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现代企业管理实务的核心

现代企业管理实务的核心

【摘要】:因此,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节 管理与企业管理

一、管理的概念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社会共同劳动的要求,它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而产生和发展。一般认为,有了人类就有了管理活动,也就是说,管理作为一项普遍存在的社会活动,其历史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悠久。但是把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

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治理”、“管人”、“理事”等意思。究竟什么是管理?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

尽管关于管理的定义很多,但是我们认为管理就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实现某项活动的目标,根据客观事物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运用一定的方式(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这一概念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管理的主体是人。

第二,管理的客体是人(群)或客观事物,也就是人或物。

第三,管理采用的方式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这也是管理的具体职能。

第四,要了解组织的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以便进行管理。

第五,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

相关链接

管理的起源

管理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产生的。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和社会组织,就产生了管理问题。任何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与管理密切相关,许多宏伟的古代建筑,如万里长城、金字塔等,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都是因为有了管理。

管理最早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共同狩猎、采集野果、建造屋棚,在这种共同劳动之中,开始出现了简单的分工与协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活动日趋复杂,共同劳动的规模逐渐扩大,分工越来越细,协作也日益复杂,一项工程常需要几十人、上百人甚至上万人共同参加,这就出现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安排,人与人关系的协调,成果分享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对各种活动有周密的计划、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这就是简单管理活动产生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过程。

但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管理则是在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以后才开始的。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和机器体系在生产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生产劳动的节奏急剧加快,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衔接变得更加紧密,管理就显得重要了。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兴学科纷纷出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专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至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广泛、密切,综合地、系统地解决问题的要求逐渐增多,开始出现了大科学(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学研究)、大工程、大企业,管理的任务和职能更加复杂,管理的形式、方法和技术的要求更加严格和多样化。这一切都使得现代管理走向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系统中管理主体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的职责与功能。最早对管理的职能进行系统论述的是法国人法约尔,他提出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管理的职能,被称为“五职能”学说。以后,不同的管理专家对管理的职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在此我们将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项。

1.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指组织中的各项活动实施以前,都要进行预计、谋划,提出实现目标的途径、程序、办法等。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它使组织活动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从而激发组织的活力;它为统一和协调组织各局部的活动做出估计,从而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

计划的主要内容是预先决定做什么(What)、为什么做(Why)、何时做(When)、何地做(Where)、谁去做(Who)、如何做(How),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1H”。

2.组织职能

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要素和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进行组合、配置的活动。它使组织的各个要素、各环节形成有机联系和有序运营的整体。

组织职能的内容包括建立组织机构、划分职责和职权、形成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合理配置各种要素。

3.领导职能

领导是一种影响并感召人们去追求某些目标的行为过程。领导职能的内容是激励、沟通、指挥、协调、团结等。

4.控制职能

人们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常常会使实践活动偏离原来的计划。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订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组织具有控制职能。控制职能是指组织对所属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的运作与管理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调节的全部过程。控制的实质是使组织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

5.创新职能

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瞬息万变,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创新已成为企业的灵魂。因此,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链接

“三个和尚喝水”新解

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过时的观点。现在的观点是:一个和尚没水喝,三个和尚水多得喝不完。

以新的观点,和尚们怎么来解决喝水问题呢?

第一个方法:和尚们接力挑水。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然后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边灌进去,回来再接着挑,这样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是协作的办法,可以叫“机制创新”。

第二个方法:立一个新的庙规,引进竞争机制。三个和尚都去挑水,挑水多的和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挑水少的和尚吃白饭,没菜。结果三个和尚都拼命去挑,一会儿水就挑满了。这个办法叫“管理创新”。

第三个方法是这样的: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然后买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把水摇上去,第二个和尚专管倒水,第三个和尚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一会儿水就灌满了。这个办法叫“技术创新”。

(三)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一方面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正确理解管理的二重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管理的最根本属性,它要求管理工作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按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来合理组织生产力,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这有助于我们及时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同时,管理又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任何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出现总会带有社会的背景、时代的烙印。实践证明,不存在一个适用于古今中外的普遍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学习和运用某些管理理论、原理、方式、方法时,要结合本国、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管理的科学性艺术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期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管理的艺术性是强调其实践性和创造性,没有实践和创造就无所谓艺术。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总之,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体。管理的这一特性,可以促使人们既注重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不忽视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企业管理的概念

