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是英国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他的经济学理论正是以这种基本观点为基础而对经济过程做出分析的。在经济政策方面,斯密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倡导者。斯密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体系,虽然其间缺乏严密的逻辑以及存在各种矛盾,但两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对经济实践和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024-07-13
一、西方企业成长理论
1.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
古典经济学采用分工规模经济利益来解释企业成长问题。古典经济学在研究用劳动分工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时,发现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作为劳动分工的一种组织,其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劳动分工能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产量。
古典经济学企业成长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杰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国富论》在论证国富之源时,客观上也剖析了企业成长问题。斯密通过制针工厂的例子说明了分工创造的生产力是工厂存在的主要原因,单个企业成长与分工程度呈正相关。随着企业分工的自我繁殖,新企业会不断形成。斯密思想的核心是一国经济中企业数量与分工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斯密的理论认为影响或制约企业成长的几个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已经十分清楚,企业是在受市场范围的影响中成长,因此企业规模的大小受限于市场范围。斯密的理论可以同时解释国民经济中企业数量增加和单个企业规模扩大这两个领域的企业成长问题,为研究企业成长问题提供了理论源泉。但斯密的理论没能够区分社会一般分工和企业特殊分工之间的关系,无法恰当地解释企业成长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解释成长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时会落入陷阱。
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小穆勒,作为斯密思想的继承者,也对企业成长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小穆勒的企业成长理论主要集中于对于企业的规模和成长的探讨。他首先认为企业是劳动联合和分工的结果,劳动者的联合需要足够的资本来供养,分工的专业化也会因为“采用需要配备昂贵机器的生产工艺”而需要大笔的资本,故企业资本量的大小决定着企业规模的大小。同时他还指出,企业规模的扩大在细化专业分工、提高工人熟练程度的同时,还能保证“每个适宜从事专门工作的人工作饱满”,并且通过机器大生产固定资本的增加代替流动资本的增加,从而从比例上节约完成全部业务活动所需的劳动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可以说,在小穆勒看来,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对资本的需要和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作用,才出现了大企业代替小企业的企业成长趋势,其企业成长理论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理论。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坚持规模经济决定企业成长这个古典企业成长观点的同时,试图把企业成长问题与稳定的竞争均衡条件相协调。其观点是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他通过引入外部经济、企业家生命有限性和居于垄断的企业这三个因素,把稳定均衡条件与古典企业成长理论协调起来,得出以下观点:企业成长靠的是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企业家是推动企业成长的关键;企业成长是竞争作用下优胜劣汰的结果。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导致企业灵活性下降,使企业的竞争力减弱,当企业成长的负面效应超过正面效应时,企业开始衰退。企业的成长与衰败遵循大自然普遍规律,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马歇尔关于企业成长的论述开阔了企业成长理论的视角。
2.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
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就是企业规模调整理论,企业成长的动力和原因就在于对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的追求。企业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只是作为一个生产函数。新古典理论中的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过程,或者说是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规模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利润最大化目标既定,所有约束条件已知的情况下,根据最优化规则进行的被动选择,企业没有任何主动性的余地(纳尔逊和温特,1982)。
3.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
企业成长通常表现为经营规模的扩大,也表现为企业功能的扩展,即企业把一些以前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纳入企业内部进行,这意味着企业边界的扩大。因此,从新制度经济学看来,企业成长论就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分析企业成长的因素也就是探讨决定企业边界的因素,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主要分析纵向边界的扩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端于科斯(1937)对企业性质的研究,科斯认为,由于市场交易存在诸如签约、监督履约和追索违约等相关的交易费用,这种情况下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由企业家权威来支配资源就可以节约上述利用市场机制的交易费用。因此,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市场交易费用与组织协调管理费用相等的均衡水平确定了组织的边界,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考虑是企业成长的动力。科斯把组织与市场以及费用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这实在是一个创造。“交易费用”是构成科斯理论的一个枢纽性概念。所谓交易费用,就是与产品的生产无关的、纯粹市场交易所必须的费用。