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语故事:发愤图强的由来

成语故事:发愤图强的由来

【摘要】:至于把“发愤”一词同“图强”合为一句成语来使用,则是近代才出现的。清末的改良主义维新派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劝他同意进行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时,就曾用过“发愤图强”这样的说法。也有人写作“发奋图强”,奋,是奋飞、奋力、鼓劲的意思。所以,“发愤图强”和“发奋图强”两个词虽然都有“谋求自强”之义,但前一个指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后一个指振作精神,奋力自强。

“发愤”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抒发忧愤的心情,例如《楚辞·九章》的《惜颂》有“发愤以舒情”这样的诗句,便是这个意思。一是自知不足,而决心努力的意思。这里要谈的是属于后一种的“发愤”。

  《宋史·苏洵传》载,宋朝著名的文士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长于文学,并称“三苏”。可是,苏洵的专心钻研文学却开始得较晚,“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魏书·傅禾 》载,南北朝北魏的学者傅禾,二十多岁时文化水平还很低,朋友来了信,想写封像样的回信,都得请人帮忙。有一次,他请洪仲帮他写信,洪仲不但不替他写,还奚落了他一场。傅禾很觉惭愧,乃发愤读书

  《论语·述而篇》记述孔子的一段话中也有发奋之说,原文如下: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系春秋楚国大夫沈诸梁,封于叶(在今河南叶县南,在今河南叶县南)。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楚国的叶邑时,叶公曾接待了他。因叶公对于孔子的为人不很了解,便向子路悄悄探问(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当时孔子的随行人员之一)。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没有做声。事后,孔子知道了,便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说‘他的为人哟,努力学习,连吃饭都常常忘了;乐观愉快,什么忧虑都没有,根本不知道老年时代快要到来’如此这般的话呢?”

  可见,古人所谓“发愤”,多指勤苦学习而言。至于把“发愤”一词同“图强”合为一句成语来使用,则是近代才出现的。清末的改良主义维新派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劝他同意进行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时,就曾用过“发愤图强”这样的说法。这句成语,后来就用来形容下定决心,努力图谋富强。这样“发愤”一词也就增添了新的含义。也有人写作“发奋图强”,奋,是奋飞、奋力、鼓劲的意思。旧词汇中只有“奋发”,没有“发奋”,这是个创新。(www.chuimin.cn)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发愤”和“发奋”的读音相同,意思也相近,“发奋”可以说“奋发”;而“发愤”则不能说“愤发”。要了解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对正确使用这两个词却是非常有必要

  首先,“愤”,是形声字,从忄,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它的本义是憋闷,郁结于心,即《说文解字》:“愤,懑也。”如《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议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引申为现在的因不满意而感情激动、发怒等含义。而“奋”是会意字,繁体字写作“奮”,在金文中“奋”字的中间是“隹”(鸟),外面像鸟振翅欲飞之势,下面是“田”,表示空旷的田野。它的本义是鸟振翅飞翔,如《淮南子·原道》:“万物群生,润于草木,浸于金石,禽兽硕大,豪毛润泽,羽翼奋也,角辂lù 生也。”后引申为现在的鼓起劲来、振作、摇动、举起等含义。

  所以,“发愤图强”和“发奋图强”两个虽然都有“谋求自强”之义,但前一个指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后一个指振作精神,奋力自强。一个侧重于“下定决心”一个侧重于“振作精神”,侧重点亦有所不同。“发愤”一般指个人,“发奋”则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 

  另外,上引《论语》孔子的话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后来也都流传为成语,“忘食’一词还同”废寝”用,而为“废寝忘食”。废,就是废止;寝,就是睡眠。形容非常专心努力,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也写作“废寝忘餐”。

 (选自《成语典故》,1981年版 袁林 沈同衡编。略有添改。插图选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