(一)企业管理的定义

企业管理是根据企业的特性及其生产经营规律,按照市场反映出来的社会需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满足社会需求,同时求得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职工利益的满足。

1.管理的对象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此,企业的主要活动是内部的生产活动和外部的经营活动,企业管理的对象就是内外结合的生产经营活动。

2.管理的主体

企业总体发展,各个方面总体活动的控制是由企业的主管以及以他们为中心组成的企业的管理系统来完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的人,就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3.管理的实施

企业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进行的。只有熟悉和运用多项管理职能,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4.管理的目的

管理活动本身不是目的,管理是实现一定目的的手段。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企业目标,在满足需求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5.管理的依据

企业管理是管理者的主观行为,要使主观行为变成可靠的客观活动,并取得客观效果,就必须使管理的主观活动符合客观规律。所以管理的依据是企业的特征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生产经营规律。可以说,企业管理的成效如何,取决于管理者认识和利用生产经营规律的程度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相关链接

经营与管理

从一般意义上讲,经营与管理既有一致性,又有所区别。从生产的过程来讲,管理是劳动社会化的产物,而经营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从它们应用的范围来看,管理适用于一切组织,而经营通常只适用于企业;从它们要达到的目的来看,管理旨在提高作业效率,而经营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当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后,企业管理也就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交换和流通过程为中心,经营的功能日益重要,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企业管理的职能自然要延伸到研究市场需要、开发适销产品、制订市场经营战略等方面,从而使企业管理转变为企业经营管理

(二)企业管理的作用

企业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好坏的决定因素

企业管理直接影响企业人、财、物各因素的组织和利用。国外有“三七开”的说法,是指一个企业的成败,“三分在技术,七分在管理”,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管理。

2.企业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有人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形象地比作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车轮”。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当然同两个轮子都有关系,但与先进的管理关系更为紧密。

3.企业管理是建设两个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

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要靠管理、科学、技术三大支柱。要把企业建设成现代化企业,当然需要先进科学和技术的应用,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企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社会进步、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两个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就是科学、技术和管理。因此,管理是企业建设两个文明不可缺少的三大支柱之一。

相关链接

双汇和春都——两种管理,两种结果

我国两大肉类加工企业双汇和春都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因管理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双汇集团2010年实现利税60多亿元,企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而春都集团2010年5月15日破产清算,正式宣布“春都集团破产”,亏损高达6.7亿元,并且欠下了13亿元的巨额债务

同是国家重点企业,同是中国名牌,同是地处中原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的迅速发展和春都的严重滑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双汇和春都的前身分别是漯河肉联厂和洛阳肉联厂,都建于1958年。不同的是,1984年,漯河肉联厂的资产总额是468万元,企业累计亏损534万元;而洛阳肉联厂当时的资产总额是2000多万元,当年实现利税200多万元。1986年,中国的第一根火腿肠在洛阳肉联厂诞生,而漯河肉联厂生产出第一根火腿肠是在6年以后的1992年。1993年春都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利税分别为11亿元和1亿多元,而双汇集团仅为8亿元和7095万元。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双汇集团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成了同行业的排头兵,而春都集团却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双汇集团注重决策管理,而春都集团却多次失误。同是企业扩张,双汇集团紧紧围绕肉类加工主业项目扩大规模,使企业迅速形成了以肉类加工为主,养殖、屠宰、包装、彩印等紧密联系的产业群体,1998年集团实现利税3亿元,1999年突破了5亿元。而春都集团在发展中盲目贪大求快,不仅收购和兼并了洛阳市旋宫大厦、平顶山肉联厂、重庆万州食品公司等多家扭亏无望的企业,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而且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还投巨资上了茶饮料项目等10多个大型项目,由于缺乏流动资金,这些项目大多都无法启动。

