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罗崇敏改变中国教育:让每个孩子同起跑

罗崇敏改变中国教育:让每个孩子同起跑

【摘要】:4让每个孩子站在教育的同一起跑线上在我国,国库里的钱对教育投资向来“抠门”。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是4.9%,发达国家为5.1%。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罗崇敏如是说。对于因家庭贫困和社会经济地位低所造成的不平等,则相应采取“资源平等”的原理,建立客观公平的制度,比如“普九”“普十三”等,以法律或制度的形式,使每一个孩子能站在教育的同一起跑线上。

4 让每个孩子站在教育的同一起跑线上

在我国,国库里的钱对教育投资向来“抠门”。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实行分级管理,市县及以下基层政府成为基础教育的管理主体。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公共经费超过八成是地方政府埋单,中央和省级财政除了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义务教育的辅助性专项补助外,对义务教育投资微乎其微。

然而,中小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础工程,规模大,时间长,见效慢,理应由国家负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政府投资均占到90%以上,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的政府投资都超过85%,但我国政府投入只有不到80%。

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是4.9%,发达国家为5.1%。1986年,我国政府就有过这样的承诺:20世纪末要实现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20世纪90年代改为到2000年要实现4%,“十一五”规划期间,再次强调达到4%的目标,结果无一实现,最近几年还出现下滑。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征求意见四个多月后,正式发布,其中明确规定2012年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将达到GDP的4%。

教育投资总体不足,导致20世纪90年代掀起教育“产业化”热潮。我国地区经济水平差别本来就大,东西部的差异、沿海与内地的差异、特区与非特区的差异、城市与农村的差异等,一国之内如是,一省之内亦如是。国家在教育上应负的责任大多推给了地方政府,甚至直接去掏家长的腰包,公共投资主体重心过低,造成各地基础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2012年3月4日,罗崇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室,与网友在线交流。罗崇敏重点谈到云南是如何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他说:一是利用政府力量和市场支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比如昆明市就采取老师定期流动的办法,老师、校长在一个学校任教六年后原则上都要在县(区)范围内进行调整和流动。二是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撤并“一师一校点”,全面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三是狠抓管理。抓政府的管理、抓教育部门的管理,还要抓学校内部管理,通过管理来提高教育质量,通过管理来整合教育资源,通过管理来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四是深化改革。抓办学体制的改革,比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抓评价制度的改革,比如取消全省统一的中考,放权于学校。

相比全国,云南的情况尤为特殊。像云南文山州,既是少、边、穷地区,还是(对越)战区。长期经历战争,使文山州改革开放比内地晚了14年,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在教育上,一系列问题十分突出:学校规模小、教学点分散、城乡差别大,连带而来的是投资分散、办学效益低、成本高、管理难度大,教育公平很难实现。

罗崇敏来到文山州,他因地制宜,提出“集中办学”的原则。第一步,先实现“三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小学向村委会集中。到2012年年底,全部撤销“一师一校”点,每个乡镇集中办好一所寄宿制中心完小和若干村完小。第二步,由“三集中”过渡到“两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地。这一步的核心在于突破乡镇区划,让邻近乡镇联合起来,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www.chuimin.cn)

这样整合,将集中办学后不能胜任教学的老师调到食堂、宿舍管理、校园绿化等后勤岗位,招聘有职业医师资格者担任校医,安置退休军人担任保安。全市统一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全部实行教师分科教学。寄宿学生按人均10平方米以上标准划定勤工俭学基地,由村民小组出租或无偿提供,分配给班级管理,丘北县还在各寄宿学校设置“低年级学生绿色通道”,让低年级学生优先就餐,优先晚休,体现人性化关怀。这几年,文山的教育在加速迎头赶上。

云南红河州有个县,全称特别长,叫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而在这个县靠近中越边境的高山密林中,居住着一个仅有680多人的族群。他们自称莽人。60年以前,还过着原始游居生活,几乎人人都是文盲。1969年,国家为莽人创办了一所小学,1981年停办;1982年复校,五年后并入另一所小学,第六年又并入另一所小学……莽人办学40年来,读完小学的有30多人,读完初中的5人,读完中师的3人。

2008年年初,莽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问题惊动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他们分别作出批示,投资近8000万元的“造血式”金平莽人综合扶贫项目正式启动。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便是新建上田房、平和两所小学,扩建南科小学,让地域分散的莽人孩子都能上学读书

新建成的平和小学,教学综合楼258平方米,厕所40平方米,还有球场。这所崭新的袖珍小学只有一名女老师,叫龙树芬。她是当地莽人,是莽人中第一代中师生。龙老师骄傲地说,现在学校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都是100%,孩子们都喜欢读书。2009年5月,国家民委正式批复莽人归属为布朗族,保留莽人称谓。定居、脱贫、入学,标志着中国最后一批原始状态的莽人迈入现代文明社会,开始了新生活。

“教育公平,是现代义务教育制度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社会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罗崇敏如是说。教育公平首先是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孩子们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谈何公平。

对于像莽人这样由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应采用“福祉平等”的原理,尽可能由政府给予补偿救济。对于因家庭贫困和社会经济地位低所造成的不平等,则相应采取“资源平等”的原理,建立客观公平的制度,比如“普九”“普十三”等,以法律或制度的形式,使每一个孩子能站在教育的同一起跑线上。

至于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之后,发令枪一响,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有的先跑得快,跑着跑着被拉下来了;有的先跑得慢,慢慢地就超过去了……这是教育个性化、多元化带来的景象,分数高低、特长多少、能力强弱等,姚黄魏紫,百花盛开,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的春天、人间的春天。如果有一个孩子因为机会不均等被拦在学校大门之外,那就好比一朵花因为不够好看而不允许在春天开放,那还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