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深圳特区报》旗报:市委机关报筹办顺利

《深圳特区报》旗报:市委机关报筹办顺利

【摘要】:继确定办报方案后,1981年2月20日,深圳市委呈送《关于兴办深圳报纸的请示》给广东省委宣传部。1981年4月14日,省委宣传部就《关于兴办深圳报纸的请示》复函:同意深圳市委创办机关报《深圳特区报》。即从市委机关的宿舍中挪出一间大约10平方米的房间用作办报。然而,当时的《深圳特区报》筹办工作恰恰还没有准备妥当。

一、深圳市委机关报的筹办

(一)胡耀邦批示:“要积极去办”

筹办之际,中央和广东省委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深圳思想文化建设的关切:“1980年12月24日,胡耀邦主持召开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座谈会,会议指出:广东、福建的特区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要做到既实行对外开放,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做搞好经济的模范,做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和各种腐朽的社会风气侵蚀的模范……”(14)1981年2月2日,中共中央党校范若愚等人于1月24日考察深圳后,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呈交了《广东深圳的特区建设问题》报告,建议在抓特区经济建设的同时,认真抓好特区的思想文化建设。胡耀邦在报告上批示“要积极去办”(15)。“2月初,胡耀邦的批示由中宣部转到广东省委,又转到深圳市委。”(16)广东省委很重视,不久便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了一个由南方日报社、省广播局、省文化局、省社科院、广东省人民出版社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调查组前往深圳,帮助深圳搞好包括办报在内的思想文化建设。(17)这些关切无疑促进了报纸的筹办。

(二)3个报名供市委选择

筹办一份正式的党委机关报到底该从何处着手呢?

(1)新闻科拿方案。1980年11月18日,市委宣传部把制定办报方案的任务交给新闻科,并要求根据当时市财政困难的情况,多搞几个方案,供市委选择。新闻科的同志在讨论办报方案时,大家常常“口出狂言”,争得面红耳赤。(18)最后提出两个方案:一是与北京的中国科普出版社或深圳一家有印刷能力的单位合作办报;二是先办试刊,委托香港文汇报》或《大公报》印刷,印刷的外汇费用由市财政解决。(19)在后一个办报方案中,还提出3个报名供市委选择:一是《深圳特区报》,二是《深圳商报》,三是《深圳报》,倾向于《深圳特区报》。这两个方案报给市委后,市委原则上同意第二个方案,即先办试刊,并将报名确定为《深圳特区报》。

(2)搭建筹办班子。继确定办报方案后,1981年2月20日,深圳市委呈送《关于兴办深圳报纸的请示》给广东省委宣传部。市委成立《深圳特区报》试刊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副书记黄施民兼任,副组长为市委宣传部部长李伟彦和市委组织部部长欧阳杏,领导成员为市计委主任江兆新,市财政局局长蔡自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坚,以及宣传部新闻科、宣传科负责人曾锦棠、黎颖。领导小组下设《深圳特区报》试刊采编组,由曾锦棠担任采编负责人,刘叶城担任经营组负责人。(20)这个筹办小组是重量级的:有主管宣传的黄施民副书记,有市委宣传部、组织部的两个部长;这个筹办小组还是实用的:有计委主任和财政局长,一个是负责宏观经济布局的,一个是具体管钱的,这样对解决办报的资金、物资难题的作用是直接的。当然,具体的筹备工作还是由宣传部负责。

(3)宣传部具体筹办。1981年4月14日,省委宣传部就《关于兴办深圳报纸的请示》复函:同意深圳市委创办机关报《深圳特区报》。(21)有了省里的支持,再加上确定的办报方案和得力的筹办班子,剩下的就是一些具体事情了。

(三)试刊前究竟有多少人参与

筹办的最后阶段,宣传部围绕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工作:(www.chuimin.cn)

