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在不会说话中取得主动,反客为主

如何在不会说话中取得主动,反客为主

【摘要】:第十九章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争论中获胜的方法就是避开争论永远不要和别人正面冲突。甲是其门下一名食客。高官发现了,抓住机会立即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可是,被甲这么一“逼”,也觉得颜面大失,颇为不快。因此对甲始终耿耿于怀。有一年,英国退役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于是,他和中方陪同人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争论。

第十九章 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

争论中获胜的方法就是避开争论

永远不要和别人正面冲突。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法,就是避免争论。就像避开眼镜蛇和鼠疫一样的避开争论。

永远都不要想着在争论中打倒对方。当你把对方逼得走投无路时,他也会找到一个更好的理由来对付你。你是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胜利的。退一步说,争出了结果。你输了,带来的只是对自己鲁莽行为的悔恨和作死鱼般的挣扎,在对方振振有词的神态中自惭形秽,纯粹的自讨苦吃。你赢了,你洋洋自得。别人的观点被你攻击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那又能说明什么呢?证明了他的观点一无是处,又能证明你比他优越,你比他知识更广博吗?其实,你大错特错了,你不顾别人的尊严,让人家当众出丑,来满足你的虚荣心,只会让其他人瞧不起你。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高官非常喜欢下棋,而且也自诩为下棋高手。甲是其门下一名食客。有一次,甲与高官下棋,一出手便表现出咄咄逼人之势。高官自知遇上劲敌,不多久,就显得心神大乱,汗流而下。甲见对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兴,故意留出一个破绽。高官发现了,抓住机会立即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谁知甲突然使出杀手锏,一子落盘,很得意地说道:“你还想不死么?”高官正杀得性起,突遭此打击,心中大为恼火,立起身来就走。

据说,这位高官是一位胸怀广大的人。可是,被甲这么一“逼”,也觉得颜面大失,颇为不快。因此对甲始终耿耿于怀。而甲呢,却是莫名其妙,他始终搞不明白高官为什么从此不再与他下棋。更让人感叹的是高官本可使甲飞黄腾达,只是为了这一点不快,老是不肯提拔他,甲只好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终其身。更让人同情的是:甲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不得志的原因,以至自叹命薄。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争强好胜的人。他们总是追求表面的光彩,喜欢哗众取宠,喜欢有人追随其左右的“面子”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你伤害了他的“面子”,他会将之视为“奇耻大辱”,会一直耿耿于怀,并可能随时找机会进行报复。但他们始终不想想的是:自己的“面子”如此重要,别人的“面子”岂不也重要吗?

有一年,英国退役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一次,他在河南洛阳参观时,无意中看到剧院正在上演豫剧《穆桂英挂帅》。当他了解该剧的剧情后,连连摇头,说:“这个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于是,他和中方陪同人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争论。开始时,中方陪同人员解释说:“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蒙哥马利立即断言:“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中方人员不服气地说:“我们主张男女平等,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中国红军里就有很多女战士,现在解放军里还有位女少将呢!”蒙哥马利毫不退让:“我一向对红军、解放军很敬佩,但不知道解放军里还有一位女少将。如果真的是这样,会有损解放军声誉的。”中方人员又反驳说:“英国女王也是女的。按照英国的政治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这会不会有损英国军队的声誉呢?”蒙哥马利突然语塞,无话可说了。

显然,蒙哥马利对这个争论结局,感到有些难堪,心中的不悦之感是可想而知的。事后当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件事时,严肃地批评了有关人员,并指出:“他有他的看法,何必去反驳他?”“弄得人家无话可说,你就胜利了吗?”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悟出人际交际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则:“不要争强好胜伤人面子。”周总理之所以要批评有关的陪同人员,就是因为那位同志当时疏忽了这一点,在争论中将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强加于人,没有给对方留有充分的余地,弄得人家无话可说下不了台,有损于来宾的面子,这是不足取的。

世上有一种人,他总是和别人过意不去,当别人每提一件事时,他都会和人家争论不休。这种人无论走到哪里,哪里的人都会回避着他,不愿意和他进行深层次的交往。他好像就是一个爱挑毛病的“语言检查官”,把别人出的小小的错误挂在嘴上,让别人不好下台这种恶作剧的人在做这种事的时候感到无比的快乐,而带来的只是谈话者的尴尬和愤怒,没有人会喜欢这种人的。

有一次,卡耐基参加了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人提议一个人讲一个笑话活跃气氛。大家挨个讲了起来,笑话令人捧腹,全场人都过得很愉快。最后,轮到卡耐基左边的一个先生讲了。他讲了一个幽默故事,然后在结尾的时候引了一句话,意思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那位老先生为了证明这句话,还特意提到这是《圣经》上说的。

卡耐基一听就知道他错了。那位老先生立即说道:“什么?出自莎士比亚的书,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先生,你一定弄错了,我前几天才特意翻了《圣经》的那一段,我敢打赌,我说的是正确的,一定是出自《圣经》,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把那一段背出来让你听听。怎么样?”

