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强烈需求,一边是一穷二白,对处于拓荒阶段的深圳市委来说,要落实中央建设特区的战略决策,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宣传机构和队伍。再次,市委决定成立对外宣传小组,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领导。由此可见,当时深圳市委非常重视对外宣传,这种认知与当时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位是分不开的。......
2023-12-01
三、市委批了1400万筹建经费
1983年8月9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召开了《深圳特区报》改出日报的专题讨论会。会议决定,《深圳特区报》要不迟于该年12月1日出日报。(73)自此,从市委到报社都在为出日报而积极准备着。
(一)确立办报方针
深圳市委常委会为正式改出日报作了七方面部署:“(1)特区报应以节约为原则,所需资金,要迅速搞出一个总的概算上报市政府,部分流动资金可用银行贷款解决;(2)所需采编人员和印刷、制版、排字工人,要抓紧选调或招聘,包括个别到香港招聘技术骨干,或选送部分印刷工人去香港《文汇报》学习技术;(3)急用的机械设备,要从速购买,已买回来的要抓紧安装;(4)市邮电局要积极解决报社的电讯问题和支持报纸的发行工作;(5)纸库问题由市建设公司和规划局负责解决,11月底前交付使用;(6)交通工具可按需要逐步增添;(7)驻外地的记者站要按需要和量力来设,可先设北京站,然后是上海和广州站。”(74)
接着,报社“围绕出版日报工作,先后召开了党组、编委和全体干部职工会议,反复进行动员。分部门深入讨论,研究具体落实措施”(75)。据《深圳特区报》1983年9月20日给深圳市委的报告记载,当时对办报方针、任务以及版面等事宜作了这样的规划:办报方针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进行宣传和组织报道。积极地、及时地宣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而准确地宣传举办经济特区的方针和政策,努力报道特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办报总任务是“力求通过自己的准确、鲜明、生动、活泼的宣传,鼓舞、激励、启发、推动特区人民为搞好经济特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共同奋斗”,具体任务是“要及时报道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和成就,要注意报道国内各省市的外贸活动和重大经济活动,要迅速地报道国际市场和港澳市场行情,改出日报后,适当增加国内外时政新闻的报道,同时,在国际新闻方面除采用新华社新闻稿外,要适时地直接选用一些外电、外报、外刊稿件”;版面方面,版式基本不变,但可以“不定期增加四至八个版”,版面布局是“第一版为要闻版,主要报道特区的重要新闻和全国、全世界的重大政治、经济等新闻;第二版为特区版,主要报道深圳特区的经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不定期地刊载兄弟特区新闻;第三版为世界经济版,报道港澳和世界市场的新闻、经济信息、国际要闻,不定期地开展特区经济理论讨论;第四版为文艺副刊”(76)。
10月11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原则上同意了这个报告。(77)至11月,“编辑部各个部门详细研究了出版日报的报道计划、版面安排、专栏增设和稿件来源等问题。有的部门还根据需要和可能,制定了记者每日的发稿、见报指标和编辑每月的编稿任务,以及有关奖惩办法。”(78)此外,报社还邀请全国邮电部门,参加《深圳特区报》召开的全国发行会议等三个会议,解决了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报纸的发行问题。
(二)梁湘说:这块地就给特区报
要出日报,就不能再拿到香港去印,因为时间上来不及;要出日报,就不能再在那个“11幢及铁皮房”里办公,因为出日报的人员要远多于从前,绝对工作空间需求要大大超于从前。此外,自办印刷也需要相当的场地来建印刷厂。为此,1982年,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市委常委会经过讨论,批了1400多万元用来为报社建办公楼、宿舍楼、印刷厂以及引进印刷设备。
