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佛教论诸法以及佛性的境界与超越

佛教论诸法以及佛性的境界与超越

【摘要】:第二章佛教论诸法、佛性与自我佛学中与心性、自然、天道大体对应的范畴分别是我、法、佛性。就中国而言,佛学之发展实质上也是从单纯强调诸法皆空、诸事无常这一“断”的方面转向强调存在一个本体的“常”的一边,佛性、真如、实相、法性、如来藏等,实质上都是指向一个终极的本体。

第二章 佛教论诸法、佛性与自我

佛学中与心性、自然、天道大体对应的范畴分别是我、法、佛性。

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大乘佛学,依印顺、劳思光等学者的说法,大乘佛学可分三系,即印度传统的般若中观(空宗)、法相唯识(有宗)和中国传统的真常唯心(真常之教)。佛学东传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学结合,产生了天台、华严禅宗等中国化的佛教,一个重要改变就是突显了儒学人本入世的特点。

就佛学的发展而言,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被原始佛教从前门赶出去的‘大梵本体’,到后来又悄悄地从后跑了进来”[1],在印度小乘佛教后期之“补特伽罗”实为轮回报应之主体,印度佛学后期更是与婆罗门传统相结合而重视“常”的一面,而婆罗门教吸收佛学复兴而成的印度教更是重视“常”的一边,直接强调梵这一本体的恒常存在。就中国而言,佛学之发展实质上也是从单纯强调诸法皆空、诸事无常这一“断”的方面转向强调存在一个本体的“常”的一边,佛性、真如、实相、法性、如来藏等,实质上都是指向一个终极的本体。尽管如来藏等思想在印度佛学中早已存在,但真正得到大力发展是在中国佛学的真常唯心系之中,而这种发展,实质上也正与儒学心性论之人本思想相适应,真常唯心系所突显的如来藏等佛性思想,正是一个心的本体。实际上,如来藏等佛性思想在印度产生但没有发展,却在中国得以展开,也正因为它契合了儒学的基调。

印度传统无论是佛学还是印度教,都是重视出世的,而佛学中国化在很大程度上将原来重视出世的佛学转变为入世修炼,如禅宗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现代更有人间佛教、生活禅等运动,这正可以看成儒学入世思想之影响。

佛学固然在初入中国之时借老庄玄学加以阐释,但佛学中国化成熟之后的代表宗派真常唯心系却更多应该看成是儒学化的产物。就中国佛学的主流而言,整体上看是相应于儒学人本、入世、践行之基调的,它一直强调以不执着之心去做一些事,这也是人间佛教的一个历史基础。(www.chuimin.cn)

所以,佛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儒学化,而另一方面,儒学的形而上学也可以在佛学中去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家之中,佛学最为重视形而上的思辨,佛学不仅有其逻辑工具因明学,并且各个宗派之大师也注重将其自身的理论系统化。儒学化之真常唯心系一面是佛学,另一面与儒学又有内在的相通性,笼统而言可看成一体两面,只是儒学更重视此体之政治伦理入世的方面,而佛学更侧重此体之哲学思辨、出世的一面。夸张一点说,儒学的形而上学正在佛学(真常唯心系)之中。

佛学讲“诸法皆空”,所谓“诸法”即是指日常经验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现象,“诸法皆空”则是指我们经验世界的一切事物现象的本质是“空”的,这是佛教世界图景的一个基本点,也是佛学之特色所在。

为什么诸法皆空呢?空指的是什么呢?这在佛学中实际是同一个问题,即“缘起性空”。世间诸法之本质之所以是空,是因为世间诸法皆是“缘起的”,即随因缘而生灭,给事物随因缘而生灭的性质起个名字就是“空”。

因此,世间诸法何以皆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世间诸法何以是缘起的问题。印度传统佛教中之空宗、有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成分别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回答。空宗侧重于从客观方面去说明,世间诸法皆因为缘起而无自性故空,有宗则侧重从主观方面去说明,世间诸法皆“唯识变现”故空,这个主观之“识”正是最大的缘起。

需要强调的是,佛学之空的含义仅指缘起,它没有否定经验世界的存在性和现实事物的各种功用,佛学称事物之现实存在为“假名”或“假有”,它也没有否定宇宙本体的存在,佛学称之为“真如”或“妙有”,佛学并不是虚无主义。既要看到世间诸法因缘起而无自性而空的性质,又不要否认世间诸法之假名性的存在,这就是中观,就是中道,由此即可认识宇宙真相即真如,“真如”的意思就是如其本真。真如、缘起、中观等事物或思想是“诸法实相”(即宇宙真相),不是经验世界之事物,即不是“世间法”而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是恒常的,是有自性的,是超越于缘起的,“诸法皆空”中之诸法仅是指世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