卡耐基正想和他反驳,忽然想起自己的老友——维克多·里诺在右边坐着。维克多·里诺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对莎土比亚的著作已研究多年,他想他一定会帮他证明自己的话是对的。

卡耐基转向他说:“维克多,你说说,是不是莎士比亚说的这句话。”

周围的人也知道维克多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很熟悉,都叫他讲个明白。

维克多盯着卡耐基说:“戴尔,是你搞错了,莎士比亚的著作上没有这句话,这位先生是正确的,《圣经》上确实有这句话。”随即卡耐基感到维克多在桌下踢了自己一脚。他大感不解,出于礼貌,他向那位先生道了歉。

回家的路上,满腹疑问的卡耐基向维克多埋怨:“你明知那本来就是莎士比亚说的,你还帮着他说话,真不够朋友。还让我不得不向他道歉,真是颠倒黑白了。”维克多一听,笑了。“李尔王第二幕第一场上,有这句话。可是我可爱的戴尔,我们只是参加宴会的客人,而你知道吗,那个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为什么我要去证明他是错的。你以为证明了你是对的,那些人和那位先生会喜欢你,认为你学识渊博吗?不,决不会。为什么不保留一下他的颜面呢?为什么要让他下不了台呢?他并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去和他抬杠?记住,永远不要和别人正面冲突。”

是的,永远不要和别人正面冲突。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法,就是避免争论。就像避开眼镜蛇和鼠疫一样的避开争论。

争论带给别人的绝不是快乐,而是心理上的烦躁。与人争论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别人,也包括自己。而且,十有八九争论的结果只会使双方都比以前更坚信自己是绝对的正确。

永远都不要想着在争论中打倒对方。当你把对方逼得走投无路时,他也会找到一个更好的理由来对付你。你是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胜利的。退一步说,争出了结果。你输了,带来的只是对自己鲁莽行为的悔恨和作死鱼般的挣扎,在对方振振有词的神态中自惭形秽,纯粹的自讨苦吃。你赢了,你洋洋自得。别人的观点被你攻击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那又能说明什么呢?证明了他的观点一无是处,又能证明你比他优越,你比他知识更广博吗?其实,你大错特错了,你不顾别人的尊严,让人家当众出丑,来满足你的虚荣心,只会让其他人瞧不起你。

尽量避免正面冲突,从对方最弱的地方入手

在与人辩论时,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可以采用以实就虚的方法,从对方最弱的地方入手,狠狠地驳斥对方的弱点,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在游说他人时,有时候得用点“以实就虚”的招数。当与对方进行交谈时,不要急于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而是要每一次都从对方最弱的地方入手,狠狠地驳斥对方的弱点,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三国时,诸葛亮亲自到吴国去游说,目的就是为了说服吴国一起来对抗曹操。吴国当时的首领是孙权。孙权的部下除了周公瑾和鲁肃外,都反对“联吴抗曹”,主张和曹操讲和。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说服了吴国出兵助蜀汉、拒曹魏——这就是三国史上著名的历史事件——“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刚一来到吴国,吴国的谋士张昭就迫不及待地站出来挑衅道:“张昭本是江东没有才能的人。不过早就听说,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是不是有这样的话呢?”

诸葛亮不骄不躁地回答道:“当然有,这还是我生平相当小的比喻呢!”

张昭接着说:“近来,听说刘备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现在急于获取荆州。但是,荆州被曹魏得去,先生有何高见?”

这个时候,诸葛亮想:如果能够先说服张昭,事情就会有转机,因为张昭是吴国第一个有名的谋士。于是,他便不紧不慢地说:“在我看来,取汉中的土地,易如反掌。我主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夺取同宗的土地,所以一直推辞不取。但是刘琮不懂事,听信奸臣,中了奸臣的计,暗自投降了曹操。这样,曹魏才更加猖獗了起来。此刻,我主刘备,在江夏屯兵,是别有所图,非一般等闲之辈所能理解。”

张昭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大笑道:“如果是这样,先生之言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扶持齐桓公,称霸诸侯,号令天下;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也能攻下强大的齐国七十余城。管仲、乐毅不愧为济世之才!先生在茅庐中,但知向风月示傲慢,令万人敬仰。现在,先生既然事从刘备,就应该替生灵除害,剿灭乱贼反臣才对。但事实上是怎样的呢?刘备在没有先生相助之前,尚能纵横天下,割据城池,但是现在得了先生之后,反倒曹兵一出,便弃甲抛戈,望风披靡,失地无数,到现在连安身的地方也没有了——这怎么能和管仲、乐毅相比呢?恕我直言,先生不要见怪。”