在资金管理上,双汇集团对项目精心运作,最大限度地压缩银行贷款、减少仓库存货,实行产品销售一律现款现货制度,对原料采购实行生产试用合格后付款的制度。双汇集团靠严格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投资者的回报率高达35%~70%。而春都集团在成本管理、人事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基础管理等方面与双汇集团的差距更大。在营销管理上,双汇集团建立健全了财务部垂直管理、审计部时常监督的财务管理体制,使财务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而春都集团财务上报数据虚假,该集团债转股情况汇报上显示1998年集团实现利税4994万元,而上报的数字是实现利润2055万元。春都集团总裁坦言:“现在看来,春都在发展中确实是轻视了管理。”而双汇总裁也不避讳,他说:“管理是企业的生命,双汇赢就赢在管理上。”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深刻认识到,企业管理无论是在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管理能把各种独立的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且能够创造出一种新的生产力。(www.chuimin.cn)

三、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概念及其分类

管理者是指那些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指挥或协调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

1.按管理者的管理层次对其进行分类

按管理者所处的管理层次可将其划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1)高层管理者:指负责组织的全面管理,为组织运行制定各种政策,并处理组织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管理者。如总经理、总裁等。

(2)中层管理者:指居于中间范围的管理者,他们负责管理其他比他们级别低的管理人员,有时也管理某些员工,同时接受更高层次的管理者的管理。如地区经理、部门经理、团队主管等。

(3)基层管理者:指那些仅负责指挥操作者却不能指挥其他管理者的管理者。如监督者、业务经理、领班等。

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有明显区别的。

(1)高层管理者:做正确的事。

(2)中层管理者:正确地做事。

(3)基层管理者:把事做正确。

2.按管理者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性质对其进行分类

按管理者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性质可将其分为综合管理者和职能管理者(或专业管理者)。

(1)综合管理者:是管理一个综合性的单位的管理者,负责该单位的所有管理活动。

(2)职能管理者:是负责某一项职能活动管理的管理者。职能管理者或专业管理者仅仅负责管理组织中的某一类活动(或职能)。根据这些管理者所管理的专业领域性质的不同,可以具体划分为生产部门管理者、管理部门管理者、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财务部门管理者以及研究开发部门管理者等。

(二)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品德、知识、能力与身心条件上。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形成管理水平与能力的基础,是做好管理工作、取得管理功效的重要主观条件。

1.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1)政治文化素质,指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修养水平和文化基础,包括政治立场的坚定性、敏感性,事业心、责任感,思想境界、品德情操,文化知识等。

(2)基本业务素质,指管理人员在所从事工作领域内的知识与能力,包括一般的业务素质和专门的业务素质。

(3)身心素质,指管理人员本人的身体状况与心理素质,包括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开朗、乐观的性格,广泛而健康的兴趣等。

2.现代管理人员素质的核心——创新

在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时代对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时代进行有效而成功的管理,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创新。创新是现代管理人员素质的核心,创新素质从内容上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管理人员要树立创新观念,要真正认识到创新对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并在管理实践中,事事、时时、处处坚持创新,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2)创新精神。管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但要想到创新,更要敢于创新,要有勇于突破常规、求新求异、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

(3)创新思维。管理人员不但要敢于创新,还要善于创新,善于通过科学的创新思维来完成创新构思。没有创造性思维,不掌握科学可行的创造性方法,是很难实现管理上的突破与创新的。

(4)创新能力。在管理实践中,促使创新完成的能力是由相关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创造性思维综合形成的。

(三)管理者的技能

一个管理者要使自己的工作获得成功,就必须使自己具备必要的管理技能,这些管理技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技术技能

它是指管理者必须通过以往经验的积累和新学到的知识、方法以及新的专门技术,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方法,专业技术知识,计算工具使用知识等,胜任特定任务的管理要求,善于把专业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去。这是管理和领导现代化企业所必须具备的技术能力。

2.人际关系技能

它是指管理者必须具有善于与人共事并对部属实行有效领导的能力,善于把行为科学应用到管理中去,如对职工的激励方法和需要的了解,能帮助别人,为他人做出榜样,善于动员群众的力量,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等。一般认为这种技能比聪明才智、决策能力、工作能力和计算技术等更为重要。

3.概念技能

它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具体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等。

