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健康独立的发展之路:职业教育改革成果

健康独立的发展之路:职业教育改革成果

【摘要】:4职业教育要走健康独立而体系化的发展之路还在红河时,罗崇敏就敏锐地意识到,红河基础教育的发展,瓶颈在高中。罗崇敏的思路是: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让职业教育不再是义务教育的补充、高等教育的附庸,而是走一条健康独立的发展道路。让罗崇敏不可理解的是,当代社会之分工已细如毫发,职业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4 职业教育要走健康独立而体系化的发展之路

还在红河时,罗崇敏就敏锐地意识到,红河基础教育的发展,瓶颈在高中。他主政红河,实施了两大至今让红河人津津乐道的教育工程,一是从2005年起,用两年时间,在全州新建或扩建100所幼儿园,全州新增1万名在园幼儿,全州幼儿入园(班)率达到50%以上的“1150”工程;另一个就是投资13.5亿元,在全州新建扩建高级中学16所,三年内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0%的“1650工程”。

云南巩固普九,难点也在高中。正如他所说,普九需要疏通出口,若高中需求量不大,初中失学与辍学的概率便会大增。

罗崇敏刚担任教育厅厅长时,云南省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仅有48%。也就是说,辛辛苦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学生,有一半以上不能上高中,主要去向是打工。很多青少年过早进入社会的几年后重新变成半文盲、文盲。他痛心地说:“国家花了那么多钱,效率很低,很多孩子依然没有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教育的失职。”

由于高中招生目前仍以选拔式为主,盲目增建高中学校并非明智之举。罗崇敏的思路是: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让职业教育不再是义务教育的补充、高等教育的附庸,而是走一条健康独立的发展道路。

职业教育本是社会化的产物,当人类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时,职业教育便应运而生。战国时有“平民圣人”之称的墨子,力主培养“列德而尚贤”的“农与工肆之人”,开中国职业教育之先河。我国最早使用“职业教育”这个名词的是著名出版家、教育家陆费逵,他在1911年撰写的《世界教育状况序》一文中说:“国民生计之赢绌,恃职业教育。”

让罗崇敏不可理解的是,当代社会之分工已细如毫发,职业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虽然国家宣传、鼓励了许多年,各地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着致命的尴尬。通过思考,罗崇敏认为,这种尴尬来源于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在中国社会包括教育界的主流意识里,中职学校比普通高中要低一等,高职院校比普通高校要逊一筹,形成三大反差:一是在教育界内部形成“重普教轻职教”的反差,二是在领导层中形成“抓普教立竿见影、抓职教难成气候”的反差,三是在社会需求上形成“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反差。

迄今为止,中国没有一所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相反,高职院校为了脱“职”升本不惜血本。因为一旦升本,生源就要好得多。所以,从初中升高中起,学生便开始分流,分数高的去了高中,分数低的去中职学校;再到高中考大学,分数高的去了大学,分数低的去高职院校。

接下来的情况是,高中生在高中学校发奋读书,为了考上好大学,否则只能进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的学生就不读书了,反正没得大学读。再接下来,大学生在大学里面发奋读书,因为本科生难找工作,还得考研、考博;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不读书了,反正出去是打工,读不读无所谓。(www.chuimin.cn)

“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反差的形成,其根源是两个字:歧视——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对职校生的歧视。在中国社会和家长眼里向来只有“分数”,以此衡量,职业学校自然是“失败者”和“失意人”的聚集地,说得不好听,职业院校就像是不会读书的学生的收容所,家长花几个钱,让孩子混个文凭出来。

现在有个提法,说职业教育被边缘化。其实,职业教育一直在教育的边缘地带,它从没被“中心化”过。中职招生已是连续几年全国性滑坡。很多城市推进普及高中,却未含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这种普及思路是以高考为导向的发展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误导社会需求,以致出现严重的“技工荒”。2009年,重庆万名高中生放弃高考,既反映我们高等教育出现了问题,更可看出职业教育在走向迷途。

高等教育的问题是培养方向不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比例逐年下降,中国大学生往上考大多为了就业,于是出现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就业岗位,本科生挤占高职专科生的岗位,中职学校学生倒逼高职专科生岗位的奇怪现象,致使缺少社会关系创业资金的农村高职、大专毕业生难以求职谋生。

职业教育的问题是自愿成为高等教育的附庸和补充。别人瞧不起,自己也妄自菲薄。办学不规范,师资不过硬,收费还不少,有的职业院校一年收费七八千,相当于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孩子们怎么读得下去!

“职业教育一定要走健康独立而体系化的发展之路,建设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职业培训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之路。职业教育不是为义务教育了难,而是义务教育的有机延续;不是高等教育的附庸,而应与高等教育齐头并进。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是为就业而学习、培训,更是对生存价值与生活幸福的追求。”罗崇敏打着有力的手势说,“陈腐、偏执的观念一日不除,中国职业教育便一日难以振拔。顶多敲锣打鼓图个热闹,锣鼓一收,场子里空空如也。”

改变观念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正是这,让改革家屡屡碰壁,甚至使改革中途折戟。罗崇敏只是一个教育厅厅长,很多东西他无法改变,比如,他不可能动员考分高的孩子去读中职、高职,人家也不会愿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觉得可以换个思路,如果把中职和高职院校做好、做大、做强,做得不亚于高中和大学——学校环境不差,教师水平不差,就业比例不差,工作能力不差,成才机会不差——有的方面,比如说就业,如果能做得更好一点;比如说成才,如果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功人士,他们的母校是职业院校,慢慢就会提高职业院校的吸引力,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品质,让它们与高中和大学等量、等质齐观。现在一提起名校,哪个会列出一所职业学校?10年、20年以后,职业学校也能出名校,出名校友,那才说明我们的职业教育是真正发展、强大了。怎样把职业学校做好、做大、做强,让它们跻身名校之列呢?罗崇敏的答案是:打造职业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