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功秘诀:决断准确,行动迅速!

成功秘诀:决断准确,行动迅速!

【摘要】:决断要准,行动要快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把苏克萨哈处死。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命令,要他单独过来商量事情。鳌拜被“双规”了,康熙命令下属立刻调查鳌拜的罪行。大家都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滥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

决断要准,行动要快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孔子说过:“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世上许多事都是这样,越害怕失去越容易失去。

患得患失,左右为难时,中庸处世采取的方法是“折中”。朱熹说:“凡物皆有两端,大小厚薄之类;于类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又说:“若与之二百则过,与之五十则少,只是百元便恰好。”意思是,所有的东西都有两个极端,好比大小厚薄之类,在每一类中又可以区分它的两个极端,通过量度得出它的中点,然后加以采用。好比给一个人钱,如果给他200块钱太多了,给他50块钱又太小了,那么给他100块钱就是恰到好处。

只有你不怕失去与敢于得到,才是心理平衡的前提;否则你做出折中的决定也是困难的。

柳下惠,鲁国的大夫,曾任士师,3次被国君免官。可他却待在鲁国。有人对他说:“你怎么不离开鲁国呢?”他回答说:“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罢黜?没有正义感地做官,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孟子说:“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没有怨言,穷困了也不显出可怜的样子。”柳下惠在当时不被任用,没有怨怒,处于落魄境地,也没有可怜的样子。他明白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势必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但即便是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所以能够坦然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

康熙即位的时候,刚刚8岁。按照顺治皇帝的遗诏,由4个大臣辅政。其中一个叫鳌拜的大臣,仗着自己掌握兵权,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利用职权扩大占地面积,还用差地强换别人的好地。他这样搞腐败,还不许别人有看法,谁反对他,他就诬陷人家大逆不道,给处死。

康熙14岁的时候,开始亲自主持朝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争了起来,大吵大嚷,很不像话。康熙非常生气,但考虑到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把苏克萨哈杀了。(www.chuimin.cn)

从此,康熙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鳌拜进宫,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也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命令,要他单独过来商量事情。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地走进皇宫,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双规”了,康熙命令下属立刻调查鳌拜的罪行。大家都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滥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却从宽发落,只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为人处世,尤其对于重要事情,患得患失,拣最有安全系数的事干,拿着经验当旗帜,这样虽没失前蹄,可后蹄却被拦马绳绊住了。

自然界中万物的变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间的事情也同样如此,总是有得便有失。你掌握规律,把握机会,该出手时一定要出手,否则“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悔之晚矣。《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言论:“愚钝的人可以让他做官吗?如果让这样的人做官的话,还没有得到官位的时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后又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么都做得出来。”同样庸人在没有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就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则又唯恐失去。

患得患失的人总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人生百年,贪欲再多,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善,就幸福吗?重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如果你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

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这是朴素的哲理。人生在世,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