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避免树大招风,不败于不会说话

避免树大招风,不败于不会说话

【摘要】:第六章树大招风,谨记收锐避锋犯错在所难晚,但要及时诚恳地认错公开讲话也好,与人交往也好,犯错在所难免,及时认错、及时低头,开诚布公地讲一些能让人谅解的低头话才是会说话、会办事的表现。以黛博拉的事件为例。有一次黛博拉在与同事谈话时称其上司是“机器人”,结果被上司知悉。为了终止已造成的失误,最好装聋作哑,不予理会。这一发言属明显的失误,当时遭到记者的立即反驳。朱元璋大怒,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第六章 树大招风,谨记收锐避锋

犯错在所难晚,但要及时诚恳地认错

公开讲话也好,与人交往也好,犯错在所难免,及时认错、及时低头,开诚布公地讲一些能让人谅解的低头话才是会说话、会办事的表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做错事情之后,去向人低声道歉固然必要,但有时仅靠一句“对不起”是不足以获得谅解的。以黛博拉的事件为例。有一次黛博拉在与同事谈话时称其上司是“机器人”,结果被上司知悉。于是黛博拉给上司写了一张纸条,约他抽空谈一谈,上司同意了。“显而易见,我用的那个词绝无其他用意,我现在备感悔恨。”黛博拉向上司解释说,“我之所以用‘机器人’之类的字眼,只不过是想开个玩笑,我感到上司对我们有些疏远、麻木,因此,说‘机器人’三字只不过是描述我这种感情的一种简短方式”。上司为黛博拉合情合理的解释和自我批评的态度而深受感动,他甚至当即表态,说要努力善解人意,做个通情达理的人。

通过这种方式,黛博拉帮助上司做到了平心静气,并顺利地解决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危机。

诚然,推卸责任是我们找借口辩解的一种方式,然而,问题不在于我们要找借口辩解,而在于我们辩解时不能太直率、太生硬。

偃旗息鼓,这是自己在论战中不慎失误,造成明显不利形势时,采取的一种暂时退却的策略,以便振作精神,调整战术再战。

任何人在论战中都难免失误,任何一方都可能遇到强劲的对手,若一方稍有不慎,就会被强敌抓住把柄击中要害。此时既不能强辩,也不可狡辩,否则将失败得更惨。为了终止已造成的失误,最好装聋作哑,不予理会。雄辩大师伍吉尔说:“我以多次陷入相似境地的同仁身分,冒昧地向同事提出劝告,最好的撤退方法就是一心一意地撤退。”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能说会道的名人,在辩论失利时仍死守自己的城堡,因而惨败的情形不乏其例。比如1976年10月6日,在美国福特总统和卡特共同参加的、为总统选举而举办的第二次辩论会上,福特对《纽约日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作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说“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这一发言属明显的失误,当时遭到记者的立即反驳。但反驳之初佛朗肯的语气还比较委婉,意图给福特以订正的机会。他说:“问这件事我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难道在肯定苏联没把东欧控制为其附庸国?也就是说,苏联没有凭军事力量压制东欧各国!”

福特如果当时明智,就应该承认自己失言,然而他觉得身为一国总统,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绝非善策,于是继续坚持,一错再错,结果为那次即将到手的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报导这次电视辩论会的所有专栏、社论都纷纷对福特的失策作了报导,他们惊问:

“他是真正的傻瓜呢?还是像只驴子一样的顽固不化?”