“通过市场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企业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随着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有可能减少,但不可能消除。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交易费用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信息是有成本的(冰岛学者思拉恩·埃格特森著《新制度经济学》中观念)。于是,当在市场交易的费用大于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费用时,企业就产生了,即企业是市场的替代。企业既然以最小成本和最大收益为追求目标,就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应是规模适度。这应当是科斯关于企业是市场替代的命题的必然逻辑。根据这一逻辑,我们找到了企业扩张的边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就一般而言,市场交易费用与市场的发达程度是呈反向关系的,即市场发达程度越高,交易费用越低,反之亦然。按科斯的理论预测,市场发达程度越高,则企业成长的动力越低。这与现实明显不符,因为现实中通常是市场发达程度与企业成长呈正相关关系。为此,杨小凯和黄有光(1993)认为应该考虑经济主体的交易效率因素,即市场发达程度提高。扩大市场交易范围,一方面增加交易费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交易效率,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只要交易效率提高的利益大于交易费用,市场的发达与企业的成长就可以齐头并进。
威廉姆森(1975,1985)从资本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效率三个维度定义了交易费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边界是确定的原则,同时还从企业核心技术角度提出企业“有效边界”的概念。企业是一种连续生产过程的纵向一体化实体,这一连续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如果通过市场交易关系相联系,就需要签订一系列的合约,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签订的合约不可能是完全合约,这就给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条件,这会导致专用性资产事前投资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会通过向前或向后的一体化,把原来属于市场交易的某些阶段纳入企业内部,这种情况下的企业成长就表现为企业纵向边界的扩展。
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通过强调资产所有权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纵向一体化的含义,认为纵向一体化的水平取决于一方或另一方当事人控制专用型资产的程度,并且提出了物质资产专用性和人力资产专用性对于纵向一体化具有的不同的意义。
4.后凯恩斯主义的企业成长论
后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流派,属于少数派。其在微观经济问题上的观点独具特色,它把企业目标定义为增长最大化,其价格理论也不是关注如何通过价格机制来确定企业产品的稀缺性,而是关注通过价格来保证企业的增长潜力。在企业成长方面的贡献是,在企业增长率最大化的目标假设下,构建一个把企业产量决策、投融资决策和定价决策融为一体的企业成长模型。
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正派理论中的利润最大化假设由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的特征而不具有现实性。由于现实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使利润最大化假设失去了基本前提(Shackle,1955; Robinson,1979)。另一方面,现代经济中企业的典型形式是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公司制形式,由于经理集团在现代公司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企业增长率最大化而不是股东的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的目标。后凯恩斯主义的企业成长论就是以大公司作为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
企业增长是通过投资的扩大实现的,因此投资决策和投资资金的来源是最关键的方面。通常企业根据对未来市场需求增长和变化的预期形成投资计划,企业根据计划的投资支出水平决定加价规模,该加价规模将给企业带来计划投资支出所需要的保留利润,因此企业的定价决策服从企业成长的投资计划,如何确定加价规模成为企业的关键问题,为此必须结合融资成本的权衡综合考虑。企业成长所需的投资资金,一是来自企业内部留利的内源融资;二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外源融资。以大公司作为企业的典型组织形式,由此假设:(1)企业可以随周期波动调整产量,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不是因变动成本而改变价格,而是调整产量规模。(2)企业的定价规则是成本加成。(3)企业竞争所利用的手段不是价格而是投资,并采用销售政策力图扩大本企业的市场份额。(4)资本市场是不完全的,因而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具有较高的交易费用,因而企业依靠成本加成定价产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企业所希望从事的投资支出需要,其价格运动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需要和正常生产成本的运动。(www.chuimin.cn)
5.企业成长的制度变迁理论
企业制度变迁是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张而出现的,同时又是维持和促进规模扩张的必要条件。对企业成长制度变迁理论的探讨,钱德勒(1977,1992)是从历史和宏观角度进行的。钱德勒认为从组织制度上可以把企业分为古典企业和现代企业,企业成长中由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这种制度变迁不仅对企业本身意义重大,而且对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变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威廉姆森(1975,1985)的主要贡献是从理性思维的角度阐述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组织结构的演变,以及不同组织形态的效率。