1983年6月2日,旨在为《深圳特区报》设备引进的深圳特区新闻通讯服务公司成立。8月20日,市委组织部任命张荣为《深圳特区报》印刷厂厂长。9月11日,从瑞典引进的三台瑞典“桑那”牌轮转胶印报机(小型)安装完毕,9月15日开始试机,12月1日正常运作。报社新建的印刷厂采用柯式胶印正式投产,生产能力为3万份/小时/台,二对开张,单面套红;总生产能力:9万份/小时,18万对开张/小时。《深圳特区报》从此正式由自己的印刷厂印刷,终于实现了采、编、印一条龙生产。1983为国家创收利润7万元。1984年为国家创收利润66万元。
新建大楼,相对设备引进要复杂一些。首先是在哪里建?社址拟选在市委大楼东侧一百米左右的地段。那里离市委近,又靠深南大道,交通方便,但当时还是一片荒坡地,荆棘丛生,存留几个碉堡。不过从地理位置来看,无疑是一块黄金宝地,好几个单位都争着要。当时,报社派专人多次跑市里有关部门,要求把报社基建的红线图定下来,但总是无功而返。怎么办呢?最后还是张洪斌直接向市委书记梁湘汇报,梁湘旋即拍板:“这块地就给特区报,其他部门不要争了!”(79)才算是正式将新建大楼的地址定下来。随之就进入大楼的正式兴建阶段:先是炸掉碉堡,平整土地。时任总经理王玉明找到福建打石队,放了两个炸药包,点了一炮就把碉堡炸掉了。1981年年底,两个工程队分别进驻工地,动工修建办公大楼和宿舍楼。1983年下半年,宿舍楼、9层苏式风格的主体办公大楼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其间,王玉明几乎没有一个休息日。1982年12月,他老伴得了脑中风,昏迷了差不多一个月,可他只能早晨和晚上去医院看望,白天坚持在工地上。(80)
1983年落成的报社新址
(三)首设党组并成立编委会
(1)组建正式领导班子并明确分工。1983年8月20日,市委组织部正式任命深圳特区报社各级领导成员,批准成立党组和编委会:张洪斌任党组书记兼总编辑、编委;谢建琼任党组副书记、副总编辑、编委;王玉明任党组成员、总经理、编委;丘盘连任党组成员、副总编辑、编委;周光瑶任副总编辑、编委;许兆焕任副总编辑、编委;薛以凤任党组成员、编委。(81)报社下设编辑部和行政部门:编辑部下设总编室、工业部、财贸部、世界经济部、副刊部、政文部、摄影部和通联部;行政部门有经理部、办公室、行政科、广告科、出版发行部、资料室和印刷厂。报社党组和编委成员作了具体分工:“张洪斌负责全面工作,谢建琼主管工业部、财贸部工作,王玉明主管行政、经营管理、基建和印刷厂工作,丘盘连和薛以凤主管总编室工作,丘盘连还主管摄影部、农业部宣传报道工作,薛以凤还主管群工部工作,周光瑶主管世经部和政文部工作,许兆焕主管副刊部工作。”(82)
(2)继续引进人才。报社一切从简、特事特办,尽可能地为人才提供优待。从《新疆日报》调来的杜吉轩回忆:“记得当时就打了个电话,寄了几份作品复印件,《深圳特区报》就给我发调令了,完全不符合通行的调任程序!”(83)另据《人民日报》记者穆扬在《深圳特区报》的见闻:“在工作条件上尽力给予他们各种便利,给编采人员发与工作有关的用品和书报费,订立带有奖罚性质,但以奖励为主的稿酬制度。分配住房时,从顺序和面积上多给一些照顾,使之优于本市和外地的同级干部的条件。夫妇两地分居者,优先把他们调到一起。液化石油气灶具也尽量先分给这些‘书生’。”(84)这样一种人事观念和做法,不但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还使大家乐意为出报加班加点地工作。
(3)训练技术工人。那段时间,报社派9名技术骨干赴香港文汇报印刷厂参观学习外,还请香港文汇报印刷厂厂长和师傅到报社实地传授经验。排字车间每小时能捡1000字以上的有11人,其中有4人每小时可捡1200字以上,照相制版车间的工作基本走上轨道。(85)
(4)召开通讯员会议。1983年11月前,深圳特区报社先后在深圳市、宝安县和香港分别召开了通讯员会议,共有180多人参加。“大家根据日报的任务和版面要求,纷纷介绍了本单位本部门的情况,并与报社编辑记者一起拟定了近期的报道题目,列出了下一步的新闻线索。许多通讯员还提出,在《深圳特区报》出版日报前,一个人要完成3篇以上的稿件。香港一名作者在座谈会后不到1个月时间,就给本报(《深圳特区报》)副刊部寄来了20篇专栏稿件。”(86)
到1983年11月底,各项准备工作均达到预期目标,出版日报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注释】
(1)在国际共运党报史上,一般的情形是,当无产阶级政权未建立时,宣传党的主张的报刊先于党组织而产生;政权建立后,若需要创办机关报,机关报的创办与党组织的建立几乎同时进行。
(2)《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1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80。
(3)《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1981年1月29日),见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工作文献选编》,280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4)据笔者采访丘盘连记录,时间:2011年8月25日,地点:《深圳特区报》35楼东会议室。