诸葛亮笑着回答说:“鹏程万里,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例如人要是得了病,应该先让他进点流食,再服以和药,这样才能先让他的脏腑得到调和,形休渐安;然后才可以让他治以猛药,服以肉食,从而一举铲除病根,人命方可救治。否则的话,只想着用猛药来挽救生命,那只是妄想,弄不好会弄巧成拙。我主曾经兵败汝南,寄居在刘表门下,兵不满千,将也只有关张赵云几个,这正和人害了重病一样。再加上新野那山僻小县,人口稀少,粮食缺乏,我主刘备在那里也不过是权以容身。况且即使是在那种兵甲不完,城廓不固的环境中,那一次博望的火攻,白河的水淹,不都使得曹军心胆俱裂吗?管仲、乐毅的用兵,也不过如此罢了。再说刘琮投降,我主刘备事先完全不知。这之前他不忍夺取同宗的地方,正是他大仁大义的表现。寡不敌众,胜负乃兵家常事。从前汉高祖屡次被项羽打败,但垓下一战,总至成功;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一定的计谋的,不是仅靠夸口逞舌可以收效的。”

诸葛亮的这一席话,着实抓住了张昭的弱点,使得对方的错误暴露得更加明显。张昭一下子难以还口。

这时候,另外一个谋士虞耀又站了出来解围说:“现在,曹公屯兵百万,大将千员,吞并江夏,即在目前,先生将如何迎战?”

诸葛亮坦然回答道:“曹操虽然拥兵百万,但那些兵士都只不过是袁绍、刘表的乌合之众,根本不值得害怕。”

虞耀不失时机地冷嘲热讽:“兵败地失,现在正想向人求援,这是不害怕的表现吗?”

“我主刘备以数千仁义之师,又怎能敌百万残暴之众,但现在据守夏口,正在等待机会。相反,如今江东兵精粮足,且地势有长江的险要,但有人不顾天下的耻笑,正想着让他的主子屈膝降贼——这样看来,我主刘备应该算得上是不害怕曹贼吧。”

诸葛亮这一句话,一语中的,抓住对方的弱点所在加以批驳。虞耀根本无从反击。

这时候,步鸳又站出来想为虞耀解围:“孔明先生莫非也想学张仪、苏秦的口舌,来游说东吴吗?”

诸葛亮立刻反问道:“哈哈哈哈,先生只知道张仪、苏秦是辩士,但你是否知道他们也是豪杰呢?苏秦佩六个相印,张仪两次相秦都是竭力帮助别人的,这和那些畏强凌弱的人比较起来,是绝对不一样的啊!你们现在听了曹操的大话,便畏怯请降,还看不起张仪、苏秦,岂不可笑吗?”

这就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诸葛亮为什么能够驳得对方只有招架之力,而没有还手之力呢?这完全是因为使用了以实就虚的招数。

可见,在与人辩论时,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可以采用以实就虚的方法,在无形中击中对方的要害,让对方败下阵来,这确实是一种高明的本事。

表面似愚而实质为智,才能真正制服对手

聪明不是错,更不是罪,关键是要用好自己的聪明,有时候装糊涂也不失为聪明的一种表现。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而不会让它成为美丽的泡沫。

糊涂是一种大智慧,它不是昏庸,不是傻冒,不是愚昧;相反,它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一种智慧。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世上有些事情必须是非确凿,泾渭分明,而有些事情却不必过分较真,甚至还需装点糊涂。

懂得糊涂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他们遇事不自作聪明,高谈阔论,大发议论,相反他们总会摆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的样子,躲躲闪闪装糊涂。这样的人心知肚明,但是什么人也不会得罪。他们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够左右逢源,活得很是舒坦,活得逍遥自在,活得游刃有余。因此,糊涂不是昏庸,而是为人处世豁达大度,拿得起,放得下。

装糊涂即大彻大悟型,这种类型的人就是有话不说,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彼知己,前知五百后知八百,事事预料如神,可他就是宁可烂在肚里也不说,因为世人皆醉我独醒,多说必有害无益。所以,明白人只好沉默、装傻;这样的人,成功是一种必然,失败是一种偶然。

所以,要想成就大事业也不妨试试装糊涂的方法,我们都要经受得起时间考验;聪明只能带来一时的成功,总有机关算尽的时候。当然,聪明不是错,更不是罪,关键是要用好自己的聪明,有时候装糊涂也不失为聪明的一种表现。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而不会让它成为美丽的泡沫。

有一个非常老实的商人,他的名字叫强涛。有一天,他到银行提取了大笔现金回到车上,没想到正要发动引擎离开的时候,由车后镜看到后座椅上爬起来一个女人。这女人把头伸到强涛的耳边,有点儿紧张地小声说:“把你的钱立刻交给我,否则我打开车门滚出去大声喊叫你绑架强暴我!”