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一是由大规模分配和大规模生产的发展所带来的。大规模分配是指经销商品的现代商业企业的出现,是运输和通讯技术变革的结果,大规模生产的出现晚于大规模分配,是由于除了需要运输和通讯技术变革之外,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上的突破。二是由于把大规模分配与大规模生产结合于一个单一公司之内的一体化,导致了大量市场交易活动的内部化。这种结合主要是通过纵向和横向两种方式实现的。钱德勒认为,真正的企业成长是现代企业出现之后的事情,而现代工商企业的出现是与两项重大的企业制度变迁相联系的,即:一是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二是企业内部层级制管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在那些依靠内部资金发展起来的纵向一体化企业中,企业主人或其家族在企业高层管理中居于支配地位,所发展起来的是中层管理。在那些依靠外部资金发展起来的企业中,则是执行经理在高层管理中居于支配地位。钱德勒称其为经理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家族式资本主义的衰落。
由于企业成长意味着一部分原先的市场交易内部化,需要企业内部的行政协调机制的相应发达,因此企业成长的重要方面就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革。传统企业中没有中间管理层,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管理工作增加并且日益复杂化,相应的内部组织分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水平方向的不同职能部门的产生;二是垂直管理层级的产生。垂直层级组织结构的产生是现代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
企业的水平方向发展,主要方式是合并、兼并、重组。通过控制每个经营单位的价格和产量来维持利润。横向发展的联合,开始的时候多采取行业协会的形式,但由于道德祸因和机会主义,使这种联合存在许多问题。有效的联合是要把已经联合起来的各个子公司合并成为一个单一的在法律上能予以承认的实体。通俗的说法即要削平内部山头。如果这个实体拥有大部分成员公司的股份,新的综合公司的董事会就能对各成员公司的经营活动建立和保持更有力的控制,而且能使成员公司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如果不建立起有效的组织,其内部摩擦成本可能比合并带来的竞争力还要大。
6.企业内在成长理论
彭罗斯被誉为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的真正开创者和奠基人。她的企业成长理论是内源企业成长论,研究对象为单个企业。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界限由企业能力决定,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能力,它是限制企业成长速度的基本因素,现在通常把管理对企业成长的关键性约束作用称为“彭罗斯效应”。她对企业成长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
首先,彭罗斯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源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决定企业成长边界。企业内部物质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和质量,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知识拥有量,特别是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这些资源决定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同时,彭罗斯把现代管理学中的管理团队理论引入企业成长研究范围中。其次,彭罗斯提出企业能力的关键是管理能力。管理资源是管理团队的专业化经验和能力,管理活动就是试图最有效地利用企业拥有的资源,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有其他资源所能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最终制约企业成长速度。企业能力特别是管理能力状况与企业多元化成长的能力呈正相关。彭罗斯关于企业能力的论述使企业成长问题的论述进一步科学化。最重要的是,彭罗斯强调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她认为企业成长的重要一环是发现潜在的成长机会,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均是企业成长的推动因素,二者均取决于创新能力。彭罗斯的企业创新理论为以后的企业成长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彭罗斯的现代企业成长理论将新古典经济学所抹杀的管理功能引进企业成长理论的分析框架中,使企业成长能力和资源理论的观点趋于成熟。同时,又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提出新知识对促进机制和企业知识积累机制的重要作用。不过彭罗斯的现代企业成长理论忽视了外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7.产业演化与企业成长
自从波特提出了竞争战略的产业分析理论之后,在产业范围内研究企业成长是目前的一大热点。产业的性质、进入和退出壁垒、产业容量以及供求关系都会对该产业内的企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而基于动态视角的产业演化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力十分复杂。Marten Goos(2000)从产业组织视角研究了劳动需求与企业成长、产业演化的关系。他以企业雇佣员工数量的增加来衡量企业成长,因为理性的企业会根据成本和收益比较情况来选择最佳的用工人数。由于不同企业的用工决策存在差别,所以不同产业内的企业用工情况能表明企业规模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他在吉布莱特定律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用人行为与企业或产业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分析得出了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和产业类型的差别会增加或减少劳动用工需求这一基本结论。Arther Fishman和Rafael Rob(1997)发展了一个有关企业规模与产业演化均衡模型,证明产业内各企业没有能力随意增加其顾客量。新进入的顾客虽然可以随意选择购买哪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但必须支付在企业间转移的搜寻成本,这些成本促使其产生留在现在的企业进行购买的压力。因此,在位企业可能享受与老顾客之间已建立的长期稳定关系所带来的好处,而新进入的企业则只能接受那些初次购买、尚未隶属于任何企业的顾客。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企业可以获得持续增长的客户量,忠诚客户群体也不断扩大,年长一些的企业就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他们的模型说明,规模大且年长的企业与规模小且年轻的企业相比,较难从产业中退出;在成本波动较大的产业里,规模相同的年长企业的期权价值要大于年轻企业,因为前者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基本顾客。
8.现代管理学派
随着人们对企业本质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管理学科的角度研究企业成长问题,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理论。
