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打草惊蛇:成语故事与应用探析

打草惊蛇:成语故事与应用探析

【摘要】:——这就是成语“打草惊蛇”原来的含义:惩办某一人或某些人,而使同样情况的其他人受到震动。例如,计划逮捕罪犯,而事先走漏了消息或惊动了旁人,以主罪犯有了准备或闻风逃避了,这就叫做“打草惊蛇”。“打草惊蛇”也是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的第十三计,原文为:“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以谋也。”但是人们用竹棍打草使蛇受惊逃走了,路上安全;或受惊跑出来的蛇,也因为目标明确,有可能被人一棍子打死。

唐朝段成式所撰的《酉阳杂俎》里有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五代王仁裕所撰的《开元天宝遗事》 ·郑文宝《南唐近事》中也有记载。说: 唐朝有个县官,名叫王鲁。他做“当图令”(当涂县,今属安徽省)的时候,贪赃枉法,搜刮了不少钱财。衙门里上上下下的官吏,也都暗地受贿,敲诈勒索,无恶不作。老百姓怨声载道。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王鲁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说:你们虽然打的是草,可是我这条藏在草里的蛇却有所警惕了。——这就是成语“打草惊蛇”原来的含义:惩办某一人或某些人,而使同样情况的其他人受到震动。后多比喻做事不密、行动不慎,使对方有所戒备。例如,计划逮捕罪犯,而事先走漏了消息或惊动了旁人,以主罪犯有了准备或闻风逃避了,这就叫做“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也是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的第十三计,原文为:“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以谋也。”(有怀疑就要侦探确实,待情况完全掌握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条件。) 其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方发现我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而歼之。 (www.chuimin.cn)

在现实中,山村里人们走杂草丛生的山路时,总拿着竹棍子,一边打击杂草,一边行走。为什么呢?因为杂草丛是毒蛇出没的地方,毒蛇,诸如地皮蛇、响尾蛇等,大多体形小,肢色或如土色或如草色,喜欢潜伏在草丛中,袭击路人,不易发现毒蛇咬人一口,致伤致残,甚至致命。但是人们竹棍打草使蛇受惊逃走了,路上安全;或受惊跑出来的蛇,也因为目标明确,有可能被人一棍子打死。

(本台采编。内容参考于袁林、沈同衡1980版《成语典故》网络;图片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