召集办报人员。在当时的深圳,尽管“1981年,深圳从各地调来1750人”(22),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人才状况就可以乐观了,“当时特区建设八字还没一撇,艰苦的工作环境、并不明朗乐观的未来,喜欢往‘高处’走的人没几个愿意来做开荒牛,所以当时用人主要是‘就地取材’,市属单位中谁是‘笔杆子’……筹办人员都可以提议推荐。”(23)利用这种办法在试刊前究竟召集了多少人员呢?有三个版本。版本一,据李伟彦回忆,“当时有曾锦棠、黎颖、丘盘连、刘学强、黎珍宇、刘叶城、林雨纯、彭茂光,加上自告奋勇前来参加筹办报纸的张黎明、江式高、莫漠、戴木胜等12人(未计张洪斌)”(24)。当时参与筹办的黎珍宇附此说。(25)版本二,据曾锦棠回忆:“除了新闻科五人加宣传科的彭茂光外,还从内地调进及从本市各单位抽调了一些人参加,他们是江式高、林雨纯、戴木胜、张黎明,共10人(未计张洪斌)。”(26)版本三,据江式高回忆,“11个人,有两个版本,一个就是所有的人11个,一个就是采编人员11个”(27)。也难怪连那些当事者都说不清到底在试刊前召集了多少人。因为有些人还在原单位挂着,并不是彻底地加盟,如彭茂光等,这些人计不计算在内,各有各的说法;另外,在试刊的过程中不断有人加入进来,是难以记得十分准确的。不过,在试刊前大体聚集了十余人,应是事实。值得一提的是,新华社派驻深圳的记者、后来成为《深圳特区报》首任总编辑的张洪斌也是在这个时候参加进来的,不久即担纲主事。

(四)3000元的开办费

(1)筹措办报资金。据当初估算,购买简单印刷设备、招兵买马,基本费用少说也得一百几十万,显然,在当时深圳财政异常吃紧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钱来办报的。在《深圳特区报》筹备班子搭建起来后,宣传部“申请到了3000元开办费,用作购买文具和工作人员交通费、夜餐费”。有意思的是,深圳当初拿到的国家贷款是“3000万元”,《深圳特区报》拿到的开办费刚好是这个数的万分之一——“3000元”,有人把当初的“3000万元”称为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酵母”(28),我们也不妨把这“3000元”称为创办《深圳特区报》的“酵母”。

(2)选择办报地址。即从市委机关的宿舍中挪出一间大约10平方米的房间用作办报。该房间位于当时市委大院右侧,是将原宝安县委的礼堂用隔板隔开后形成的诸多房间中的一间。今址在蔡屋围一侧成人教育大楼一带。

(3)申请刊号。当办报请求获得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支持后,去省里申请刊号似乎不是一件难事。然而,当时的《深圳特区报》筹办工作恰恰还没有准备妥当。为了不耽误试刊,李伟彦派张黎明火速赶往广州去办理此事。待到填表时,张犯难了:社长是谁?总编辑是谁?社址在哪?电话是什么?便只好请示李伟彦,李告诉她,社长就填李伟彦,总编辑就填张洪斌,社址就填深南大道1号,电话就填宣传部的电话2188。(29)就这样把表填了,刊号也就随之批下来了。

(五)著名书法家秦咢生题写报名

(1)题写报名。起初,报社曾考虑请德高望重的叶剑英元帅书写,后来又觉得以此事惊动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不妥。最后决定请广东的著名书法家秦咢生先生书写。秦咢生先生写了爨宝子体及行楷体这两种字体,每种字体都各书写了两份。试刊第一期报名采用爨宝子体,以后改为行楷体。

(2)确定办报方针。《深圳特区报》究竟要办成一张什么样的报纸呢?有人主张以传统模式办报,稳中求发展;有人主张必须创新,才能体现特区的风格。后来市领导汇集大家的意见,经过讨论,为《深圳特区报》作了一个定位:“是党的报纸,但不要‘党八股’,既区别于内地报纸,又不同于港澳报纸;既继承中国新闻专业的传统,又有分析地吸取境外报纸有益的经验;版面安排要求比内地报纸轻松活泼,从内容到形式要体现特区的特点。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市委、市政府的喉舌,《深圳特区报》要宣传中央、国务院关于办特区的政策,要有改革开放的声音,要立足深圳,全国发行,兼顾海外,为特区建设充当重要的舆论工具。”(30)概括来说,这个方针大体就是:继承传统,力求创新,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兼顾海外。应该说,这个方针与中央创办特区的精神以及特区的使命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