第一,管理者理论。管理者理论把追求企业成长作为企业的目标,在此前提下探讨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以及实现稳定增长率的条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股份公司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随着现代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身份的分离,以及相应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企业的经营者掌握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企业成长的控制性因素是企业最高管理层人员,最高管理层人员必须从思想到行为做好不断改变的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不断保持和加强企业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也就是说,管理者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力是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成长速度最大化的追求。管理者理论在关于管理者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作用的研究使企业成长与公司治理结构联系起来,使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与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更加吻合。
第二,成长战略理论。战略学家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研究企业战略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美国战略管理专家安索夫从企业战略的角度论述企业成长问题。他认为企业战略应包括对企业发展与成长方向的选择,即包括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和多元化经营。企业成长过程战略论的提出使企业成长与管理学科的结合更紧密,引导人们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企业成长问题。
第三,组织管理理论。许多学者借鉴组织理论,把企业成长视为组织变革的过程。组织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规范分析法,侧重于企业组织结构复杂度、权力分配等方面的研究。强调企业成长各阶段既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结果又是下一阶段的起始,它们由前期演进和后期变革(危机)组成,这些变革(或危机)加速了企业向下一个阶段的跃进。每个演进阶段都有其主导的管理风格,又有其主要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持续成长之前得以解决,而变革则由企业面临的居支配地位的管理问题决定。组织管理理论的提出使企业成长理论适用于所有行业,关于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也进一步行业化。
有关中小企业永续经营之道——理论·准则·方法的文章
亚当·斯密是英国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他的经济学理论正是以这种基本观点为基础而对经济过程做出分析的。在经济政策方面,斯密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倡导者。斯密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体系,虽然其间缺乏严密的逻辑以及存在各种矛盾,但两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对经济实践和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024-07-13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1806年5月20日生于伦敦,是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穆勒的长子。1828年任助理检察官,1836年老穆勒去世后接替父亲的职务。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穆勒所著《政治经济学》一书,被认为是集古典学派理论之大成的著作。穆勒用折衷主义综合了各种经济学理论,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在几十年内被英国经济学界视为“无可置辩的圣经”。......
2024-07-13
公元1723~公元1790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
2023-11-29
第三章区位迁移对企业成长影响机理分析框架构建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章重点阐述区位迁移对企业成长影响机理的框架,并基于这一框架进一步推理出企业迁移三个关键环节的内在逻辑。因此,本研究以此为逻辑起点,提出区位迁移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的五个前提假设。本研究重点关注在多中心产业集聚范式下,不同区域集聚优势的差异对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企业迁移行为的影响。......
2023-11-29
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这是亚当·斯密时代人们普遍信奉的萨伊定律,那么萨伊定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萨伊描述的情形是,市场过剩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供给自己能够创造需求。“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这句格言准确地把握了萨伊定律的本质,它描述了我们的经济体系中的交换本质特征。......
2023-12-01
出狱后西斯蒙第起初举家迁居英国,后来又重返日内瓦。西斯蒙第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1842年6月25日,西斯蒙第在日内瓦病逝,终年69岁。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是以财富为起点,以消费先于生产的理论为基础,以收入分配为中心,以财富和人口的关系理论为研究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危机理论为全部经济理论的结论而展开的。西斯蒙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他第一个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发生经济危机。......
2024-07-13
贸易建造的帝国斯密在《国富论》中的经济学思想要点之一是“自由放任”,他相信并坚持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能够促进国际劳动分工。通过自由贸易,各个国家可以集中生产其成本最低、最具优势的产品,能够使各国行业分工日益完善,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财富增长。这些举措意味着自由贸易原则在英国逐渐被认可。通过自由贸易和殖民侵略,即贸易战争,英国迅速扩张成为一个“日不落帝国”。......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