女人的头发散乱,上衣领口大敞着,纽扣似乎都被扯掉了。

强涛被突如其来的事情给吓住了,一时间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强涛想要马上跑出去对路人说明,可是看那女人握车门把手的模样,怎么也比不上她快,到时真的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强涛强自镇静思考了一会儿,即反身对女人“啊啊地”比手画脚一番。

女人一见甩了一下头说:“真是倒霉,碰上了个哑巴!”强涛拿起了前座上放着的一份报纸。从口袋里掏出来一支笔交给女人,又比画一番,意思是要女人写下她要做什么。

女人松了松手中并没有真正打死结的绑绳,接过纸笔,紧张地看了看窗外,狠狠地瞪了强涛一眼,接着匆匆地写下了几个潦草的字——拿出钱来否则我会滚出车门说你绑架强暴我。女人一写完,强涛接过报纸趁女人尚未回过神来就冲出车去,同时用遥控器锁住了所有的车门。

没多久,手中握着那份报纸的强涛,领了几位警官来到了现场。

看来,有的时候学会“装聋作哑”、“装疯卖傻”是摆脱困境的好办法,可让对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大智若愚,就是指辩论者原本足智多谋,却装作自己很愚蠢,即智而示之以愚,能而示之不能,用这种手段来欺骗对手,争取主动,进而取得辩论胜利。凡是运用大智若愚方法取得辩论成功的,往往表现出一种更冷静的思考、更坚强的忍耐、更高超的辩论艺术。

有一次,辜鸿铭乘汽车,叠着脚欣赏着窗外景色。半路上上来了几个年轻的外国人,对辜先生身穿长袍马褂、留着小辫的形象评头论足,很是不恭敬。面对这种情形,辜先生不动声色地从怀里掏出一份英文报纸从容地看起来。那几个洋人伸长脖子一看,不禁笑得前仰后合,连声嚷道:“你瞧,这个中国白痴,不懂英文还要看报,把报纸都拿反了!”

等这些浅薄的外国人嚷够了,笑完了,辜鸿铝先生慢条斯理地用纯正的英语说道:“英文这玩艺儿实在太简单了,不倒过来看,还真没什么意思。”

几个洋人听到这句话,不禁都大惊失色。

辜鸿铭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在年轻洋人的取笑面前,他不是拍案而起,而是故意装出很愚蠢的样子,倒过来看报纸,但一句英语,显示出他过人的聪明才智而将对手击垮。

大智若愚的方法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幽默和嘲讽意味。但是,如果仅仅是有愚而无智,不成其为大智若愚,只能给人留下笑柄;只有表面似愚而实质为智,才能真正制服对手。

掌握好进退分寸,果断地决定是进还是退

运用以退为进的技巧,关键在于对辩论的形势要洞若观火,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既能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能看到不利的一面,然后再预见一下辩论的发展趋势,从而果断地决定是进还是退。

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说过,为了开玩笑,可以把对手否定的结论拿来加以肯定,回敬对方。这句话和“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意思是相通的。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用的一招:接过对方的话头,顺势反攻过去。只要过渡隐蔽,转换自然,就会构成攻击性的幽默。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怀好意或别有用心的人提出侮辱性的问题,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反击呢?

1.跳出圈套。因为不怀好意者往往采用了复杂问语,二难问句和诱人自相矛盾的手法发难对方,如果仍然在这一圈套内回答问题,就会陷入处处挨打的被动局面。只有跳出圈套,才能摆脱困难。

2.答话要幽默风趣,软中带硬。切忌摆事实讲道理。这是反逻辑的巧辩理论的运用。对付反逻辑在先的不怀好意的发问只能采取趣答的方式予以还击,否则,又会重坠圈套。

有一个密苏里人挖苦阿肯色人:“有个阿肯色小伙子20岁才头一次穿鞋子。为了看看自己的脚印有多好看,他退着走路。看着自己的脚印,他高兴极了,结果一直退到密苏里地界,人们才把他叫住。”

阿肯色人自然不甘示弱:“对,那是真的。我跟他很熟。打那以后,他就再没有回阿肯色。密苏里人发现他能从1数到20,便请他去学校当老师了!”

我国古代兵书《百战奇略》中有专门论述“进战“和“退战”的章节。舌战与兵战一样,应视敌情条件的变化,采取进攻或防守的策略。在辩论中,当不便于或不利于正面进行争论时,就可以某些让步来作为缓和;实际上则是调整策略,改变进攻方向,抓住有利战机,给对方以迎头痛击。这里的“退”只是一种诱导性的战略步骤,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攻。进与退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又相互转化的。古今中外许多雄辩家都擅长运用“以退为进,化害为利”的技巧,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

有一次,马克·吐温对新闻界发表谈话时说:“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婊子养的。”这下子可惹火了华盛顿的议员们。他们愤怒地责令马克·吐温赔礼道歉,否则就将他告上法庭。马克·吐温迫不得已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日前鄙人曾说有些国会议员是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经过反复考虑,把我说过的话修改一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婊子养的。”

马克·吐温不愧是伟大的讽刺作家,他的这个声明非常巧妙地运用了以退为进的技巧。马克·吐温将“是“改成“不是”,表面上看是作了让步,改变了说法。但实际上,只是改变了攻击的方向而已。试想“有些议员不是婊子养的”,不就是意味着另一些是婊子养的吗?这只是明退暗进罢了。

运用以退为进的技巧,关键在于对辩论的形势要洞若观火,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既能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能看到不利的一面,然后再预见一下辩论的发展趋势,从而果断地决定是进还是退,掌握好进与退的分寸,由退转进,才能够控制局面,进退自如,化害为利,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反守为攻,借对方之箭回射对方

