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即曹操)亦谓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能自求上进呢?”这就是成语“手不释卷”的出处,意思是指看书入迷,都不舍得放下——这是形容勤奋好学的一句赞语。(当时的书不是装订成册,而是贴成一长篇,两端有轴可以卷起来,所以叫做“卷”。......
2023-12-01
传说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女歌唱家名叫韩娥,韩国人。有一次,她经过齐国,因为路费用完了,曾在齐国都城(临淄,属今山东)的雍门,举行过一次歌唱演出,使齐国人民享了一次大大的耳福。
韩娥的歌喉确实与众不同,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听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的 。这次演唱轰动了全城,当时唱完以后,听众还聚集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旅店老板对韩娥很不礼貌,她忍不住放声大哭。那哭声悲伤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的吃不下饭。由于韩娥歌声的美妙,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韩娥,打算请她再来演唱一次。但韩娥已经出城离去。于是人们立刻去追,苦苦挽留。韩娥不便违拗群众的要求,便回来为大家又演唱了一次。听众高兴得跳起来,几天来的悲伤情绪一扫而空。她走了以后,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经过多日都不曾断绝。
由于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唱完以后两三天似乎还有遗留的歌声,在屋梁间缭绕飘荡。《列子·汤问》在描写这一情况时,就说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此以后,人们称赞歌声或音乐的美妙,说它余音不绝,就常常用“绕梁三日”这样的成语。
上述故事,也见于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但是有人认为:韩娥当时举行歌唱演出的地雍门,不在齐国的国都,而在秦国的国都(今陕西咸阳);并且认为韩娥在雍南演唱的事,是在韩娥去齐国之前,不是到了齐国之后,说是因为她要到齐国去,缺乏路费于是演唱筹款。后来有人还因此给韩娥的姓名添一“秦”字,而称为韩秦娥。(例如元人“燕南芝庵《论曲》:“古善唱者五人:秦青、薛谭、韩秦娥、沈右之、李福存。”)
有关成语故事的文章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即曹操)亦谓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能自求上进呢?”这就是成语“手不释卷”的出处,意思是指看书入迷,都不舍得放下——这是形容勤奋好学的一句赞语。(当时的书不是装订成册,而是贴成一长篇,两端有轴可以卷起来,所以叫做“卷”。......
2023-12-01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三百人的吹竽队中。后来,人们讥讽没有真才实学、仅能勉强凑数的人便称之为“南郭先生”,说他是“滥竽充数”。滥,是不精的、失实的、假的意思;充数,就是凑数。有些人表示谦虚,说自己能力不足,有时也引用“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等成语。内容参考于袁林、沈同衡1980版《成语典故》及网络“滥竽充数”成语故事等内容,图片来源互联网)......
2023-12-01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赵括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便罢,如要用他,使赵军大败的一定就是他!”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说她的儿子不能做大将,可是赵王不听,还是要赵括到常平去换回廉颇。所谓“纸上谈兵”就是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形容脱离实际的空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上述的故事。......
2023-12-01
于是正式宣布出兵伐纣。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指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与他相关的亲属朋友等人以及事物,这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句成语的典故。......
2023-12-01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许多人都持有这样的看法:既然理论已经受到了实践的检验,那么,它们就是绝对正确的真理了。其实不然,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过这个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上述实例说明了真理是具有相对性的。任何真理都反映了一定的客观内容,不可抹杀,所以说,它是绝对的;任何真理又都有一定的范围,一定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说,它是相对的。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
2023-12-04
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后来,人们比喻诗文内容中肯,抓到了精妙之处就叫“探骊得珠”或“探得丽珠”。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探骊得珠”也可用来比喻经过艰苦学习,而取得优良的成就。......
2023-12-01
毛遂此来,因是自荐,所以那十九名随员内心里还是有些看不起他,总觉得他有些自吹自擂。由于这个故事,凡是自告奋勇,不经别人介绍,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就叫“毛遂自荐”;形容有才能的人暂时屈服,叫“锥处囊中”。内容参考于袁林、沈同衡1980版《成语典故》及网络“毛遂自荐”成语故事;图片来源互联网)......
2023-12-01
至于把“发愤”一词同“图强”合为一句成语来使用,则是近代才出现的。清末的改良主义维新派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劝他同意进行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时,就曾用过“发愤图强”这样的说法。也有人写作“发奋图强”,奋,是奋飞、奋力、鼓劲的意思。所以,“发愤图强”和“发奋图强”两个词虽然都有“谋求自强”之义,但前一个指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后一个指振作精神,奋力自强。......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