......
2023-12-01
(四)基层民主与社会和谐基层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一,基层民主是我国人民除通过选举人大代表之外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此外,有学者结合对村民自治发展历史的考察,认为基层民主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一个战略选择,是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逻辑结果。......
2023-12-01
(三)本书框架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从中国穷乡僻壤的农村起步,经过20年来的曲折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实现论证目的,第二章将承担起建立民主和谐论理论构架的任务。最后,本章将本书的核心命题和假设结构进行全面梳理,为进入具体的论证做好准备。运用民主巩固的理论阐释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成绩及其问题所在是第三章的主要内容。......
2023-12-01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不和谐改革开放30年,是近代以来我国持续稳定推进现代化建设最有成效的30年。我国是一个具有“不患寡而患不均”文化传统的国家,收入差距过大,加上社会上腐败现象蔓延等,必然造成广大群众的不公平感加剧。经验证明,贫富差距悬殊和不公平感的累积会导致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后果,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他们在改革中承担了最大的成本,而且持续承受更多的社会剥夺。......
2023-12-01
(三)国家构建与民主的关联进入20世纪,中国愈来愈深地卷入到现代化进程中。与之相对照的,是传统国家制度的非理性、合法暴力使用的非垄断、层层委托的间接统治以及国家与社会的隔离。而民主则是制衡国家权力恶的一面巨大扩张的有效手段。......
2023-12-01
(二)发展中国家(地区)民主转型的复杂故事二战以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一个显著的全球性政治现象就是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历着由非民主体制到民主体制的过渡,也就是被亨廷顿称之为“第三波”的民主化浪潮。这些国家和地区相对而言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国家构建、民主发展、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