辩论中,面对对方的攻击,应巧妙地从对方方面取得反驳的证据,借对方之箭再回射对方,反守为攻、化被动为主动,使对方欲辩无辞,只得认输。

辩论者面对对方的攻击,巧妙地从对方方面取得反驳的证据,借对方之箭再回射对方,反守为攻、化被动为主动,使对方欲辩无辞,只得认输。这是一种“借兵之计”的论辩谋略。例如:

北京开来律师事务所的女律师开来在美国洛杉矶作题为“中国投资环境及其法律咨询保护”的演讲时,一位美国记者以挑衅的口吻发问:“据我所知,你们中国根本无法律可言,你从哪儿变出这么多投资保护法?我听到很多中国人自己都说中国根本没有法。”

顿时,场内的空气凝固了,听众把注视的目光投向开来女士,只见她先微笑着倾听记者的提问,然后心平气和地反问道:“先生,您知道美国法院的书架上有多少判例吗?”

对方摇头说:“不知道,我不是法官,也不是律师”。

“那您一定知道在这些判例之外,美国已经制定了许多成文法了?”对方点点头。开来女士说:“这正是您提出问题的答案。作为判例法体系的美国,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还在不断制定成文法。外国人过去没有去中国投资,当然不需要投资法。从中国对外招商引资之时,我国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投资法就不断被制定出来……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叫做‘应运而生’。”

场内响起一阵掌声,这位美国记者十分尴尬。

在这里,开来女士面对美国记者别有用心的提问,采取了“因敌取证”的论辩谋略。她巧妙地取对方法律条文形成过程的实例为证据,合乎逻辑地推论出中国的投资法也是“应运而生”。化解了论敌的责难,有理、有利、有节地回击了论敌的挑衅。

在论辩中运用“因敌取证”谋略,有以下三个特点:

(1)因利趁便,取证于敌

当论敌进攻时,如果疏于防范,暴露出证据不够严密的破绽,论辩者要善于搜寻战机,因利趁便,取证于敌,借力制胜。由于证据来自对方方面,对方如果要反驳,也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这就势必要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2)换位寻理,借势反推

当论敌以某些事实为证据发起进攻时,论辩者要善于进行换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探寻事理,并借敌之势,进行反向推论,利用对方的证据,推出相反的结论,出乎对方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使对方难以辩驳。(www.chuimin.cn)

(3)顺手一击,致敌死命

运用“因敌取证”的论辩谋略,还要注意对论辩态势的把握和利用。当对方进攻时,如果自己能够因敌取证,为己所用,就应该敏锐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借敌之力,顺敌之势,狠狠地一击,置敌于死命,一举获胜。

巧用悖论,使对方难以自圆其说

悖论常常会出现在论辩中,论辩者如能慧眼明察,加以利用,并以此为突破口,巧妙地予以破解,必使对方辩手难以自圆其说而被击败。

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即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题成立;反之,如果承认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成立,又可推出这个命题成立。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悖论常常会出现在论辩中,某些辩手的辩辞往往有意无意会含有悖论,此时,论辩者如能慧眼明察,加以利用,并以此为突破口,巧妙地予以破解,必使对方辩手难以自圆其说而被击败。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富户家的一员。尸体被别人打捞起来,富户的家人要求赎回。然而捞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富户的家人不愿接受,他们找邓析出主意。

邓析说:“不用着急,除你之外,他还会卖给谁?”捞到尸体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邓析要主意。邓析却回答:“不要着急,他不从你这里买,还能从谁那里买?”

同一个事实,邓析却推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每一个听起来都合乎逻辑,但合在一起就荒谬了。

在论辩中,要学会破解悖论,须掌握下列三种方法:

(1)用“自我涉及法”使对方无言以对

一般的悖论,如果不涉及对方自我,往往不易发现其悖谬,而一旦把对方牵涉进去,则悖论立现。用对方自我涉及的方法来使对方作茧自缚,是破解对方悖论的绝妙方法。

河南大财主金泰来是个有名的刻薄鬼。袁世凯称帝时,他也想趁乱世之机,克扣长工的工钱。某日,他摆了几桌酒席,把长工奴仆都叫来,说:“今天请大家只为袁大总统当了皇帝,咱们喜庆喜庆。”

“为了庆贺皇帝登基,我想赏在座各位每人二百两白银,只是有条件,每人说一件我从来没听过的事就行。说对了有赏,说错了受罚,罚他一年的工钱。”

大伙儿一听,心想,这哪是请客?分明软刀子杀人,想扣工钱啊!一个个只好皱着眉头想对策。

一个小丫头说:“老爷,从前我家养了一只鸭,一天下七个蛋,三个‘双黄’,四个……”

没等小丫头说完,金泰来一摆手说:“听说啦,我家的鸭子,一天下过十个蛋哟!哈哈哈……把工钱抹去!”

一个长工说:“老爷,我见过一只狗,两只眼睛朝前,两只眼睛朝后,两只眼睛朝左,两只眼睛……”

“唉!别说啦!这算啥,一边长六只眼睛的狗,我都见过!哈哈哈,把他的工钱抹掉!”