(5)参见陶一桃:《深圳经济特区年谱(1978.3—2010.3)》(修订版),28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6)深圳市史志办公室:《深圳改革开放纪事(1978—2009)》,606页,深圳,海天出版社,2009。
(7)参见曾锦棠:《一报震南天,特事写新篇——〈深圳特区报〉诞生记》,载《深圳特区报》,1999-09-25。
(8)参见李伟彦:《回忆〈深圳特区报〉初创的日子》,见吴松营:《深圳传媒业的崛起》,68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9)同上书,69页。
(10)即,通水、通电、通车、通电信以及平整土地。参见陶一桃、鲁志国:《中国经济特区史论》,3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陶一桃、鲁志国:《中国经济特区史论》,4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188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
(13)李伟彦:《回忆〈深圳特区报〉初创的日子》,见吴松营:《深圳传媒业的崛起》,68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14)陶一桃:《深圳经济特区年谱(1978.3—2010.3)》(修订版),26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5)深圳市史志办公室:《深圳改革开放纪事(1978—2009)》,53页,深圳,海天出版社,2009。
(16)吴松营:《深圳传媒业的崛起》,4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17)参见李伟彦:《兴建八大文化设施的一段史实》,见吴松营、陈寅:《特区的脚印——〈深圳特区报〉“我看深圳15年”征文选》,50~51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8)参见丘盘连:《雄风集》,3页,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19)参见李伟彦:《回忆〈深圳特区报〉初创的日子》,见吴松营:《深圳传媒业的崛起》,69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20)参见《深圳特区报社组织沿革》,4页,深圳特区报社编委办公室编印。
(21)参见吴松营:《深圳传媒业的崛起》,4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22)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188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
(23)黎珍宇:《垦荒岁月》,载《深圳特区报》,2000-12-04。
(24)李伟彦:《回忆〈深圳特区报〉初创的日子》,见吴松营:《深圳传媒业的崛起》,69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25)参见黎珍宇:《垦荒岁月》,载《深圳特区报》,2000-12-04。
(26)曾锦棠:《一报震南天,特事写新篇——〈深圳特区报〉诞生记》,载《深圳特区报》,1999-09-25。
(27)据笔者采访江式高时记录,时间:2011年8月27日,地点:深圳逸和轩茶楼。
(28)陶一桃、鲁志国:《中国经济特区史论》,4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9)参见李伟彦:《回忆〈深圳特区报〉初创的日子》,见吴松营:《深圳传媒业的崛起》,70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30)李伟彦:《回忆〈深圳特区报〉初创的日子》,见吴松营:《深圳传媒业的崛起》,71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31)朱崇山、陈荣光:《深圳市长梁湘》,110页,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
(32)参见深特报字(85)23号文件,1985-08-31。
(33)参见李伟彦:《回忆〈深圳特区报〉初创的日子》,见吴松营:《深圳传媒业的崛起》,71~72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34)一说,刊头日期是6月6日,实质出刊日期是6月11日。见吴松营:《深圳传媒业的崛起》,6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35)黎珍宇:《垦荒岁月》,载《深圳特区报》,2000-12-04。(www.chuimin.cn)