卡特也乘机把这个问题再三提出,闹得天翻地覆。

高明的辩论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绝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便弄不清他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的从某方面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从另一方面理解,又以为这是他们不屑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输了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公开讲话也好,与人交往也好,犯错在所难免,而有些看似不经意的错误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及时认错、及时低头,开诚布公地讲一些能让人谅解的低头话才是会说话、会办事的表现。

泰山压顶,不妨先弯下腰

腰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会。说话做事,要避其锋芒,等自己也变成石头,变成比对方更大的石头再出击。

假如你和对手或上司产生了冲突,论力量,你是鸡蛋,而对方是石头,你怎么办?是像头脑简单的拼命三郎那样以卵击石,白白地送命呢,还是避其锋芒,等自己也变成石头,变成比对方更大的石头再有所图谋呢?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就可以从中看出你是办大事还是办不成大事的人了。试想,为争一时之气而拼个你死我活,于己于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压顶,先弯一下腰又何妨?腰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位吏部官员,名叫王朴,曾因直谏,犯了龙颜而被罢官。不久,又被启用做御史,他马上评议当时的时政。在朝廷之上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一日,为一事与明太祖争辩得很厉害。太祖一时非常恼怒,命令杀了他。等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朱元璋大怒,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不是说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朴实在是太不开窍了,心中那种傲气、犟劲一产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来越足,连皇帝给他机会都不要。这固然是受愚忠思想的毒害,但也与他心高气傲、不懂处世策略有很大关系。他不懂得弯与折的辩证法——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以致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而下面这个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也许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

张某是学经济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城的一所大学里教书,虽然已在省城安家立业,但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灵就被震撼一次,改革开放这么久了,家乡的山依旧荒芜,乡亲们的生活依旧贫困。

张某决心为家乡闯出一条致富之路。他毅然辞去大学的教职,回到家乡承包了40亩荒地,开始建造他的示范农场

可是,不到两个月,他就和村干部们发生了冲突。一次,因为干部吃吃喝喝,张某当面提了意见,他坦诚地说:“论辈分,你们都是我的叔叔大爷。可群众生活这么苦,干部不应该这样多吃多占。”干部们一愣,多少年了,还没有人敢当面说他们的不是呢。他们手捏酒盅,小声议论说:“这小子,读了几年书,就翘尾巴!”

又一次,因为乡里干部们按亲疏远近划分宅基地,张某找干部评理,又一次得罪了乡里干部。

张某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山上盖起了石屋,开始了农场的建造,可是,他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实施计划需要的炸药,要乡里干部开证明才能购买,他受到了无端的刁难;农场需要资金,他又遭到乡里干部的冷眼……

有人劝张某,为了你的事业,去找干部服软认错,以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或是给有实权的部门送点礼,换取贷款,否则你将一事无成。张某口气强硬:“做人要有人格,我绝不向卑劣的行为卑躬屈膝。”

张某最终只能无奈地守着空屋,守着他的农场,守着他的人生梦想。

另一位大学生李某是学工科的,毕业后分配在县城工作。他嫌机关太冷清,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以便实现他的抱负——开发山里的矿产资源,造福家乡父老。刚出校门一个月,他也有过类似张某的遭遇。那是在选矿厂时,李某发现,用来建厂的大部分钢材被领导拿去送人了。他气愤地去找领导质问:“你怎么能拿公有的东西随便送人呢?”领导拍了拍李某的肩膀,开导说:“你呀,刚出校门,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设计不能死抠实际需求量,还必须把一些人为的损耗加进去,这是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

李某恍然大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他安然度过了自己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险滩。在领导的眼里,李某能干而又听话。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副乡长。

李某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处心积虑,四处奔波。人们夸奖李某脑子特别灵活。的确,通过几年的奔波建厂,李某悟通不少“人情世故”。大事不违,小事灵活处理。很自然地,李某面前的红灯少,绿灯多。他主持工作的那个乡,乡镇企业税收利润年年翻番,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人们对他更是赞不绝口。由于他突出的“政绩”,三年以后,他被提拔为乡长、乡党委书记。又过了两年,他被提升为主管工业的副县长。

