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胡耀邦称深圳特区报是新事新办

胡耀邦称深圳特区报是新事新办

【摘要】:(二)胡耀邦表示:有点新鲜味道,是新事新办的味道继1981年6月6日出了第一期试刊后,《深圳特区报》于同年6月20日、8月8日、9月8日、12月24日,又陆续出了4期试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看过《深圳特区报》试刊之后表示:“有点新鲜味道,是新事新办的味道!”

二、胡耀邦表示:有点新鲜味道,是新事新办的味道

编辑一份报纸不是瞬间就能完成的事情!而且编好后找谁印刷?出版后怎样发行?反响如何?都面临着考验。

(一)第一期试刊印了8万份

深圳特区报》的正式试刊是1981年6月6日,但是“特区报试刊第一期的稿件,在1981年5月30日前就全部编好了”。这一过程看似平淡,却蕴涵着无穷的艰辛。

编辑这份四个版的报纸,在今天看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然而,在那时候的深圳却困难重重:第一,当时深圳的新闻资源是短缺的。甚至还流传着这样的看法:“深圳小小一块地方有什么新闻好刊登呢?”不能说这种看法毫无道理,它道出了深圳新闻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当时特区市区人口不过几万人,社会新闻是不多的;招商引资才刚迈出步伐,商业信息也不多;根据中央精神,当时深圳行政机构没有与中央和广东省对等设立,因而,政务新闻也极少。面对新闻资源短缺的困难,采编人员是这样做的:主要介绍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情况及前途预期。因为这方面的素材相对多一些,深圳经过年余的建设,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不但突破了新闻资源短缺的瓶颈,还很好地体现了既定的办报方针。第二,当时召集来的采编人员没有一个是真正办过报的。进入实质性编辑工作时,难点出来了,报纸到底怎么编?大家心里真的没有底。而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就是去《南方日报》和《广州日报》学习,现炒现卖。第三,按照现代的办报要求,绝对人手也是不够的,何况大多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现有人员不作明确分工,往往一个人干几个人的事,就连“编外”的宣传部长也参与具体办报业务。其次,联络通讯员,召开通讯员会议。在第一期试刊上,就有不少通讯员的名字,如廖虹雷、马克营、宋振光、魏烈惠、周顺斌、寒涛等等。再次,请香港人写稿,在第一期试刊上,就有香港人陈崇炜等人的文章。第四,当时深圳的工作、生活环境非常糟糕,尤其是蚊子多。据称,“梁湘记得,初到深圳,他暂时在新园招待所第四幢一个小房栖身,晚上批阅文件时,一团团嗡嗡叫的蚊子轮番向他袭击,使他无法安静。与干部谈话,嘴巴一张,就有两三只蚊子钻进口里。有一晚,招待所一位姓刘的服务员,给住房喷洒灭蚊剂,翌晨,死蚊布满地板,她将其清扫一大堆,用杆秤一称,八两重!”(31)而当时办报地点的环境与新园招待所相比,更差。可见,当时试刊的工作环境是多么艰苦!

报纸要想面世,光解决采编问题还不够,还必须经历两道“关卡”:第一道是,去何处印刷?这的确是个难题:自办印刷几无可能。到别人的印刷厂去印,也付不起那笔费用。好在这个时候香港《文汇报》等媒体伸出了援手,表示“你们报纸什么时候有收入就什么时候结账”。《大公报》也表示支持。《香港夜报》还免费赠送了一套旧的印刷设备。后来,几经商量,报社选择了去《文汇报》印刷(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深圳特区报》竖排、繁体的版式)。(32)若再有问题找《大公报》帮忙。第二道是,审阅能不能通过?1981年6月1日,在香港《文汇报》印出了第一期试刊的大样,以梁湘书记为首的市领导看了以后,表示满意。梁湘还立即给报社批了5000元,用来购买采访用的自行车。深圳领导这关过了之后,6月5日即印样报50份,由张洪斌带到北京给正在参加特区工作会议的谷牧、任仲夷、吴南生等中央和省领导审阅。是日晚,张洪斌给黄施民副书记打来电话,告知领导们都表示满意。然后,市委办公厅将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知了留守在香港的曾锦棠等同志。当晚,决定付印。(33)

1981年6月6日,8万份《深圳特区报》试刊正式面世了!(34)

(二)胡耀邦表示:有点新鲜味道,是新事新办的味道(www.chuimin.cn)

继1981年6月6日出了第一期试刊后,《深圳特区报》于同年6月20日、8月8日、9月8日、12月24日,又陆续出了4期试刊。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这些试刊是怎样发行的呢?其社会反响又如何呢?

《深圳特区报》1981年6月6日试刊号头版

《深圳特区报》试刊第一期到第五期报头

创刊当天报社员工上街卖报

首先,通过邮局发行,这是当时所有报纸发行的主渠道。其次,参与采编的人兼做发行。当这些报纸从香港运到文锦渡深圳口岸时,报社的七八个人早就等候在那里,他们充当临时搬运工人。报社每个人都提着一捆报纸上街卖报,火车站、汽车站、东门、蔡屋围路口,都有报社的人在叫卖报纸。再次,找一些可以帮忙的人来做发行。人们感到新鲜——咦,《深圳特区报》!争着先睹为快,几大捆报纸不一会儿就给抢光了。

试刊面世后,各种担心和议论便随之而来。参与办报的人们“在为新生宝贝担心”(35)。读者的看法多种多样:许多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赞扬说,《深圳特区报》的诞生是中央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少人肯定竖排繁体以及其开放性做法,说这像是特区的报纸,新鲜活泼、气度不凡;但也有人提出是不是商业味太浓了些?有的人本来就不大主张办特区报,这回看了试刊更不顺眼,说《深圳特区报》和香港报纸没有多大区别,难道深圳真的要复辟资本主义吗?然而,就在这个当口,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些领导却对《深圳特区报》纷纷表态支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看过《深圳特区报》试刊之后表示:“有点新鲜味道,是新事新办的味道!”(36)时任中宣部新闻局局长王揖来深圳考察表示:“你们的报纸看了两期,很活泼,有很多新的突破,特别是比较引人注意。”(37)时任广东省特区管委会负责人的吴南生针对社会上对《深圳特区报》“会不会引‘狼’入室?”的担心表示:“此话应改动一个字,把‘狼’改为‘郎’,也许这张报纸还能引‘郎’入室呢!”(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