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面对爱告密的下属,如何明智处理-管人心理博弈

面对爱告密的下属,如何明智处理-管人心理博弈

【摘要】:面对这样的下属,领导都更要采取明智的处理方案。“大报告”、“小报告”都堆到了梁惠王的案头,几乎众口一词认为李复是为了自己儿子的安危而贻误国家的大事,要把李复撤职查处。梁惠王之所以能作出明断,当然是同他对李复的了解、信任,以及他对战局的正确判断分不开的。

5、对待爱告密的下属

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作为一颗网络中的环节,每个人都不能逃脱这个庞大的关系网。在一个公司或者企业里,领导身边也经常会有一些喜欢打小报告的下属,这些下属对于领导掌握全局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人却很容易引起其它下属的不满。面对这样的下属,领导都更要采取明智的处理方案。

打“小报告”古已有之。那时候人们一般习惯称之为“进谗言”,意思就是就是说别人的坏话。在一个组织中,如果这种风气蔓延,则下属将互相猜忌,人人自危,对企业团结有着致命的破坏力。所以,对领导者而言,这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种人自古就有,古人也曾经有效地探索出处理这种人的几个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求领导要有宽广的胸怀,并且还要有冷静的头脑,不仅要做到古人所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而且还要有非常好的判断能力。兼听是要求领导者听取不同的意见,以避免一面之辞的片面性。但在兼听的过程中,直言与谗言、规谏与拍马、真情与伪证很难分清楚。如果分不清是非真伪,谗言仍可在“兼听”的旗号下发挥作用。所以,在提出进贤、知人、兼听之后,人们又提出了另一条要诀:明断。

历史上的曾经有一个关于梁惠王知人善任故事:

梁惠王派李复率兵讨伐赵国。但李复的儿子李思正在赵国当官,并且很得赵国国君的信任。李复军队围困住了邯郸,国君命李思上城喊话,要李复罢兵,李复不听,反劝乐舒及国君早日投降。然而,就在这期间,梁国都城已沸沸扬扬。“大报告”、“小报告”都堆到了梁惠王的案头,几乎众口一词认为李复是为了自己儿子的安危而贻误国家的大事,要把李复撤职查处。但梁惠王对此一概置之不理,相反,还特意派人送酒肉到前线劳军。后来攻城的时机成熟了,李复一举平定了邯郸,班师回国。他的儿子李思则被赵国国君烹杀了。李复回到梁国,梁惠王送他一叠奏折,里面装满了李复兵围邯郸期间送到梁惠王手中的各种攻击李复的材料,这使李复大受感动。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明断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梁惠王缺乏明断,面对着一大堆攻击李复的材料不知所措,疑云暗生,或者真的把李复撤职查处,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梁惠王之所以能作出明断,当然是同他对李复的了解、信任,以及他对战局的正确判断分不开的。(www.chuimin.cn)

提到明断就不能不提英明的武帝在晚年犯的一个严重错误,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到晚年也变得糊涂起来。汉武帝的晚年,疑心病极重,以为周围的人都要害他。江充利用了这一点,诬陷太子,在这种情况下,要当事人自己去辩诬,已无可能。江充为了自己的私利,制造了一起冤假错案,最后冤案造到了太子头上,说太子诅咒武帝,并在太子宫中挖出了事先安置的木偶。太子说不清楚,恼恨江充,便把江充杀了,但是太子却已经被杀害了。这个教训无疑是惨重的。

这种情况不只是古人遇到,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他的存在其实是有一定的依据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领导偏爱这种打“小报告”的人,他们把这些人当做自己必不可少的得力助手,甚至作为单位的中流砥柱,,这些领导们了解的单位职员的情况大都来自这些人的“小报告”之中。并且他们认为,这种获知下属的途径实为一条便捷之道。殊不知,天长日久,他们已与其他下属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经“告密者”传递的信息经过“改编”已面目全非,因此,这些领导得到的情况未必是真实情况。

所以正确处理这种情况,领导者,首先应当做到不被进谗者的雕虫小技所惑。这是领导者明辨是非的基础。而明辨是非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又是一项重要的品质,况且,喜欢打“小报告”的人确实有点小聪明,会耍些花招,但在真正办事能力方面肯定不会突出,否则他就不会去做探子、博上司的欢心。并且领导还应当明白,单位上下所有的人对这种人除了讨厌唾弃外,再无其他的感情而言。

当然了,这种下属并不是一无是处,精明的领导不会重用爱告密的人,但发挥他的这种特长,把他安排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位置用劳动锻炼他,使他懂得“成功从来无捷径,甘洒血汗苦用功”,每一位领导都应该牢牢记住:绝对不能提拔爱告密的下属,否则后患无穷。

另外,作为上司应该尽量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在处理类似的事情时候,作为下属的直接管理者应该主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平时给下属广开言路的机会,加强上下级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