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功的秘诀:通晓人情世故,拒绝俗套

成功的秘诀:通晓人情世故,拒绝俗套

【摘要】:通晓人情世故,慎落求人俗套有“理”有“礼”才会有“利”。不论为人处世,还是求人办事,许多时候难就难在“礼”上,聪明能干的人,往往求人办事很有一套,他们不但能把世故与人情都看得很透,而且与人交往时不落俗套。对于普通人来说,求人办事虽有许多讲究,但是归结起来,有以下两种方式不容易落人俗套,并且效果也是最好的。又过了几天,刘小姐接到了相关部门的通知,对方告诉她,艺术学校一事被批准了。

通晓人情世故,慎落求人俗套

有“理”有“礼”才会有“利”。不论为人处世,还是求人办事,许多时候难就难在“礼”上,聪明能干的人,往往求人办事很有一套,他们不但能把世故与人情都看得很透,而且与人交往时不落俗套。

生活中,那些送大礼办小事,或是送了礼却办不成事的人,大多时候都落了送礼的俗套中,即有求于人时,才会把礼送上,或是送上贵重的礼品,以礼“压”人,让对方不得不为自己办事等。其实,这种做法都不是聪明人的做法,聪明人知道如何让一份小礼品送出大人情,也知道如何才能通过送礼解对方燃眉之急,或是让对方锦上添花。

对于普通人来说,求人办事虽有许多讲究,但是归结起来,有以下两种方式不容易落人俗套,并且效果也是最好的。

关键时候,把人情作为大礼

有一位公司董事长每年年底收到的贺卡与礼物就像雪片一样。可是当他退休后,每年最多也只能收到一两件不值钱的礼物。以往踏破门槛的访客都渐渐地“隐退”了,正在自己寂寞的时候,以前的一位下属来看他。在董事长任职期间,他并不很在意这位下属,虽然对方没有带什么像样的礼物,却让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没过多久,这位退休的董事长又被原公司聘为顾问,自然,他首先想到如何提拔这位送礼给他的年轻人。所以,求人办事的时机非常重要,在关键时刻,也许只需要走个形式,就可以轻松地把事情办妥。再如,小明早就想求上司为自己办点事,可是苦于两手空空,送不上什么像样的礼。一次,公司要选举一位生产副总裁,小明的上司便是候选人之一,他要与几位候选人角逐副总裁职位。在这个节骨眼上,每一票对上司来说都非常重要,上司想尽一切办法拉选票。这时,小明第一个站出来,发誓要为上司投票,并积极地参与到为上司拉票的活动中。

事后,虽然小明的上司落选了,但是小明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次,小明再张口求上司办事时,就会得到积极的答复。

所以,关键时候人情是一种最有用的大礼。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使用这份礼,如在现实中你经常凭借与别人的交情去求人办事,或许没有人会买你的账。不论是同学、朋友,还是同事,在他们还并不觉得人情至关重要的时候,你最好保持沉默。只有在他们迫切需要人情时,你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只要稍稍表态,就可以轻松达到目的。

明里求教人,暗里求助人

在求人之前,如果能了解对方的兴趣与爱好,伺机按照对方的情趣有的放矢,巧妙安排,这样,对方才更易于接受你,为你办事也就十拿九稳了。(www.chuimin.cn)

刘小姐为了创办一家艺术学校,不知跑了多少路,嘴唇磨破了多少皮,但最终还是没有结果。后来,她认真总结了自己失败的教训,认为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求人办事的方式上。后来她经过打听,终于寻访到教委一位委员,并且知道,这位委员对古董很有研究,并且特别喜欢古代墨砚。

按常理,刘小姐无论如何应该表示一下自己的诚意,但她还是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带,只带着一张笑脸登上了“三宝殿”。因为刘小姐事先了解到许多情况,她知道这位委员性格很直,脾气也很大,作风廉洁,对人际关系中的歪风邪气深恶痛绝,曾有许多人以重礼相送请其办事,但都被一一回绝了。

刘小姐十分小心,对委员非常客气地说:“我星期天打扰您,非常抱歉,请您原谅,这次来拜访您,是为办学一事,申请交上去了未见回音,希望您关照一下。如果申请理由不充分,请您多多指点,我再重新申请上报。”

说完后,刘小姐表示要告辞。这位委员没有做出肯定的回答,只是说:“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话,应该可以批的。”

第二次拜访这位委员时,刘小姐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一块唐朝的砖头,上面有原始烧铸的字,书有“清风明月”一语。不过,这块砖头早已被人制成了“砚台”。见面后,刘小姐面带微笑地从包里拿出了这块砖头,对委员说:“上次我去农村亲戚家,在废石堆里发现了这块带字的砖头,就带了回来,我也不懂这是不是古董,所以请您来指点一下。”

这位委员经过一阵仔细端详,突然说:“这是墨砚啊。看这里花纹,看这里的图案,这都是经过精雕细刻过的啊。宝贝,真是宝贝啊!”

刘小姐见这位委员果然对墨砚有研究,于是非常随便地说:“在我眼中不过是块砖头而已,如果委员不嫌弃的话,就放在你的花盆里吧,不打扰了,我要告辞了。”

又过了几天,刘小姐接到了相关部门的通知,对方告诉她,艺术学校一事被批准了。

所以,礼物的价值在于合适与效果,而不在于形式与价格。这看似简单,但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活学活用。所以,求人不是“敢求”与“不敢求”的问题,而是会求不会求的问题。聪明的人即使求人办事,也往往不落俗套,其中的关键便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