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刺猬效应:人际距离影响

刺猬效应:人际距离影响

【摘要】: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那么,在人际关系中,根据刺猬效应,我们该如何与他人保持距离呢?心理小贴士所谓的“保持距离”,说到底就是不要过于亲密,不要让对方觉得没有了私人空间,当然,这种距离,不仅仅是形体距离,还包括心理距离。因为“保持距离”能使双方产生一种“礼”,有了这种“礼”,就会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产生伤害。

很久以前,生物学家为了研究刺猬的生活习性做了一个实验:

寒冬腊月,生物学家将十几只刺猬放到了屋外,寒冷的刺猬们为了能取暖,只好抱在一起,但是他们浑身长满刺,只要他们一靠拢,又会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到,进而不得不分开。

天气实在很冷,他们冻得受不了,就又靠在了一起,但又会被刺到,他们不得不再度分开。于是,他们不得不重复这样的过程,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聪敏的刺猬终于找到一个方法,那就是保持适中的距离,这样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你是不是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原先与你无话不谈的朋友,现在却翻脸为敌,不仅不来往,甚至反目成仇。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们太过亲近了!

我们都知道,经常接触是维护人脉的一个重要举措,两个初相识的人,如果不加联系,那么,他们的关系和陌生人也没有多大区别。然而,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注意度,即使再亲密的两个朋友,也都需要有个人空间,如果你为了结交友谊而占有了对方的私人空间,恐怕就事与愿违了。

俗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这是一个美学命题,但确有一定的道理。两个人之所以成为朋友,必当是有一定的相容性,但人也是单独的个体,是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的,如彼此连一点点个人空间都没有的话,那时间久了也会生厌,所以这时就需要营造一个距离。

的确,距离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感情容易滋养人心,也会轻易伤害人心,不管是血浓于水亲情,还是海誓山盟的爱情,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刺痛对方。

因此,朋友间相处,彼此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和距离,走得太近,很容易忽视说话、做事的分寸,甚至口无遮拦,导致彼此关系的紧张。

那么,在人际关系中,根据刺猬效应,我们该如何与他人保持距离呢?

1. 亲密有间,疏而不远(www.chuimin.cn)

与人交往,关系太疏远,会使人产生沟通障碍,出现彼此陌生的反应。关系太亲近了,又会使人感到厌倦、疲劳甚至反感;有些人有事没事就把朋友约出来,也不询问一下朋友是否真的愿意,这不但干扰了朋友的工作、休息和生活,还会让朋友觉得厌烦。合适的交往距离,应该是交往既不要过多也不宜过少,应该把握在双方都感觉恰如其分的范围内。

2. 认知上也应该保持一定的差距

我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以为对方的想法与自己一致,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与朋友交往时一定不要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所想就是朋友所想,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

3. 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认为与别人的交往越亲密越好,其实不然,如果你不注意保持距离,把握分寸,就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受到伤害。比如,你应避免陷入办公室斗争中去。因为你和你周围的同事都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这样你既不属于这一派,也不属于另一派,别人也不会轻易地伤害你。

所以,面对微妙的人际关系,我们应提倡“友如作画须求淡”的态度,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间过分的亲昵会让其他同事与朋友感觉相对的疏远,影响和他人的正常关系。只有亲密有间的关系,才是恰当的交往关系。留出距离就是给彼此的感情腾出一个足以盛放的空间。为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远方的距离承载了更多的向往和更多的牵挂,距离换取的是更多的珍惜而不是摩擦。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与人交往应保持距离,也要把握好度,与朋友相处,如果距离过大,很容易使朋友间的友情变淡。尤其是在日益忙碌的现代社会,人们都为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奔波,紧张的工作之余,如果几个朋友一起聚聚能加深感情,但要是彼此都抽不出时间来,即使关系再好的朋友,友情也会逐渐变淡,甚至变成路人。所以,为了保存你们之间的友情,为了让你的人生不再孤寂,那就遵循这一原则——好朋友之间也要适度保持距离。

心理小贴士

所谓的“保持距离”,说到底就是不要过于亲密,不要让对方觉得没有了私人空间,当然,这种距离,不仅仅是形体距离,还包括心理距离。最好的处理效果是要达到形体疏远而心灵越加贴近。因为“保持距离”能使双方产生一种“礼”,有了这种“礼”,就会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产生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