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西文化对话:入世之极高明与中庸

东西文化对话:入世之极高明与中庸

【摘要】:中庸讲“极高明而道中庸”[14],即一方面要合于天道,这是极高明,另一面其实现又在世间,这正是“道中庸”。极高明的境界并不是要在多高的地位上获得,而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便可以达到。这个人本入世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思想的一种基调。[17]“圣人有最高底觉解,而其所行之事,则即是日常底事。此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1.3 入世:极高明而道中庸

尽心知性可以知天,儒学还强调此实现正在于世间。中庸讲“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章句第二十七章)[14],即一方面要合于天道,这是极高明,另一面其实现又在世间,这正是“道中庸”。它体现的是超越与现实的统一。极高明的境界并不是要在多高的地位上获得,而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便可以达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章句第十三章)[15]其意思是说,道在人心,道在世间,修道求德而远离于人或世间是不足取的。论语又讲,“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11.12)[16]。实际上孔子并不是反对事天地鬼神,不是认为死的学问不重要,不讲并不是反对,而是认为它们是更高一级的问题,要在对生、对事人之事理解之后才可以解决,其解决方式也是在事人的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正是对入世的强调,无论是事天还是知死,首先要面对的是人世间的问题。(www.chuimin.cn)

这个人本入世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思想的一种基调。“儒家的圣贤,并不秘作与普通人所作不同底事”,因为“洒扫应对,可以尽性致命”,而佛学修禅也是“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里的关键在于,虽然圣贤对俗世之事的觉解不同,但成圣成贤是不离世间的。[17]“圣人有最高底觉解,而其所行之事,则即是日常底事。此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18]

需要说明的是,儒学之人本入世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的人本主义是不同的。文艺复兴时期之人本主义强调人之自然欲望的重要性、尘世生活的重要性,它是为了反对中世纪传统的神本思想对人欲的压抑,其基调是对人欲和尘世的肯定。儒学的思想实际上是相反的,儒学虽然也强调人与尘世的重要性,但儒学并不认为人欲或尘世之天然生活或状态就是好的,恰恰相反,儒学认为现实中每个人的生活和尘世制度是不完美的,是要尽心尽性去改变、去提升的,在此意义上,它对现实是“反对”的。儒学对现实的强调在于,我们提升心性成圣成贤要通过改变现实以实现,现实中的努力是必要的过程或桥梁,而成圣成贤之后,也依旧是要在现实中继续生活,是超越现实而不是离开现实。所以儒学更多是肯定现实为一个工具或舞台,要我们改变或超越它,绝不是肯定当下的人欲、尘世本身。比如,西方人本主义对人之自然欲望多加肯定,而宋儒则要人“存天理、灭人欲”。总之,儒学重视的是超越现实,而西方人本主义却是肯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