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在《德国民法典》中,法律上的主体分化为自然人和法人两类。而团体成为法律主体、享有法律人格却需要满足法定的条件。为此,现代私法因此赋予每个人自由结社的权利,并且为每个人能实现自由结社的权利,通过法技术构建出与自然人相对应的另一种“法律上的人”——法人。......
2023-12-01
二、法的人性表达
(一)人的自然性之法律表述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作为人存在的基本属性之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的自然性表现为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欲望、感性,等等。人类是生命之树的一个分支。“我们都是生命进步的产物,这就是说,人类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判断是生物圈所固有的,因此也是全部客观实在所固有的,生物圈就是这种客观实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生命与意识、善与恶,与生物圈中那些同它们神秘相关的物质一样地实在。”[56]人类是大地母亲的孩子。
法律上对于自然状态存在的人之称谓是“自然人”和“个人”。所谓自然人,就是黑格尔所言的作为“个别人”的自然人,是人的自然存在,是一个完全主观性的自我,不代表人的普遍性和人的本质。[57]自然人作为法律的主体目前已经为各个国家的法律所承认。我国《民法通则》第二章“公民(自然人)”将自然人和公民混同使用,在此处公民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自然人的法律主体地位同样在社会法和环境法中得到承认,如我国《水法》第6条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自然人成为法律主体,享有法律人格和法律权利,是人的自然性的法律承认。“主张自己的生存是一切生物的最高法则。它在任何生物都以自我保护的本能形式表现出来。”[58]同时,由于众多团体、组织的出现,很多团体已经成为了实在的法律主体,从事法律行为。人作为私法主体的代名词成为一个包容一切私法主体的概念。换言之,人在法律上已经超越了生物人与伦理人的本质,而成为一种法律的实在。这是对自然人人格的扩展。然而,由于法人这种法律上的人格体并不具备人的本性,这种法律人格便不显示出“法律人格”与人性有特别的联系,因此,毋宁说法人人格是人的社会性在法律中的延伸。
(二)人的社会性之法律表述
正如托马斯·布朗爵士所指出的那样,人是一种两栖动物,同时生活在生物圈和精神世界中。而且,在他赖以栖息的这两种环境中,人类都各有目标。[59]这是因为人类同时生活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中,人类生活的生物圈决定了人的自然性;而精神世界是人类追求认识自身的过程,人类生活的精神世界决定了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也是人类不同于动物和其他存在物的地方。人类“虽是肉体的存在,但其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否具备理性和意思的,可谓是伦理的存在”[60]。人类同时生活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人的双重属性。(www.chuimin.cn)
可以说,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础。在人类作为生命形式在生物圈中诞生后,人类社会才逐渐产生。人类的这两种属性是相互交织的,人类面临的不仅有人类与其寄予于其中的生物圈的关系,还面临与人类自身交往产生的关系。“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存在的不可分性,又决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包括法律属性,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法律关系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然属性,才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人并展示其本质。”[61]法律原本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人们经营社会生活的工具,人的社会性也是法律的一个基本预设。法律对于人的社会性的表达深刻地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法律是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设置的规则,法律的对象是人,约束的是人的行为,法律主体是人或者人的组织。“法律作为人类为自己创造的规矩或者尺度,尽管有着国家这样的公共权力机关作为它的强制力后盾,但西方的学者们早已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它仍然是由大多数人自觉遵守、自觉服从才能成立。”[62]法的实现依赖人的意识和人的行为。
第二,人在社会中的状况决定了法律对于人的调整,人的权利享有和义务承担。法的基本概念、法的体系和制度设置均是以人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例如人的权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人的权利实现和义务承担受到不同社会状况的制约。
第三,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的运行活动都以人类社会为背景,法律能否很好地运行取决于对社会规律的把握。
人具有自然性,也具有社会性,这两种基本属性都是法律需要关注的。诚如德国学者布鲁格所言,法律肇基于人的本质的二极:一方面是人的个体性及“位格性”,也就是人类的自然性以及随之所展现的自然尊严;另一方面是以“位格”为基础的人的社会性。[63]人的政治性是社会属性之延伸,人的政治性获得法律承认之基础是个人享有公民身份。“在国家形成之前,存在于社会中的人并不归属于某一特定的公共机构,他们可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于自然状态之下,当然也可能受制于他人过着悲惨的生活。”[64]这样自然状态之下的个人,是不具有政治性的,只有在国家形成之后,使得国家领域内的个人成为公民,公民才成为政治性的存在。
有关”生态人”:环境法上的人之形象的文章
如此,在《德国民法典》中,法律上的主体分化为自然人和法人两类。而团体成为法律主体、享有法律人格却需要满足法定的条件。为此,现代私法因此赋予每个人自由结社的权利,并且为每个人能实现自由结社的权利,通过法技术构建出与自然人相对应的另一种“法律上的人”——法人。......
2023-12-01
自然人的国籍在确定不同的居民对国家的不同关系和不同的法律地位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主权国家,无论在国际方面还是在国内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自然人的国籍所体现的是个人同国家的永久的法律联系。在许多国际私法关系中,往往需要适用当事人属人法,属人法包括当事人国籍国法(本国法)和当事人的住所地法。因此,国籍是适用属人法的一个重要的连结点。......
2023-07-24
名誉权就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依法享有名誉权。二是“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2023-11-05
纽约州南区法院经审查驳回了该公司的辩护,认为该公司是在当地成立的,不属于条约第8条之管辖范围。综观世界各国有关外国法人的法律地位及其在内国的法律地位问题,不仅外国法人与内国法人的地位和权利有别,而且也常有一国赋予不同国家的法人的权利亦不尽相同的情形。......
2023-07-24
至于双重国籍问题,它同无国籍问题相比较,在国际法上至关重要,其法律后果也更为严重。由于个人的双重国籍而产生的困难和国际纠纷往往出现在兵役问题上。因为第三国对双重国籍的外国人可以把他作为两国中任何一国的国民来看待。此外,1951年美国上诉法院曾经判决一个具有美国国籍的日本人为叛国罪,因为他在日本战俘营虐待美国俘虏。由此可见,双重国籍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籍国和第三国,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2023-07-24
在大多数国家的国籍法中,自然人的国籍和公民资格、国民与公民的含义基本相同。在美国,虽然“公民籍”和“国籍”两词往往交互使用,但严格地讲,“公民”仅指出生在美国并受美国管辖,在美国具有完全政治权利的人,而其他的属于不构成联邦各州的领土和属地的人,即出生于美国所取得的海外属地的人,则被称为国民,而非公民。也就是说,具有墨西哥国籍的人都是墨西哥国民,但只有年满18岁的国民才能获得墨西哥的公民权。......
2023-07-24
法人的国籍就是指某法人属于特定国家的法律依据,是区别本国法人和外国法人的标准。一般来说,享有法人的权利并参加民商事活动的组织和公司,总是隶属于某一特定的国家及其法律秩序的。这是法人的重要特性,在国际私法中称为法人的国籍。但对法人是否应有国籍的问题,法学界是颇有争论的。而且这种固定的法律联系,即法人的国籍,具有多方面重要的法律意义。......
2023-07-24
法人的住所是指法人以久住的意思而居住的某一处所。如前所述,法国等许多国家在法人国籍问题上采住所地标准,对这些国家来说,确定法人住所是确定法人国籍的前提。此外,法人的住所在不少情况下还是债务履行地。这里的“所在地”对于法人来说,应理解为住所地。泰国民商法第28和80条规定,法人以其主事务所之所在地为住所,但其分事务所之所在地,亦得视为住所。......
2023-07-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