张某和李某两人的态度和方法导致两人的不同命运。虽然,我们会在内心钦佩张某那种高洁的人格,但又不能不看到:他的确一事无成,不但自己的一腔抱负无法施展,而且也无法给他的乡亲们带来一丁点儿好处,只能固守着他的清高孤傲而一无所成;李某为了不“折”而“弯”了一下,一方面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初衷,另一方面走了一条圆通的道路,这使得他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又为乡亲们办了实事,所以在现实中,李某的这种为办大事宁弯不折的方法,只要严守法律的界限,不失为一种务实的、行得通的做法;而张某的那种心高气傲的书生气则是办不成事的。

让人一步不为低,得理也要知道让人

为人不可太固执,如果是占理,让人一步不为低,人们最终会承认你的正确,并称道你的宽宏大量。

人们常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话本来是真理,但是真理向前迈一步,就成了谬误。有些人曲解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话,好像得理就一定要走遍天下,得理就一定要气壮,得理就一定不要让人,甚至可以无所顾忌。其实,理直也可以气壮,理直也可以气和。我们不能得理不让人,而应该得理也要让三分.在得势的情况下饶人,矛盾会立刻缓和。所以说,卖乖话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剂良药。

下面介绍些适时退让的方法,请诸位切记常常使用:(www.chuimin.cn)

1.给台阶,“你好我好大家好”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特别固执己见,容易为些小事情同别人争论,而且说话火药味浓烈。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应当有饶人的雅量,他可以一面解释一面折衷调和,最好使用不带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语言形式,以避免冲突的扩大。有一位先生上岳父家吃饭,进餐时翁婿两人聊起了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问题。那先生强调:公路的进度一再推迟,是有关方面的一个严重错误;而岳父则不同意,认为公路本来就不该兴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渐趋激烈。后来那位泰山大人把问题扯到“年轻人自私心重,没有环保意识”上面,显然是在批评那先生。那先生怕再争下去伤和气,便开始缓和下来,他婉转地说:“可能我们的看法永远也不会合辙,可是,那没有什么,也许我们都是对的,也许我们都是错的,这也是不可知的事。”那先生的一席话,不仅给自己搭了台阶,也给争论双方打了圆场。避免了双方争论不休,矛盾扩大,影响感情。试想,如果那先生意气用事地与岳父争论下去,结果会如何呢?很可能不欢而散。

2.熄怒火,“事情原来如此这般”

不少时候,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发火,是因为互不了解、有失沟通造成的。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切不可因对方的错怪而以怒制怒。最好的方式是多加解释,想办法沟通或者道歉、劝慰,与对方达成谅解或共识。一所医院里,病人挤满了候诊室。一个病人排在队伍中,将手上的报纸都看完了也没有挪动一步,于是他怒火万丈,敲着值班室的窗户对值班人员大喊:“你们这是什么医院?这么多人排队你们看不见吗?为什么不想办法解决?我下午还有急事呢!”值班员面对病人的怒火,耐心解释说:“很抱歉,让你等这么久。是这样的,医生去开刀了,抢救一个危重病人,一时脱不开身。我再打电话问问,看看他还要多久才能出来。谢谢你的耐心等候。”患者排大队得不到及时诊治,责任并不在那个值班员身上,但是面对病人的错怪,他却沉住气一面解释、一面劝慰,这就比以怒制怒、火上添油的回答好多了。

3.对蛮横,“这一切都怪我”

面对蛮横无理者,得理者若只用以恶制恶的方式,常常会大上其当。这时候,平息风波的较好方式,莫过于得理者勇敢地站出来,主动承担责任,以自责的方式对抗恶人的恶语,以柔克刚。有一个商场营业员,遇一个中年男子来退一个电饭锅。那锅已经用得半新半旧了,他却粗声粗气地说:“我用了一个多月就坏了,这是什么货?你再给我换一个!”营业员耐心解释,他却大吼大嚷,并满口脏话说什么“我来了你就得给退,光卖不退算什么!”营业员虽然占理,但为了不使争吵继续下去,便温和地对他说:“这个电饭锅已经用一段时间了,又没有质量问题,按规定是不能退的。可是你执意要退,那就干脆卖给我好了。”就在她掏钱的时候,那个粗暴的男顾客脸红了,他终于停止了争吵,悄然离去。显然,营业员的宽容与自责方式起了良好作用。因为它反衬出对方的无理和低劣,从而从容地制止了事态的扩大。