(36)吴松营:《深圳传媒业的崛起》,6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37)江式高根据1981年7月15日王揖来《深圳特区报》开座谈会的录音整理,未经王揖本人审阅。
(38)李伟彦:《回忆〈深圳特区报〉初创的日子》,见吴松营:《深圳传媒业的崛起》,72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39)参见曾锦棠:《一报震南天,特事写新篇——〈深圳特区报〉诞生记》,载《深圳特区报》,1999-09-25。
(40)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工作文献选编》,277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41)参见宋庆萍:《报纸广告也该限量》,载《青年记者》,2010(9)。
(42)所谓“自己人”效应,即是指“宣传者和受传者之间存在的,或受传者认为宣传者和他们有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因而提高了宣传者的影响力”。见曾欣然、张大均等:《宣传心理学原理》,66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43)丘盘连:《雄风集》,7~8页,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44)参见曾锦棠:《一报震南天,特事写新篇——〈深圳特区报〉诞生记》,载《深圳特区报》,1999-09-25。
(45)据江式高接受笔者采访时记录,时间:2011年8月27日,地点:深圳逸和轩茶楼。
(46)据许兆焕接受笔者采访时录音,时间:2011年8月27日,地点:《深圳特区报》阅览室。
(47)参见《深圳特区报社组织沿革》,3~5页,深圳特区报社编委办公室编印。
(48)参见李振河主编,深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深圳,一个城市的奇迹》,50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49)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102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
(50)李振河主编,深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深圳,一个城市的奇迹》,252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51)参见黄年:《深圳新闻史上的里程碑》,载《深圳特区报》,1995-09-20。
(52)深宣报字(82)17号文件,1982-05-11。
(53)黄一平:《张洪斌:殚精竭虑办首份特区党报》,载《深圳特区报》,2010-04-04。
(54)许兆焕:《笔底生涯一片情》,载《深圳特区报》,2002-05-24。
(55)黎珍宇:《垦荒岁月》,载《深圳特区报》,2000-12-04。
(56)参见深委办(1982)33号文件,1982-05-05。
(57)参见《深圳首份报纸在港印刷——陶牧讲述〈深圳特区报〉创刊前后的故事》,载《深圳特区报》,2010-05-24。
(58)据丘盘连接受笔者采访时记录,时间:2011年8月25日,地点:《深圳特区报》35楼东会议室。
(59)2009年1月21日刊出最后一期后停刊。
(60)1983年成立世界经济部,由贺海亭担任部主任。
(61)贺海亭的观点,据编著本书座谈会录音,时间为2011年7月14日,地点:《深圳特区报》35楼东会议室。
(62)参见贺海亭:《新版走新路》,载《深圳特区报》,1995-09-05。
(63)参见深圳改革开放史专家写作组:《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提纲)》,314页,2005。
(64)据编著本书座谈会录音,时间:2011年7月14日,地点:《深圳特区报》35楼东会议室。
(65)据田诒忠(曾在世界经济部工作,后任人事处长等职)回忆录音,时间:2011年7月14日,地点:《深圳特区报》35楼东会议室。
(66)需要提示的是,此前《深圳特区报》已出现过中英文混合的广告,但那些广告均不是严格的中英文对照。
(67)参见《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诞生的冲击波——深圳早期股份制改革探索纪事》,载《深圳特区报》,1998-11-22。
(68)参见曾锦棠:《一报震南天,特事写新篇——〈深圳特区报〉诞生记》,载《深圳特区报》,1999年9月25日。
(69)《海石花》创办于1983年1月3日,见《致读者》,载《深圳特区报》,1983-01-03。