需要说明的是,管理者职位高低的不同,对以上三种技能学习和掌握的要求也不同。

对于高层领导者来讲,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技能的重要性要高于专业技术技能;对于基层执行者来讲正好相反,专业技术技能很重要,概念技能相对来说没那么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讲,可能比较均衡。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假设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技能主要是用脑和口,专业技术技能主要是用脚和手的话,那么高层领导者就是动动嘴,基层执行者主要是跑跑腿,而中层管理者则既要动嘴又要跑腿,所以在任何一个组织里,中层是至关重要的。

四、管理的原理与方法

(一)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

企业管理必须有管理的灵魂,即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企业管理原理以丰富的管理实践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并为管理实践所检验,是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实质及其基本运行规律所做的高度概括和表述。从这些原理引申出来的一些原则,对管理活动起着具体的指导作用。

1.系统原理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要素,为了实现确定的目标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管理的系统原理要求把管理对象看成是一个复杂的人造系统,树立整体观念,了解事物的组成要素、结构、功能等,以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系统原理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分合原则。现代高效率的管理是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整体规划是分工的前提,分工则是为了提高效率,适应社会大生产的要求,分工之后,各部门还必须进行有效的配合、协作,以保证整体目标的完成。

(2)封闭原则。封闭原则是指企业管理系统内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制度等必须形成一个连续的封闭回路。如在企业管理机构的设计上,要有指挥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等,这些机构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制约,构成回路,以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行。

(3)规律效应原则。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性。效应则是客观事物在其运动过程中引起的反应和结果。遵循规律必然取得好的效应,逆其道而行之必然遭到报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也是如此。规律效应原理要求管理者认识管理对象运动的规律性,主动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按规律办事,以取得良好的效益。

(4)协调和谐原则。协调和谐原则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系统和其环境之间要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以保证系统健康、持续地发展。这一原则要求管理者以矛盾制衡求得动态的平衡,积极创造企业整体结构的和谐,使企业内部人—机关系、人—人关系、人—环境关系保持和谐,保证企业取得良好效益。

2.人本原理

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和以人为对象的管理,即一切管理活动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以人为中心来开展工作,反对和防止那种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人、重技术不重视人、靠权力不靠群众的行为。人本原理要求我们在管理上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动力原则。管理的动力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们的行为引向实现企业目标的力量,包括动力源和动力机制。管理的动力源主要有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三种。管理的动力原则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必须正确认识和掌握管理的动力源,运用有效的管理动力机制,激发、引导、制约和管制管理对象,使其行为有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在实际管理中正确运用动力原则,必须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观念,正确认识和综合运用三种动力,保证管理活动得到足够的动力源;正确处理个人动力与集体动力、当前动力与长远动力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动力机制,使各种动力的作用方向与企业目标尽可能一致。

(2)能级原则。“能级”指能量的高低与势的关系。企业管理中不同管理和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产生的“势”是不一样的,高级管理层及高层管理者应该有较大的权力,基层管理层及基层管理者的权力不宜太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管理具有权威性,保证管理有序进行。在企业管理中,稳定的管理结构是正三角形的,它由操作层、执行层、管理层、决策层四能级构成,如图1-2所示。上一层的管理者比下一层的管理者权力更大,责任也更大。这就要求每一层次的管理者始终要有与其权责利相对应的能力。对管理者应按其能力大小进行管理层次上的安排,力求避免人才错位现象出现。

img4

图1-2 管理能级三角形

(3)行为原则。管理的行为原则是指管理者必须对其下属人员的行为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分析,并掌握其特点和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下层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现代管理中,把下属看做“经济人”来进行管理是行不通的。

3.动态原理

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静止则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企业也是如此。不断变化的管理环境,要求管理方法、手段和观念也必须进行调整。动态原理要求企业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反馈原则。反馈是指一个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将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的过程。反馈是决策的前提,是实现有效控制的必要条件。反馈原则就是根据过去的实践情况来调整未来的行为,使之不偏离预定的目标,以提高管理效率。它要求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系统的管理活动时,为了保证及时、高效、准确地完成企业计划和目标,必须及时了解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时把企业经营状况和环境对企业的反应与原计划和目标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2)创新原则。创新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都是创新的结果。因此,把创新作为管理的原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它要求管理者具有创新思维,不断更新观念,尽快将最近的科技成果和最新的社会经济理论运用于管理之中。

