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改变教育:罗崇敏与中国教育的交锋

改变教育:罗崇敏与中国教育的交锋

【摘要】:2被誉为“改革书记”的教育厅厅长多数与罗崇敏接触过的人,都会觉得罗崇敏彬彬有礼、待人温厚,具有极强的亲和力。网友们称之为“滇南小白宫”。担任教育厅厅长之前,红河州委书记是他任职时间最长的干部岗位。也是在红河,他成为全国知名的“改革书记”,成为各种传媒竞相报道的“红人”。包括像“改革书记”“改革家”这样的称呼,在罗崇敏眼里,都是媒体宣传炮制出来的产物。

2 被誉为“改革书记”的教育厅厅长

多数与罗崇敏接触过的人,都会觉得罗崇敏彬彬有礼、待人温厚,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谁能想到,温良谦恭的他曾是叱咤政坛的铁腕“改革书记”!

2007年12月22日上午9点,一辆轿车轻轻驶出红河州行政中心、州委大楼。黑色的车头刚露出大门,就被蜂拥上来的人群团团裹住,当地群众都赶来为他们即将离开的州委书记罗崇敏送行。

罗崇敏赶忙下车。

此时,他下意识地回头看了看州行政大楼。这座曾在全国引起不小争议的地方行政大楼,已是红河的标志性建筑。网友们称之为“滇南小白宫”。很多人都奇怪,一贯节俭、简朴的罗崇敏为什么要兴建如此堂皇、威武的行政大楼?有人说他好大喜功,有人说是奢侈浪费。罗崇敏不辩解,不回应;当然,他更不会动摇。

来红河之前,罗崇敏也没想到自己会建这么一栋楼。他到红河时,正值热议红河州府从个旧搬迁到蒙自。这时,一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关注: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散落于城市各处,每个部门一个大院,重门深锁,围墙高筑,监控严密,保安全副武装。外面来往的人流中,有人偶尔好奇地探头瞧瞧,即刻遭到保安厉声呵斥,别说去咨询、办事、上访了。他心里很不舒服:这样子能为老百姓服务吗?他到红河州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是,所有政府职能部门拆除院落围墙。

出于这样的原因,上任后,他一直冥思苦索,究竟建一栋什么样的办公楼?既让老百姓满意,又为红河发展架设招商引资桥梁。通过反复调研、论证,罗崇敏最终决定,在红河州府所在地蒙自市北部的一片荒地上,以行政大楼为中心,建立一个占地面积达上千亩的市民广场,广场不砌围墙,不设保安,所有市民和游客均可自由出入。

只要亲临其境,就会发现这个广场里最大的亮点,不是那栋众说纷纭的大楼,而是琳琅满目的百余种热带植物:棕榈、石榴、芒果、三叶梅……无论何种季节,置身其中,都能闻到花香果味,都能看到姹紫嫣红,都能感到心旷神怡。

“红河处于西南边陲,蒙自只是一个边陲小城。经济文化、教育长期落后,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外来投资更是稀缺。我在这里当政五年,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改善社会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让外来投资者愿意来红河投资,来红河创业,来红河居住。一个城市如果有它独特的魅力,要拒绝它是很难的;一个城市如果毫无特色,要吸收和创造财富更是难上加难。”

有人说,你建大楼是搞政绩工程,是为自己树碑立传呢。

“呵呵,记得拿破仑那句名言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道理,不追求政绩的官员不是好官员。政绩主要看如何追求?追求短期的、急功近利的政绩,只会让老百姓遭殃;心里装着人民,做事为人民着想,错不到哪里去,胆子完全可以大一点。”

州委门口人越来越多,还有人不断喊他的名字。他望过去,满眼挥动的手臂和赤诚的笑脸。他走进了他熟悉的干部群众当中,而干部群众都在注目他们熟悉的州委书记,争着和他——这个在红河州仅任职五年的“罗书记”握手致意。正是这五年,红河谷这片神奇的土地变得越来越璀璨夺目。他让红河的GDP、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悉数翻番,他让红河人的脚步踏进了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他打造了“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中国院士·红河论坛”等知名文化品牌,他带领全州人民以实际行动举起了“红河精神”的大旗……(www.chuimin.cn)

现在,他要离开了。

对面高楼挂着一条醒目的横幅:“边疆要有中心意识,边境要有城镇意识。”这是他提出来的。当初,是构想,是目标;如今,红河已成为中国政治与经济改革进程中令人瞩目的一方重镇。

罗崇敏的车驶上了红河大道。又是一条备受争议的路。双向八车道,长30公里。当初,质问声如惊涛拍岸:一个小小红河,修这么宽的路干什么?他不是羽扇纶巾的孔明,不是雄姿英发的周瑜,但他顶得住压力。每次决策前他都要扪心自问:是不是有私心?是不是谋私利?如果不小心藏了一个私字,就赶紧放下,改弦易辙;如果没有,则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他想起在玉溪新平当县委书记时,也是顶住压力和阻力,修了一条路,至今仍是县城的主干道。他走后,有人想念他,提起要把那条路改名为“崇敏大道”。他闻知后,坚决制止。在红河,每个县城、每个乡镇,乃至每个村落不但留下罗崇敏的足迹,更留下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所饱含着的他的心血和印记。

现在,几乎所有红河人都为这座美丽大方的州府之城感到自豪。无数游客和投资商,奔跑在红河大道宽阔平坦的路面上。大道两旁数十公里的农民,都过上了不亚于北京、上海郊区农民的富裕与幸福生活。

罗崇敏看着车窗外的一切。他特意叮嘱司机开慢点,但新崛起的城市和喧嚣的人群依然留在了身后。

“我来红河当书记是偶然的,红河的发展是必然的。”他经常对人这么说。所以,他一点也不担心红河今后的发展。倒是对即将履新的教育厅厅长一职,他踌躇满志又如履薄冰——教育,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他想起三年半前、他到红河州一年半后,省委组织部领导来找他谈话,希望他去教育厅。在所有领域里,他最钟情的就是教育。但当时红河改革的各种思路与各项措施刚刚起步,他若一走,势必前功尽弃。他提出继续留在红河,省委同意了。

担任教育厅厅长之前,红河州委书记是他任职时间最长的干部岗位。也是在红河,他成为全国知名的“改革书记”,成为各种传媒竞相报道的“红人”。

他喜欢“红”这种颜色,也喜欢这个词。红代表喜庆,喜欢红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但“红人”不能是炒作出来的,不能使劲往自己身上贴金,真正的“红人”应该是先有一颗“红心”。包括像“改革书记”“改革家”这样的称呼,在罗崇敏眼里,都是媒体宣传炮制出来的产物。他说:“很多东西不能叫改革,叫‘回归’,我只是让它们回到常识。倘若一个官员,能坚持公正不阿地按常识办事,能秉承良知做出判断,他多半会成为一个我们所谓的改革家。”

五年“红河时期”过去,他终于在自己履职生涯的后期,全身心、全方位地站在了云南教育事业的桥头堡上。教育这摊子,可是些扎手的事。云南教育,从幼儿园大学,在全国均处于落后水平;即便在西部各省市,多数指标位列倒数第二,最好的方面也只能厕身中游。

如何取得突破?从哪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