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精忠报国: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精忠报国: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摘要】: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三百人的吹竽队中。后来,人们讥讽没有真才实学、仅能勉强凑数的人便称之为“南郭先生”,说他是“滥竽充数”。滥,是不精的、失实的、假的意思;充数,就是凑数。有些人表示谦虚,说自己能力不足,有时也引用“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等成语。内容参考于袁林、沈同衡1980版《成语典故》及网络“滥竽充数”成语故事等内容,图片来源互联网)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竽是古代的一种用竹子制成的多管乐器,类似笙。)手下有差不多三百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不爱听独奏每次齐宣王让他们演奏时,三百人个个手捧着竽,整齐地坐在大殿上,阵容十分壮观,乐声美妙绝伦。

有一位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三百人的吹竽队中。

其实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回都混在三百人中参加演奏。他双手捧着竽嘴唇微微的动装作吹的样子,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其实他并没有吹出声来。他这个冒充的乐师同其他的乐师一样,享受很高的待遇,竟然混了好多年。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即湣mǐn这位新任的国君,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认为三百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三百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三百个乐师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接到命令后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南郭先生知道没法继续混下去了,只得扔下他的竽,悄悄溜走了。(www.chuimin.cn)

这个故事叫做南郭吹竽,原载自先秦的《韩非子·内储说》韩非子,公元前280--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来,人们讥讽没有真才实学、仅能勉强凑数的人便称之为“南郭先生”,说他是“滥竽充数。滥,是不精的失实的假的意思;充数,就是凑数。有些人表示谦虚,说自己能力不足,有时也引用“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等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像南郭先生这种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过日子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是努力了,用诚实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挣取报酬,社会作出贡献,就会受到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

(本台采编。内容参考于袁林、沈同衡1980版《成语典故》及网络“滥竽充数”成语故事等内容,图片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