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的《深圳特区报》在许多方面都令人耳目一新,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二)直接刊用外电办好“世界经济”专版正式创刊后的《深圳特区报》继承了试刊时期的“言商”风格。(三)1983年开始向欧洲发行创刊初期的《深圳特区报》广告业务,除了保持试刊时期的一系列特色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突破。......
2023-12-01
序三 为时代立言——写在《深圳特区报》创刊30周年
王京生
今年,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也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在这个历史关口,《深圳特区报》浓墨重彩地推出了“龙年新春八评”。这组评论,从《根本出路还是改革》始,到《深圳将继续证明》终,再发改革强音,让人油然想起20年前也是《深圳特区报》刊发的那组石破天惊的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和“猴年新春八评”。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节点上,《深圳特区报》从未缺席。
2012年是《深圳特区报》的而立之年。30年来,深圳市委一直非常倚重《深圳特区报》。而作为在深圳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不负众望,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代表着深圳的速度、深圳的风采,成为国内颇具实力和影响的媒体之一。
如今的《深圳特区报》,正在致力于成为一份有强大传播力的新型城市党报,心怀全国、影响海内外,继续为时代立言,为改革呐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
敢为天下先,是《深圳特区报》的鲜明气质。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深圳特区报》是改革开放的“窗口”。透过这扇窗,人们看到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场景,听到了万马奔腾的改革强音。
特区成立之初,深圳河畔尚是一穷二白。《深圳特区报》崛起于几间铁皮房中,要做开荒牛,要办特区报。市委明确表态:再困难也要把《深圳特区报》办起来。老一辈《深圳特区报》人满怀理想激情,艰苦创业,创新突破,用手中纸笔忠实记录着特区创立伊始的种种艰辛,热情激发着深圳每一次“杀出血路”的探索精神。“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深圳十大观念”如今已为国人所熟知。而这影响力的背后,是《深圳特区报》人作为亲历者、践行者和传播者,深入调研、率先报道、传遍全国、感动世人的辛劳身影。正是凭借开拓者的付出和努力,《深圳特区报》在较短时间内声名鹊起。
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深圳特区报》推出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海内外为之轰动,《深圳特区报》一时“洛阳纸贵”。“猴年新春八评”观点鲜明、文风清新,如滚滚春雷,催动着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时间,南国春风暖遍神州大地。此后,《深圳特区报》更以“立足深圳、关注珠三角、面向全国、走向海外”为战略抱负,大胆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向全国一流大报的目标迈进。
进入新世纪后,深圳报业集团成立,《深圳特区报》成了集团的领航旗舰。无论是推动科学发展,还是建设和谐社会;无论是打造深圳质量,还是弘扬城市精神;无论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还是建设国际化城市;无论是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还是再造干事创业的火红时代……《深圳特区报》都在讴歌改革新业绩、引领时代新潮流、树立社会新风尚等方面高歌前进,一马当先。
30年来,深圳一直勇立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潮头。
30年来,《深圳特区报》一直与改革同生,与时代同行。
30年来,《深圳特区报》人一直筚路蓝缕,与城市共荣,传递着改革的声音、深圳的声音。
(二)
辅政亲民,是《深圳特区报》一种宝贵的品质。
一直以来,“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是《深圳特区报》的优良传统。《深圳特区报》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当好市委市政府参谋助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媒体是“国之利器”,既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弘扬主旋律;也传递老百姓的声音,凝聚社会共识。宣扬党的方针,解读政策措施,谓之辅政;反映市民心声,关切民间疾苦,谓之亲民。多年来,《深圳特区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风气、启民智、鼓实劲、鞭腐恶,为市委代言,为百姓代言。
市委市政府每有重大决策出台,《深圳特区报》总能勇当先锋、不辱使命。经济特区成立后,深圳的改革开放举措屡开全国风气之先,在分配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程招标改革、住房商品化制度改革等等方面常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创举。《深圳特区报》率先对种种改革举措进行详尽报道,使改革开放的新思想不断破茧而出,强烈冲击着国人的旧观念,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以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推动改革进程。改革在深化,《深圳特区报》的先锋使命不变。当中央批准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时,《深圳特区报》率先大张旗鼓地宣传深圳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举措。当深圳试水多项改革时,《深圳特区报》通过大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民意、吸纳民智,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
在舆论监督中,《深圳特区报》敢于碰硬,大胆批评,探索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监督之路。《深圳特区报》依托名牌栏目“直通车”,邀请市领导直面市民,在现场接访中解决民生问题,一篇篇监督报道使一个个“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深圳特区报》的“市民论坛”,是全国纸媒中较早推出的报网互动栏目,主管部门、专家学者与网民对话沟通当下热点问题,网上即时直播,论坛与网议并举,市民呼声得到了倾听,市民难题得到了纾解,成为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与发展的名牌栏目。媒体,是社会的良知。高质量的舆论监督,体现了对大局真正的负责。(www.chuimin.cn)
多年来,在重大事件的现场,总有《深圳特区报》人忙碌的身影、理智的声音、客观的报道;在改革发展遭遇挫折时,《深圳特区报》总会发文吁请市民共同爱护经济特区,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深圳特区报》记者更是纷纷请战奔赴惊险的现场;在奥运会、世博会、大运会等盛事的报道中,《深圳特区报》不断刷新报道的规模,创新报道形式,绽放出一个又一个精彩。
报人邵飘萍曾说,“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
《深圳特区报》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贴近市民读者,以真实的报道、客观的声音、冷静的剖析、热情的投入,书写出了一份报纸的担当和责任。
(三)
开拓创新,是《深圳特区报》肩负的时代重任。
多年来,《深圳特区报》以报兴业,以业强报,率先自办发行,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率先走向集团化经营,率先展开技术革新,报纸经营收入和实现利税均居中国纸媒前列,曾以总分第一荣获“中国十大领军报业”称号。在国内十所顶级新闻传媒学院参与评出的中国品牌媒体榜中,《深圳特区报》最近两年连续被评为全国城市党报十强。
今天的《深圳特区报》,已成了一张深圳文化名片,体现着深圳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特质,记录着深圳人改革、开拓、创新、开放、包容、奉献、关爱的精神追求。
而立之年,面对未来,《深圳特区报》路在何方?
