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牟宗三、劳思光之所以认为心性论要优于宇宙论,正是因为心性论的超越是道而不是理,心性论强调的道德天之超越要优于宇宙论强调的理性规律天之超越。......
2023-12-01
1.3 入世:极高明而道中庸
尽心知性可以知天,儒学还强调此实现正在于世间。中庸讲“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章句第二十七章)[14],即一方面要合于天道,这是极高明,另一面其实现又在世间,这正是“道中庸”。它体现的是超越与现实的统一。极高明的境界并不是要在多高的地位上获得,而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便可以达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章句第十三章)[15]其意思是说,道在人心,道在世间,修道求德而远离于人或世间是不足取的。论语又讲,“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11.12)[16]。实际上孔子并不是反对事天地鬼神,不是认为死的学问不重要,不讲并不是反对,而是认为它们是更高一级的问题,要在对生、对事人之事理解之后才可以解决,其解决方式也是在事人的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正是对入世的强调,无论是事天还是知死,首先要面对的是人世间的问题。(www.chuimin.cn)
这个人本入世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思想的一种基调。“儒家的圣贤,并不秘作与普通人所作不同底事”,因为“洒扫应对,可以尽性致命”,而佛学修禅也是“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里的关键在于,虽然圣贤对俗世之事的觉解不同,但成圣成贤是不离世间的。[17]“圣人有最高底觉解,而其所行之事,则即是日常底事。此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18]
需要说明的是,儒学之人本入世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的人本主义是不同的。文艺复兴时期之人本主义强调人之自然欲望的重要性、尘世生活的重要性,它是为了反对中世纪传统的神本思想对人欲的压抑,其基调是对人欲和尘世的肯定。儒学的思想实际上是相反的,儒学虽然也强调人与尘世的重要性,但儒学并不认为人欲或尘世之天然生活或状态就是好的,恰恰相反,儒学认为现实中每个人的生活和尘世制度是不完美的,是要尽心尽性去改变、去提升的,在此意义上,它对现实是“反对”的。儒学对现实的强调在于,我们提升心性成圣成贤要通过改变现实以实现,现实中的努力是必要的过程或桥梁,而成圣成贤之后,也依旧是要在现实中继续生活,是超越现实而不是离开现实。所以儒学更多是肯定现实为一个工具或舞台,要我们改变或超越它,绝不是肯定当下的人欲、尘世本身。比如,西方人本主义对人之自然欲望多加肯定,而宋儒则要人“存天理、灭人欲”。总之,儒学重视的是超越现实,而西方人本主义却是肯定现实。
有关境界与超越:东西文化的形而上对话的文章
[24]牟宗三、劳思光之所以认为心性论要优于宇宙论,正是因为心性论的超越是道而不是理,心性论强调的道德天之超越要优于宇宙论强调的理性规律天之超越。......
2023-12-01
三、家国天下我们要关心国家甚至世界的大问题,比如其中的文化问题等,但有效的关注却反而要求我们将思考先行集中于一个人如何面对宇宙人生的问题,即先要将思考集中于自家的问题、切身的终极关怀。......
2023-12-01
上篇东方儒佛印之圆融境界超越论东方儒佛印三个传统对心性、自然、天道及其关系各有其基本认定,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形而上世界观。儒佛印固然各有其独特性,但它们的独特性可以看成是对同一宇宙真相的不同理解或不同视角,三者的视角相比西方传统当然有着更大的相通性,从而体现了东方的某种特色,这种特色视角正是境界论。......
2023-12-01
这种求同的路径也是有支持者的。[19]辩证法即是通对立差异双方的辩诘达于真理的方法。辩证首先不是庸俗化的一分为二等简单方法,也不是静态的分析矛盾,而是动态的,让矛盾的观点在动态的反复诘问中去曲折地上升。......
2023-12-01
比如宋明儒学即认为自孔孟之后道统即断,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只是3个月不违仁,更何况一般众人了。总之,儒学强调的超越性过于深奥,以至于产生了精英与大众的区分,而这种区分又进一步促成了实用与超越的断裂。......
2023-12-01
而《乱世佳人》中的费·雯丽则更能体现出西方女性的独特气质。东西方女性气质迥然有别,男性气质当然也不例外。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东西方不同的气质,反之,不同的气质又深刻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此言一语中的,正道出了东西方人的气质奥秘。......
2024-05-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