金泰来一口一个“听说过”,把长工们的血汗钱都给吞了。这时,一个当奶妈的仆人站起来说:“老爷,奴家姓赵,我家祖父说,他与你家曾祖父有八拜之交。论起来,你还得叫我姑奶奶呢。这事你一定听说过吧!”

“胡说!”金泰来眼睛一瞪,吼道:“我怎么从来没听说?”

奶妈哈哈笑了起来,说:“老爷,既然你没有听说过,那就快拿二百两银子赏我吧。”

金泰来半晌才转过弯来,在众人面前,不好赖账——再说,他总不能凭空认一个姑奶奶吧。如此,金泰来只好无言以对了,只好拿出二百两亮光光的白银给了奶妈。

(2)用“悖论假定法”使对方无话可说

凡是悖论,都隐含着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破解对方的悖论,可以运用逻辑中的二难推理形式揭穿对方悖论的自相矛盾,对方悖论构成夹击钳制之势,使对方陷入进退两难,难以自圆其说之境地。

在论辩中还可以利用“悖论假定法”,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将对方逼进“死胡同”,无话可说。悖论假定法是以假定的内容为前提,再利用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使对方无论作出怎样的回答,其结果总会自相矛盾,从而达到讲话者的目的。

包拯年少时聪明过人,甚受大家喜爱。有一次,他的好友公孙策跟一个同伴到郊外游玩,不料迷路了。转来转去,竟然闯入了军营之中,按当时的条律:擅闯军营者当斩。公孙策百口莫辩。危急时刻,包拯闻讯赶到,证明公孙策等人的身份并陈述事情原委,请求放人。可都尉执意处罚,并且刁难包拯:如果能回答出他的一个问题就可放人,否则就要连包拯一同治罪!

都尉双眼一翻,一个怪题就出来了:“你若能猜出我此刻心里所想,那么我就放了你们。”问题一出,周围的人都不由倒抽了一口凉气。人的心思变化多端,又有谁能猜得出?况且即使猜出来,他也可以说是没猜对啊!这不纯粹是逼人送命吗?公孙策更是叫苦连天,心想这回老包也不行了,我们是死定了。大家都静静地注视着包拯。只见包拯沉思了一会回答说:“我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了,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给我们治罪。”此话既出,四座皆惊。大家都怪包拯这样说,心想若说别的,也许还能再求求情,现在你出言尖刻,得罪了都尉,哪还有活路?

可包拯不慌不忙继续解释:“都尉大人若说我猜对了,那么就应该放了我们;若说我猜错了,那就是你本就无心治我们的罪,那也应该放了我们。都尉大人,你说我说得对吗?”大家一听,都热烈地鼓起掌来。都尉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只好免了他们三人的罪。

这里,包拯所用的说话技巧是论辩中的“悖论假定法”。包拯通过一句假定的“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给我们治罪”,使都尉陷入了“两难回答”的境地:如果都尉说是对的,那就正好符合了前面自己所说的“你若能猜出我此刻心里所想,那么我就放了你们”,却与他内心的想法相悖,包拯也就达到了救人的目的;如果都尉说是错的,那么又正好与包拯所说的“你心里就是想如何给我们治罪”相反,从而得出“你心里本来就不想给我们治罪”这个结论,那当然也应该放人。因此无论都尉的回答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其结果只有一种:都应该放了他们几人。

(3)用“揭悖反驳法”使对方言行相悖

与辩者行为相矛盾的论题,就是不符合辩者行为的论题。一个辩者的论题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行为,就犯了“言行相悖”的立论错误。《吕氏春秋·淫辞》云:“所言非所行,所行非所言,言行相诡。”所谓“言行相诡”,即这里所说的“言行相悖”。《墨辩》中说:“非诽者悖,说在弗非。”该书《经下》篇又说:“非:诽非,己之诽非也。不非诽,非可非也,不可非也。是不非诽也。”

这两段话是说:反对批评的人是言行相悖的,原因在于不能反对。如果说进行批评不对,那你这种说法本身也就不对。不反对批评,别人有错误才能批评,这样才能无可非议。所以,我们不能反对批评。墨家学派阐明,如果“反对批评”(即非诽),那么,由于“反对批评”本身也是一种批评,这种“反对批评”的批评也应该反对。只有不反对批评才能批评别人的错误,因而不能“反对批评”。实际上,这种“反对批评”的批评是言行相悖的。因此,这种“反对批评”的言论,也是与辩者行为相矛盾的论题。

一切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人们的言辞,都与自己的行为不符,其言行是相互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说话冠冕堂皇,然而其所作所为,离其所讲的差距很大,这也是一种言行相悖的悖论。在论辩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极力肯定、赞美对方所说的美言,再以其美言反衬其丑行,达到揭露其心口不一、言行相悖的目的,使其不得收敛自己的丑行。

进行反驳,如果发现对方的论题与其行为相矛盾,即可揭露出来予以批驳。揭露出论敌的言行相悖之处,就会使论敌陷入自相矛盾之中,他或者承认自己的论题错误,或者承认自己的行为失误,总之,只有认输而已。