(70)据编著本书座谈会录音,时间:2011年7月14日,地点:《深圳特区报》35楼东会议室。
(71)“大鹏”和“文锦”副刊于1986年5月1日合并为“罗湖桥”副刊。
(72)据笔者采访许兆焕时录音,时间:2011年8月27日,地点:《深圳特区报》阅览室。
(73)参见深常纪(1983)29号文件,1983-08-10。
(74)同上。
(75)深圳特区报社办公室编印:《〈深圳特区报〉工作简报》(第一期),1983-11-12。
(76)深特报字(83)35号文件,1983-09-20。
(77)参见深常纪(1983)46号文件,1983-10-11。
(78)深圳特区报社办公室编印:《〈深圳特区报〉工作简报》(第一期),1983-11-12。
(79)马强:《一张报纸开启一座城市的记忆》,载《深圳特区报》,2007-05-24。
(80)参见肖意:《“为早日建成办公楼我一直泡在工地”》,载《深圳特区报》,2007-05-25。
(81)参见深圳特区报社办公室编印:《深圳特区报社组织沿革》,7页。
(82)深圳特区报社办公室编印:《〈深圳特区报〉工作简报》(第一期),1983-11-12。
(83)据笔者采访杜吉轩时录音,时间:2011年8月25日,地点:《深圳特区报》35楼东会议室。
(84)穆扬:《抓住“特”字做文章——〈深圳特区报〉见闻》,载《新闻战线》,1984(2)。
(85)参见深圳特区报社办公室编印:《〈深圳特区报〉工作简报》(第一期),1983-11-12。
(86)深圳特区报社办公室编印:《〈深圳特区报〉工作简报》(第二期),1983-11-14。
有关旗报——《深圳特区报》的文章
一边是强烈需求,一边是一穷二白,对处于拓荒阶段的深圳市委来说,要落实中央建设特区的战略决策,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宣传机构和队伍。再次,市委决定成立对外宣传小组,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领导。由此可见,当时深圳市委非常重视对外宣传,这种认知与当时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位是分不开的。......
2023-12-01
继确定办报方案后,1981年2月20日,深圳市委呈送《关于兴办深圳报纸的请示》给广东省委宣传部。1981年4月14日,省委宣传部就《关于兴办深圳报纸的请示》复函:同意深圳市委创办机关报《深圳特区报》。即从市委机关的宿舍中挪出一间大约10平方米的房间用作办报。然而,当时的《深圳特区报》筹办工作恰恰还没有准备妥当。......
2023-12-01
这一时期的《深圳特区报》在许多方面都令人耳目一新,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二)直接刊用外电办好“世界经济”专版正式创刊后的《深圳特区报》继承了试刊时期的“言商”风格。(三)1983年开始向欧洲发行创刊初期的《深圳特区报》广告业务,除了保持试刊时期的一系列特色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突破。......
2023-12-01
(二)胡耀邦表示:有点新鲜味道,是新事新办的味道继1981年6月6日出了第一期试刊后,《深圳特区报》于同年6月20日、8月8日、9月8日、12月24日,又陆续出了4期试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看过《深圳特区报》试刊之后表示:“有点新鲜味道,是新事新办的味道!”......
2023-12-01
首先,当时深圳的财政确实非常紧张,一时难以筹措办报经费。其次,当时深圳的确有比办报更重要的事要做。可见,相对办报而言,“四通一平”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另外,深圳本地的人才状况也不容乐观。......
2023-12-01
另一件是由中宣部牵头在中央新闻机构物色人选,当时江式高去北京招聘人才,中宣部给联系的单位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广电总局等,实际上,愿意到深圳的不多。在试刊期间,1981年8月31日,深圳市委任命张洪斌为《深圳特区报》负责人。......
2023-12-01
序三为时代立言——写在《深圳特区报》创刊30周年王京生今年,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也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2012年是《深圳特区报》的而立之年。进入新世纪后,深圳报业集团成立,《深圳特区报》成了集团的领航旗舰。市委市政府每有重大决策出台,《深圳特区报》总能勇当先锋、不辱使命。改革在深化,《深圳特区报》的先锋使命不变。今天的《深圳特区报》,已成了一张深......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