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一饭之恩:小恩也要报,成语故事简介

一饭之恩:小恩也要报,成语故事简介

【摘要】:“一饭之恩”,也叫“一餐之德”或“一饭之德”,形容小恩:即便是一餐饭的恩德,也必须牢记,随时准备报答。《史记·范雎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是说战国时秦相范睢恩怨分明,小恩小仇都要分别还报的意思。他回到淮阴,首先找到给他吃过饭的漂母,赏她千金,报答她的“一饭之恩”。

“一饭之恩”,也叫“一餐之德”或“一饭之德”,形容小恩:即便是一餐饭的恩德,也必须牢记,随时准备报答。

史记·范雎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是说战国时秦相范睢恩怨分明,小恩小仇都要分别还报的意思。

《史记·淮阴侯传》也有类似的记载: 韩信年轻时在家乡淮阴(今属江苏省),生活潦倒,人们都瞧不起他。他曾在一个亭长家里搭伙食(古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亭长的妻子也讨厌他。有一天,故意提前吃饭,等他去的时候早已吃完,也不给他再煮,他只得生气走了。有一次,在城外河边遇见一群妇女在漂洗丝棉,其中有个好心的老大娘,发现韩信饿的挺可怜,便主动拿饭给他吃,韩信非常感激,说道:“好妈妈,我将来一定会报答您的!”老大娘说:“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说出这种话来,我给你吃点便饭,难道是为了希望得到你的报答?!”韩信听了心中更是感激。----“漂母饭信”

韩信曾受刘邦封为“楚王”,封地就在家乡。他回到淮阴,首先找到给他吃过饭的漂母,赏她千金,报答她的“一饭之恩”。(www.chuimin.cn)

《左传·宣公二年》也有一段故事,说:春秋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昏庸残暴,任意杀人。国相赵盾屡次凍劝,他都不听,还反而想把赵盾害死。 有一次,晋灵公假意请赵盾喝酒,暗中布置伏兵,准备在宴席上刺杀赵盾。这事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觉了,立刻暗中告知赵盾,赵盾便提前告辞,由提弥明保护着慌忙而逃。晋灵公见阴谋失败,便叫兵士们去追,还放出了一群恶狗。提弥明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牺牲。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忽然一名武士赶来,勇敢地拦住追兵,把赵盾救出险境。赵盾很觉惊异,问他是谁,他说:“我就是当年饿倒在桑林里的那个人。

赵盾这才想起了一件旧事:当初,赵盾出去打猎,在森林里看见有个人躺在地上,站都站不起来。赵东问他,他说名叫灵辙,饿了三天了。赵盾就把饭给他吃,他吃了一半,把另一半留下说要带回去给母亲吃,赵盾叫他尽量吃饱,又另外送他一篮饭和肉。后来,灵辙当了晋灵公的武士,此刻,见赵盾遇难,便赶来相救,报答他的“一饭之恩”。赵盾非常感激,问灵辙的住处,灵辙不肯说,从此逃走,不知去向。

(本台采编。内容参考于袁林、沈同衡1980版《成语典故》;图片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