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小企业的特点及永续经营之道

中小企业的特点及永续经营之道

【摘要】: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资金就业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加之体制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中小企业的生产服务方向主要是国内市场。由于三大压力的作用,决定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过去乃至将来较长的历史时期,其生产服务的方向主要是国内市场。

三、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国中小企业是在中国工业化初始阶段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崛起的,因而带有这个特定条件下的明显特征。

1.数量众多、比重大、分布面广

中国的中小企业比重比以中小企业比重大而著名的意大利还要高。截至2006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 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3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达到3 800多万户。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缴税收占50.2%。[4]中小企业在我国经营范围十分广泛,计划涉及所有竞争性的行业和领域。除个别特殊行业外,中小企业广泛分布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尤其在农业、加工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和其他社会服务业等。

2.资本与技术有机构成低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资金缺乏,只能动用较少的财力开展市场营销活动。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陈旧、科研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档次低、花色品种少、加工深度低、大多靠模仿获得新技术;此外人才匮乏、组织不健全、缺乏现代管理观念和知识等更是它们的弱点。

3.投资主体多元化

在中国,中小企业既不像大中型企业那样,多为国家投资兴建,因而多为国有企业;也不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多为私人投资兴建,因而多为私有企业,而是既有国家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也有大量属于劳动人民集体所有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还有相当一部分为个体(私营)企业。一般地说,大型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小型企业多为非国有企业。以工业企业为例,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业均是非国有企业。另据调查,目前国有小企业改制面已近80%,余下的20%大多是救不活、卖不掉、破不了的极度困难企业。应当说,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国家应该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4.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严重

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资金就业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正因为如此,前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这其中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但是,今天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共生,使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变为竞争劣势。企业两极分化,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www.chuimin.cn)

5.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正在显现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有关数据显示,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数量在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量的42%,西部占15%;而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26%、西部仅占8%。这表明,在企业规模上,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大约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8倍。见表1-2。

表1-2    2003年我国三大地带中小企业竞争力指数表[5]

img2

注:西部地区未包括西藏自治区。

资料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工业统计月报》(2003年12月)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中小企业数量的增长越快。调查显示,1998年之后成立的企业,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分别占72.32%和38.79%,发达地区远远高于欠发达地区。在中小企业的盈亏方面,不同地区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越是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盈利越少。地区经济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复杂。一般而言,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越强,技术创新能力越强,而地区经济越不发达则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弱。从研发部门的设置看,发达地区比例最高,为32.1%,欠发达地区为25.9%。

6.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国内经济的发展面临三个方面的压力:(1)就业压力;(2)自身素质低的压力;(3)资金短缺的压力。由于中国人口多,经济相对不发达,劳动力过剩是长期的压力,为了增加就业,便要多办中小企业。同时,由于这些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决定了它们的生产、服务必须要面向国内市场。尽管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外向型中小企业,也因为自身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很不稳定。加之体制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中小企业的生产服务方向主要是国内市场。又由于资金短缺,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其技术进步缓慢,这也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产品档次低、成本高而很难挤进国际市场。由于三大压力的作用,决定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过去乃至将来较长的历史时期,其生产服务的方向主要是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