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普十三决策:巩固普九成果

普十三决策:巩固普九成果

【摘要】:3普十三,巩固普九的重要决策那现实背景又是什么呢?云南集边疆、山区、民族地区于一身,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普九”已告基本完成。通过调研和思考,借鉴外省、外国的先进经验,罗崇敏认定“普十三”是巩固“普九”的一项重要决策。“提‘普十三’是为了先稳住‘普九’的成果,让普九‘普’到实处,真正谱写出教育的交响乐章,而不只是一些散乱的音符。”“普十三”的试点,要讲实际、分步骤、不强制、想办法。

3 普十三,巩固普九的重要决策

那现实背景又是什么呢?看看云南基础教育的现状:

2008年以前,全国有42个县没有完成“普九”,云南占8个。2008年,西盟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永善、福贡、彝良等五个县顺利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2009年,云南剩下的三个县(鲁甸、镇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采取“一县一策,集中攻坚”的办法,也完成了向“普九”的冲刺。至此,云南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面实现“两基”。

2007年,全国高中的毛入学率为66%,云南为45.71%,低20.29个百分点;同年,云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14.6%,远低于全国23%的水平,这一指标甚至比西藏还低。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云南基础教育虽有长足进步,但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仍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云南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6.3年,有15.4%的成人是文盲、半文盲。2008年,全省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0万人,将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5%以内……

远方,隐约可见西山逶迤,蓝天白云下,是浩瀚而恬静的滇池。这是2010年的初春,正值云南遭逢百年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旱灾,已有140余天滴雨未下。

云南集边疆、山区、民族地区于一身,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普九”已告基本完成。但在云南这样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教育基础薄弱的地方,“普九”只是万里长征跨出的第一步。“普九”是阶段性目标,它远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如果以为“普九”完成,万事大吉,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那你一觉醒来,会发现前功尽弃。

“普九”难,巩固“普九”更难。

通过调研和思考,借鉴外省、外国的先进经验,罗崇敏认定“普十三”是巩固“普九”的一项重要决策。“普九”是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如果在前面加上学前一年,在后面加上高中三年,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形成包夹之势,那“普九”的堡垒便不攻而自破,不守而自成。(www.chuimin.cn)

有人问,云南不算富裕,怎么能“普十三”?

罗崇敏坦诚地回答:“这的确是个问题。但首先,我们不是急于在全省推行,而是有选择性地进行试点;其次,我们是先提出,先要求。现代教育应有超前的追求,不能把超前和不切实际画等号,超前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超前是卓越的前提。再次,云南和全国一样,也在快速发展,去年还比较穷的地方,今年就不一样了,明年会更不一样,我们是十年规划,不是短期效应。‘普十三’绝不是‘一日建成共产主义’式的放卫星,吹牛皮,而是理性、务实的行动。”

2005年,温家宝总理来云南考察。临回北京那天早晨,他对身边一位云南省政府官员说:“昨天工作了十五个小时,晚上仍睡不着,总有两个人浮现在眼前。一个是向我反映吃饭、喝水、交通、看病都有困难的哈尼族村民;一个是家庭贫困却很想读高中的女同学。”

总理的话是闪电般的鞭策。罗崇敏感叹道,我们务必要疏通“普九”的出口,大力发展高中和中职学校。高中发展了,家庭贫困、想读书的孩子能继续享受学习的机会;中职学校发展了,掌握各种技能的青年多了,哈尼族村民的困难也许容易解决得多。

“提‘普十三’是为了先稳住‘普九’的成果,让普九‘普’到实处,真正谱写出教育的交响乐章,而不只是一些散乱的音符。”

“普十三”如何试点?罗崇敏坦荡地说:

普及工作是基础性工作,面广,事多,难度大,需要审慎和细心。每项改革都要在力求和谐、务实、不产生大的震荡的前提下来进行。我刚到教育厅任职时说过一句话——临近致远。本来是“宁静致远”嘛,宁静致远说的是内心的宁静可以让精神走得更远,那是说心灵层面的;我改为“临近致远”,着眼于现实层面和工作层面,意思是只有从实际出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才能走得更远。

“普十三”的试点,要讲实际、分步骤、不强制、想办法。只要去想,办法总是有的;只要去做,目标总会达到。成熟一步,前进一步。有条件由九年延到十年的,我们先普及十年教育,把学前一年加上来。有条件一步到位的,也不要等,谁走在前面谁最快受益。如果实在不具备条件,那“普九”就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