《深圳特区报》,改革先锋的使命长存。在《深圳特区报》的展厅里,有许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老领导的题词——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到“立足深圳,面向全国”,从“走改革创新之路”到“再创报业辉煌”,历任的多位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称赞“《深圳特区报》办得好”。他们对《深圳特区报》有着一个共同的期待,那就是希望《深圳特区报》勇当改革先锋,继续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传播改革强音。一份报纸,承载着这么殷切而厚重的期望,实属不易,《深圳特区报》,当更自信、更自强。
《深圳特区报》,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并存。深圳人从来就有一种可贵的家国情怀——家,就是把一个城市当作寄予一生梦想并为之奋斗的地方;国,就是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时刻想到国家利益、国家主张。若非有这样的意识,《深圳特区报》也不会写出那么多有深远影响的新闻作品,这都是站在国家立场上的一种公开表达。同时,一流的报纸,应该有全国视野乃至全球视野,而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地,随着视野的开拓,《深圳特区报》可以赢得更为海阔天空的未来。
《深圳特区报》,领航意识和创意能力须进一步增强。报人,以报纸的影响力为尊严。一张特别能战斗,打出威风、办出影响的报纸,是报业从业人员的骄傲。现在,面对着信息多元的社会,面对着新媒体的竞争,面对着全国全球百舸争流的传媒发展新格局,《深圳特区报》应继续发挥深圳人“敢为天下先”,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敢闯敢试,提升创意创新能力,担负起舆论引导先锋的责任,争当中国传媒领头羊,再创发展新奇迹。
——要牢记使命,始终聚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始终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呐喊助航,始终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己任,唱响时代最强音,为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要更加亲民,继续发扬新闻媒体深入实际的优良传统,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察民情,道民声,与基层群众共呼吸、同命运,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要改革创新,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传播工作,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在深圳特区报业大厦后面,有一条新闻路,承载着《深圳特区报》人的新闻理想和追求,丈量着《深圳特区报》人昂扬矫健的步伐,见证着《深圳特区报》人为深圳、为中国而激情燃烧的岁月。小小新闻路,连接的是时代的大舞台。
在特区报业大厦前面,是宽阔的深南大道。深圳湾畔,特区报业大厦犹如高扬风帆的“旗舰”,正在破浪起航,驶向报业之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深圳特区报》,崛起于改革热土,挺立于广阔天地间。从今天出发,承载着30年的光荣与梦想,迎着新一天的太阳,我们坚信:一份与时俱进的报纸,将从这里继续远航,驶向更加壮丽的明天。
2012年3月
(作者为中共深圳市委常委、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
有关旗报——《深圳特区报》的文章
这一时期的《深圳特区报》在许多方面都令人耳目一新,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二)直接刊用外电办好“世界经济”专版正式创刊后的《深圳特区报》继承了试刊时期的“言商”风格。(三)1983年开始向欧洲发行创刊初期的《深圳特区报》广告业务,除了保持试刊时期的一系列特色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突破。......
2023-12-01
(二)胡耀邦表示:有点新鲜味道,是新事新办的味道继1981年6月6日出了第一期试刊后,《深圳特区报》于同年6月20日、8月8日、9月8日、12月24日,又陆续出了4期试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看过《深圳特区报》试刊之后表示:“有点新鲜味道,是新事新办的味道!”......
2023-12-01
首先,当时深圳的财政确实非常紧张,一时难以筹措办报经费。其次,当时深圳的确有比办报更重要的事要做。可见,相对办报而言,“四通一平”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另外,深圳本地的人才状况也不容乐观。......
2023-12-01
10月11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原则上同意了这个报告。为此,1982年,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市委常委会经过讨论,批了1400多万元用来为报社建办公楼、宿舍楼、印刷厂以及引进印刷设备。8月20日,市委组织部任命张荣为《深圳特区报》印刷厂厂长。1983为国家创收利润7万元。......
2023-12-01
继确定办报方案后,1981年2月20日,深圳市委呈送《关于兴办深圳报纸的请示》给广东省委宣传部。1981年4月14日,省委宣传部就《关于兴办深圳报纸的请示》复函:同意深圳市委创办机关报《深圳特区报》。即从市委机关的宿舍中挪出一间大约10平方米的房间用作办报。然而,当时的《深圳特区报》筹办工作恰恰还没有准备妥当。......
2023-12-01
另一件是由中宣部牵头在中央新闻机构物色人选,当时江式高去北京招聘人才,中宣部给联系的单位有《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广电总局等,实际上,愿意到深圳的不多。在试刊期间,1981年8月31日,深圳市委任命张洪斌为《深圳特区报》负责人。......
2023-12-01
一边是强烈需求,一边是一穷二白,对处于拓荒阶段的深圳市委来说,要落实中央建设特区的战略决策,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宣传机构和队伍。再次,市委决定成立对外宣传小组,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领导。由此可见,当时深圳市委非常重视对外宣传,这种认知与当时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位是分不开的。......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