(3)弹性原则。弹性原则是物理学的概念,指的是物体的伸缩性。管理的弹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在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内部条件,对影响企业决策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保证企业的决策目标、计划都留有充分的余地,以增强企业管理的应变能力。我们主张“遇事多一手”的积极弹性,反对“遇事留一手”的消极弹性。企业在制订方案时,应尽量备有应急方案,这样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更具可行性。

4.效益原理

效益是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管理必须追求效益,提高管理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追求目标,也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效率高低和效益好坏是管理成败的试金石。因此,管理者应把提高管理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同时要正确地处理好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之间的关系,保证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效益原理要求企业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效用最大化原则。效用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某一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市场经济中,消费者追求的消费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企业只有实现消费者的消费目标才能保证自己盈利,换句话说,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是企业获利的前提条件。而消费效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适时开发、生产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2)效益最优原则。管理的目标是获得最优的效益。所谓效益最优原则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企业根据其目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对三者进行综合平衡而制定的效益标准。效益最优原则要求管理不仅要追求效益,而且要综合分析,追求最优效益。同时,效益最优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短期最优不一定长期最优,局部最优不一定整体最优。效益最优原则要求企业必须从全局的角度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

(二)企业管理的方法

执行管理职能,完成企业管理任务,必须解决方法问题。所谓方法,是指达到目标的方式、手段、措施、途径等。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和科学技术方法等几大类。

1.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企业各级行政组织机构运用其权力,通过发布命令和指示,颁布规章制度,制订和贯彻企业计划等手段管理企业的方法。企业行政机构具有特定的权力,其行政方法具有强制性,企业所有人员都必须服从和执行。

在运用行政方法时,要特别注意这种方法强调的是职责、职权,而非个人特权、“长官意志”。因此,行政领导人必须注重深入实际,注重与下级的沟通,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切忌出现主观主义的瞎指挥。行政方法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不要夸大行政方法的作用。单纯依靠行政权力和行政手段,是不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因而行政方法要与其他管理方法结合使用。

2.经济方法

经济方法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正确运用经济手段和经济责任制管理企业的方法。它运用经济杠杆和价值工具,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员工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调节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调控企业经济活动。经济方法的实质是按照物质利益原则,实行按劳分配,用经济利益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因此,经济方法的运用必须以经济利益关系的存在和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为前提,在运用时要注意其限度。例如,利用奖金作为刺激积极性的杠杆,若超过一定限度,可能产生副作用。再如,运用罚款作为对某些不良行为进行制止的手段,需要有一定的强度,若强度不足以触动其经济利益,就失去了这种手段的作用。同其他管理方法相比,经济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直接控制人们的行为,无法解决企业中许多需要严格规定或立即采取措施的问题。单纯的经济方法容易导致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倾向,从而偏离统一的目标,阻碍生产经营活动协调顺利地发展。因此,在运用经济方法时,要注意与其他方法的综合使用。

3.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指根据法律规范,运用国家法律维护企业利益和管理企业的方法。法律方法比其他管理方法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在企业管理中,法律方法主要依据的是经济法规。经济法规是我国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如《企业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产品质量法》、《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条例》、《企业租赁经营责任制条例》等。用法律方法进行管理,要求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贯彻法制原则,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融法律于企业规章制度之中,依法调解和解决企业内部经济纠纷,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等。法律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调整和控制人们的行为,故不能代替其他管理方法的运用。

4.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管理者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通过对企业职工进行思想、科学文化、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教育,提高职工素质,从而增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管理企业的方法。教育方法立足于人才开发、智力开发和企业文化的培育,是具有战略性的管理措施。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职工知识技能的增长;二是良好的心理、品德素质的提高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三是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培育。

5.科学技术方法

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是管理者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应用于管理活动,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成效的方法。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可以使企业管理定量化、精确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可以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定量控制,使许多复杂问题的处理变得简单、快捷。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运用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标志。企业管理中采用的科学技术手段十分广泛,如数学分析方法、管理技术设备现代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