4.止争吵,“算了,我只是想提醒你”

一位丈夫彻夜未归,次日才幽灵般地回到家中,妻子埋怨了几句,两人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干起仗来。忽然,妻子说:“算了,没什么了不起,男人晚上不回家都成时髦了——我惟一要提醒你的是:熟悉的地方还是有风景的!”那妻子虽然占理,却没有去“痛打落水狗”,只是调侃了几句,便使一场冲突体面地结束了。

5.破僵局,实现夫妻“邦交”正常化

冷战中的夫妻,如果一个是“室内型”的人,一个是“室外型”的人,那情况还好些,一个在外面游荡,一个在家中干自己的事;如果两人都是“室外型”性格,那这小家庭就有了三分动荡与七分危险;如果两人都属“室内型”的那类,那日子过的无疑是十分的别扭。就大多数夫妻而言,双方是谁也不愿在冷战中打持久战的,关键的问题是双方谁先主动来打破冷战的僵局,一般说来,大都是男方先来点高姿态,也有女方主动示弱服软的。不管哪一方,只要你不想让夫妻冷战威胁这个家庭,只要你有心想迅速结束冷战状态,实现夫妻“邦交”正常化,你就应该乖乖地学学下面的几招。

(1)不把话说得太绝,为对方留有余地。

(2)请朋友做客或约对方看电影,借机搭话。

(3)热脸贴冷屁股,向对方大献“殷勤”。

(4)打个电话,找个借口说说话,可减少尴尬。

(5)求对方帮个小忙,打破坚冰。

(6)佯装生病或不舒服,让对方来关心。

总之,打破僵局的方法很多,夫妻之怨宜解不宜结。其中根本的一点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有给对方一点颜色看、惩罚对方一下、非让他(她)低头认罪不可的这种不良心态。有话说话,有理讲理,宁要争吵也不要冷战,这是许多和谐夫妻总结出的一条老经验。而一旦处于冷战无人主动来给你们调解,那就要靠双方“系铃人”来努力解开沉默无言这个“铃”了。

正确分析情势,选择适当的时机说出低头话

我们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人前低头,说低头的话也是这样,必须正确分析情势,准确判断何种情况下该说低头话,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有人说,低头话该说的时候自然该说,可是我有了大功劳,正是别人对我感恩戴德或欣赏有加的时候,何必自我作践说低头话呢?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人情世故仍是不甚了解,照他这种观点和做法,估计用不了多久,对他感恩戴德和欣赏有加的人就变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敌。说到底这些人还是打心眼儿里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郭解,是西汉的一位侠客,为人行侠仗义,在当时很有声望。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和解了。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所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巧妙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洛阳当地许多有名望的人也来调解过,但都没有调解成。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把这件事解决了。但我毕竟是个外乡人,占这份功劳恐怕不好。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我这个外地人来解决了,未免会使本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让人以为我没办成,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头面人物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是他们调解成的,好不好?拜托了!”

郭解很懂得照顾别人的面子,因为他知道,那些当地的头面人物是爱面子的人。如果得罪了他们,以后还怎么在这里混?所以自己还是当个幕后英雄,成全他们的美名吧。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驯良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七十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轻车简从来上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民每户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持刀带剑的人,他劝道:“为什么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务点正业?”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宣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去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去为好!”

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还是终日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请将我的主人叫到我这儿来,我有话要对他说!”一副醉汉狂徒的模样,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这位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加官晋爵。

我们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人前低头,说低头的话也是这样,必须正确分析情势,准确判断何种情况下低头话是必不可少的,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