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通史的公平与罗崇敏改变中国教育

通史的公平与罗崇敏改变中国教育

【摘要】:1我是来写通史的公平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概念之一。的确,云南在全国率先提出“普十三”,引起朝野震动。省委、省政府通过了,疑问与质询却没有停止。对于在全国首次提出“普十三”的罗崇敏来说,压力的确不小。这些都是教育厅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可以努力达到的目标。现在试点的这33个县,基本上达到了75%,它们都是经济发展较快、教育基础较好,当地政府对实施“普十三”积极性较高的地区。

1 我是来写通史的

公平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概念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他着重强调在教育中应当男女平等。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倡导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朴素民主思想,儒家经典《礼记》直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18世纪,教育公平在一些西方国家已转化为立法措施。

公平比太阳更有光辉,公正比权力更有力量。在所有公平中,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建设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和“最坚硬的基石”。

教育公平有三个层次:一是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三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这三个层次可以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毋庸置疑,起点公平是三个层次中的前提与基础,是首先必须保证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公平。

中国教育界一直以来有句名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让孩子自小接受最好的教育。这当然没错,但在教育厅厅长罗崇敏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让所有适龄儿童都有书可读。

2008年下半年,罗崇敏扬鞭催马,跑遍全省16个地州,拜访16个地州的一把手。他和他们商谈的,是同一件事——在云南进行“普十三”试点。大多数地州领导赞赏罗崇敏的意见,特别是昆明市委书记仇和,他激动地对罗崇敏说:“‘普十三’试点,刻不容缓!”仇和同样是雷厉风行的改革家,他说干就干。

10月1日,云南省教育厅中层以上干部过了一个充实、难忘的国庆节,这一天,他们聚集在厅会议室,专题讨论“普十三”。大家商议之下,准备推出50个县作为前期试点。昆明条件最好,最先试水。不料,此事被媒体报道出去后,掀起轩然大波。

教育厅厅长罗崇敏顷刻被推到风口浪尖。

在云南搞“普十三”,口气太大了吧?云南能完成普九就不错了!

“普十三”是不是政治口号,是不是政绩工程?

的确,云南在全国率先提出“普十三”,引起朝野震动。在这么一个经济落后、教育落后的边陲省份,凭什么如此“好高骛远”?

连省长都坐不住了。秦光荣省长请罗崇敏吃饭,同行的还有宣传部的领导。省长一见罗崇敏就抓着他的手说:“崇敏厅长,你胆子真大啊。”

罗崇敏感觉气氛有些不对,他半开玩笑地说:“省长,其实我胆子很小,我怕在这个位子上尸位素餐,对你不住。”

旋即,罗崇敏信心百倍地对省长和在座的领导勾画着“普十三”的蓝图:三到五年后,试点地区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即学前教育一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教育;到2020年,努力实现全省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

其时,广东珠海、河北唐山等多地已纷纷推出十二年免费教育的“民生蛋糕”。2009年,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也发起了一场“十二年免费教育是‘可行’还是‘必行’”的争论。北京市有政协委员上交提案,建议北京率先将高中教育列入义务教育,这样加小学、初中义务教育九年,一共十二年。北京市教委在对本提案的回复中只用了两个字:“可行。”

据《新京报》消息,早在2001年,北京市就制定了“分期分批逐步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的计划,但八九年下来,具体改革未见启动。因此,这次的“可行”二字让期盼已久的市民们异常失望。《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披露,在接受调查的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中,北京市民的“整体教育满意度”排在倒数第三位。其实,珠海、唐山充其量是财力一般的二线城市。可见,教育改革关键看改革者有没有魄力,经济条件固然重要,但绝非唯一因素。

在云南实施“普十三”,罗崇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www.chuimin.cn)

“我们提出‘普十三’,不是无稽之谈,也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哗众取宠。我们国家23年前就提出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直到现在云南还有三个县没有普及,这必须有一个过程。‘普十三’不是提出来就可以实现的,我们虽然要只争朝夕,但教育绝不是一夜之功。我相信,经过一段时期的艰苦努力,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省长,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不是强制教育,而是理性的决定、务实的工作和合理的目标。”

秦光荣省长若有所思,频频点头。他说:“你是个有魄力、干实事的人,但不要老是冲得那么快。”

罗崇敏胸有成竹:“这个事必须做,请省长放心,我保证能够做好。如果你觉得太快了,那就适当减少试点,先做30来个县吧。”

省长说,好,范围不要太大。

2009年元旦,云南省教育厅宣布在全省33个县市区开展实施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的试点工作。

省委、省政府通过了,疑问与质询却没有停止。对于在全国首次提出“普十三”的罗崇敏来说,压力的确不小。民众的疑问与记者的采访扑面而来,罗崇敏始终坦然相对,他目标坚定无可撼动,解说起来却又舒缓有致,让人如沐春风。

罗崇敏强调三个不同的概念:

一是“实施”而不是“实现”;

二是“基本普及”而不是“完全普及”;

三是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而不是“十三年义务教育”。

“普十三”有个过程,说马上要实现,那是大跃进,是浮夸风,是放卫星。目前开始实施,是制订规划,确立目标,展现愿景,志存高远。从“实施”到“实现”,罗崇敏判断,在云南,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

“基本”不等于“完全”。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指标定得不算高,是跳起来可以摘得到的桃子。如果连这样的方向和志向都没有,身为教育工作者,恰如汉代名臣朱云所谏“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我们应感到羞愧。在基本普及阶段,云南定的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是90%,完全普及必须在95%以上。学前教育一年,云南定的也是90%。这些都是教育厅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可以努力达到的目标。现在试点的这33个县,基本上达到了75%,它们都是经济发展较快、教育基础较好,当地政府对实施“普十三”积极性较高的地区。

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普十三不是普及十三年义务教育。即便算是义务教育,我们办义务教育喊了24年,直到三年前才提出免除学杂两费。义务教育写进了国家法律,是必须强制执行的,而普及十三年教育不是强制性教育。

罗崇敏喜欢清代画家、书法家兼诗人郑板桥的一首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人,应如竹石,不能像浮萍。从石头缝里生长出来的竹子,有节操,有骨气,有咬劲,有敢破敢立的精神。他说:

“在我的任期内,可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但我的任期是短暂的,中国教育的发展是长期的,是永远不会停滞的。官员的良知就在于着眼于长远,引领未来。我们的脚步踩在当下,一步步朝前走,目光必须抬起来,看着远方,否则会迷失方向。所以,我跟同事们说,我到这里不是来写断代史的,是来写通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