有个人盖了座新房子,房子四周修了一堵雪白的围墙。他怕别人在墙上涂写,便在墙上写了“此墙不许涂写”几个字。有个旁观者问:“既然‘此墙不许涂写’,那为什么你还写?”房主人说:“我自己的墙,我愿意写,你管不着。”旁观者说:“你的墙,我固然管不着,可是,既然你在墙上写了字,‘此墙不许涂写’这话还有什么用呢?”房主人听后愣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旁观者指出,房主人要求“此墙不许涂写”,而他自己却在墙上涂写,这是言行相违的。旁观者揭露了房主人的言行相悖之处,房主人难以自圆其说,就被辩倒了。

这种“揭悖反驳法”很有论辩力,揭露出对方的言行相悖之处,就使之处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论他承认自己的论题错误,还是承认自己的行为失误,总之是认错了,也就将他辩胜了。

把自己要说的话借对方的口说出来

辩论的过程实际上是证明和反驳的过程。反驳就是引用已知为真的判断为根据,来确定另一判断的虚假性的论辩过程。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会与人有意无意地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实际上是证明和反驳的过程。反驳就是引用已知为真的判断为根据,来确定另一判断的虚假性的论辩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证明的一种独特的辩论形式。

在辩论中,我们常常用到归谬法。所谓的归谬法是反驳对方论题的一种非常有力的方法。列宁的演讲之所以有如此“非凡的说服力”,这是同他熟练地运用归谬法分不开的。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伟大的革命家在自己的论战性的著作中都是极其出色地运用了归谬法的。归谬法的最大特色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它的论证过程是:以退为进,导入荒谬;反戈一击,驳倒对方。也就是说,为了驳倒对方的论题,先假定承认对方的论题是正确的,然后,在这个假定正确的论题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并导出明显的荒谬结论,最后,由否定这个荒谬的结论到否定对方的论题,从而完成反驳。由于归谬法是一种演绎推理,所以,它具有不容置疑的逻辑力量。

阿凡提打算惩戒贪婪而愚蠢的国王,于是在沙滩上假装种金子。国王打猎经过这儿,好奇地问:“阿凡提,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阿凡提恭敬地回答:“陛下,我正忙着种金子呢!”国王听了惊诧不已,瞪大眼睛:“快告诉我,聪明的阿凡提,这金子种了又怎样呢?”“尊敬的陛下,是这样的,现在把金子种下去,到了星期五,就可以来收割,把金子收回去了。”

国王满脸堆笑:“亲爱的阿凡提,你种子只有这么多,能发多大财富呢?要种就多种点。种子不够,尽管到我宫里来拿好了!要多少我就可以给你多少。不过,那得算咱们合伙种的,长出金子来,咱们二、八分成,我得八成就行了。”

阿凡提装作勉强应允的样子。第二天,阿凡提到宫里拿了两斤金子,刚过一个礼拜,阿凡提就给国王送去“收割”的十多斤金子。

看到两斤金子换回了这么多金子,国王乐得合不拢嘴。立刻叫人把库藏的好几箱金子交给阿凡提种植。阿凡提把种子分给了穷人。

又过了一个礼拜,阿凡提垂头丧气去见国王。国王一见阿凡提,笑眯眯地问:“阿凡提,你身体好吗?金子呢?都拉来了吗?在宫门外吗?”

阿凡提突然号啕大哭起来,说:“陛下,这次我们倒霉了!一连好几天滴雨不下,太阳烤得大地冒烟,咱们的金子都干死啦!别说收成,连种子也赔进去了。”

国王听罢,勃然大怒:“阿凡提,你骗鬼去吧!金子哪会干死?”阿凡提说:“陛下,您不相信金子会干死,怎么又相信金子种了能生长呢?”

一席话说的国王无言以对,只好自认倒霉。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凡提正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让对方一步一步地落入自己早就布好的局中,然后彻底击败对方。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蛮不讲理之人,对我们进行人身攻击,对于这些人,一定要据理力争。

楚王存心要将晏子侮辱一翻,于是他令人在城门旁边挖了一个小洞,让管礼宾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晏子不进,他对着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装作十分惊讶的样子说:“啊呀!今天我恐怕来到狐国了吧?怎么要从狗门进去呢?”楚人讨了一脸没趣,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罗蒙诺索夫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他在童年时过着非常艰苦的日子。成名以后,罗蒙诺索夫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毫不讲究衣着,埋头于研究学问。

有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看到他衣袖的肘部有个破洞,就指着窟窿挖苦般地嘲笑他:“从那儿可以看到你的博学吗?先生。”

罗蒙诺索夫毫不迟疑地回答:“不,一点儿也不。先生从这里可以看到愚蠢。”

晏子和罗蒙诺索夫所使用的斗争策略,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让我从狗洞进城,那进的自然就是狗国了;既然把我当作最无能的来使,那么你也就是最无能的君主了;既然你要借题发挥,讽刺挖苦,我当然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罗斯福曾经在海军中担任过要职。有一天,一位朋友向他问起,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他的明友毫不犹豫地答道:“当然能。”罗斯福紧接着说:“你能,我也能!”

这种巧妙的拒绝方法,不仅让对方无话可说,而且还让其心服口服。这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拒绝方式,把自己要说的话,借对方的口说出来,以达到拒绝的目的。

运用幽默来阐述或批驳对方的观点

论辩中运用幽默手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制胜术,它能直接体现辩手知识水平、思想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运用幽默来阐述或批驳对方观点,会产生极好的论辩效果。

在论辩中,幽默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既会让对手丧失论辩抵抗力,也会让自己充满风趣与自信,从而赢得论辩的主动权。一句风趣的话语会感染着论辩场中的每个人,让你获得论辩的成功。

在中国入世谈判的最后关头,某西方大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提出了许多过分的要求,致使协议无法签订。谈判桌上,双方互不相让,面对行将破产的谈判局面,龙永图处变不惊,镇静而风趣地奉告对方:“从大局出发,你们提的那些要求,充其量不过是个小小的芝麻”,他边说边用手指比划着,“公平地与中国做买卖则是个大西瓜”,说完又用两手比画成西瓜状,“我们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一味地抬高要价,势必丢了西瓜拣了芝麻。再也不会有更好的出价了,这样好的条件不接受,你们会后悔的。”

龙永图一番妙喻,不仅激活了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还使对方听从了规劝,心甘情愿地与中国代表团签了字。

当论辩即将引发一场冲突时,幽默有助于使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下来。

有一次,英国有位善辩人士在街上演讲,当他讲到社会种种问题时,激昂地说道:“为使这些老爷们清醒,我们唯有把宫殿和众议院烧光。”由于听众越来越多,几乎挤得水泄不通。维持秩序的警察向群众说:“各位请散开吧。要烧宫殿的请到左边来,要烧众议院的请到右边来。”群众爆笑起来,自行散开了。

论辩中运用幽默手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制胜术,它能直接体现辩手知识水平、思想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运用幽默来阐述或批驳对方观点,会产生极好的论辩效果。在论辩中运用幽默艺术,有很多方法,不论是请君入瓮,还是暗渡陈仓以及旁敲侧击、以守为攻等,都可以使用幽默。

在辩论中,幽默常常可以发挥巨大威力,能巧妙地表达观点,控制场上气氛,不仅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也给评委和观众留下良好印象。例如:

在一次大专辩论会上,反方为了驳斥正方的“温饱决定论”,反方三辩对裴多菲的诗作了如下的改动:“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温饱故,两者皆可抛。”这一幽默的驳斥在场上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又如,在辩论艾滋病问题时,反方三辩又幽默地说:“如果哪个人给艾滋病‘爱’上的话,恐怕会‘此恨绵绵无绝期’吧!”,在批评对方把艾滋病局限于医学领域,必然会延误治疗,从而给全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时,反方三辩又机智地引证了柳宗元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而生动地刻画出对方在理论上孤立无援的窘态,为反方赢得了长时间的笑声和掌声。

语言的幽默当然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之诗化上,也表现在机智的应对上。在辩论“温饱”问题时,正方的第四辩手一口气向反方提出了三个问题,可是,他在讲话中错误地称李光耀为新加坡的“总统”,反方第四辩手站起来,立即指出了他的这一常识性的错误,引起了长时间的掌声。

把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幽默风趣的语言(加上辅助动作)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幽默以其巨大的力量被论辩家们称为“幽默炸弹”。“幽默炸弹”在赛场上轰炸,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生活中,也处处存在论辩(或争辩),如果你善于幽默,就会钝化攻击,淡化矛盾,避免尴尬。

有一次,海明威在一个晚宴上遇到了一个喜欢吹嘘而又无实力的作家,他借故走开,但是这个作家缠住他不放,对他说:“我老早就很想为你写传,希望在您百年之后,我有这个荣幸。”

海明威不喜欢对方的为人,但又不便当面拒绝,于是风趣地婉拒说:“既然我知道你想为我写传,我就不得不设法活久一点了。”

海明威出名之后,除获得大多数人的敬仰之外,也招致了一些人的妒忌,当然也有不少富人来附庸风雅,海明威对此非常反感。

一天,纽约的一个靠炒房地产发了大财的富翁来拜访海明威,并一再要求海明威给他签名留念。

在一再推托无效的情况下,海明威便用手杖在沙地上画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挺客气地对那富翁说:“请您收下我的签名吧!”

这就是海明威的智慧,他用幽默的方式委婉地拒绝他人,既没伤害到别人,也让自己显得很有体面。

“在公司里我是头。”一位公司经理对他的朋友说。

“这我相信,但在家里呢?”他的朋友问。

“在家里我当然也是头。”

“那么您太太呢?”

“她是脖子。”

“为什么?”

“头想动弹的话,将先服从于脖子。”

如此幽默,一笑之后,双方距离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没有解不开的疙瘩,许多事情都是误会造成的,或者由于把问题看得太死,不懂得通融和幽默而把人际关系闹僵了。一笑解千愁,善于幽默者常常逢凶化吉;一笑泯恩仇,善于幽默的人总是把问题引向良性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