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梵与上帝两者所指的对象是相同的,恰似晨星与昏星的含义不同,但它们都是指金星这个对象。......
2023-12-01
1.1 人本:心为宇宙之灯
礼记讲:“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运第九),宋儒张载亦以“为天地立心”为己任,即天地之心要由人、由圣人来立,来表达展现,道德、天道要由人心来显现。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宇宙间若没有人,则宇宙只是一个浑沌……我们可以说,天若不生人,万古常如夜”,而“宇宙间有了人,有了人的心,即如于黑暗中有了灯”。[3]如果将整个宇宙看成一个生命整体,则人就是宇宙之大脑,人之心就是宇宙之心,就是宇宙之灵魂。因为人心是宇宙之觉解者与创造的参预者,如果没有人心,就没有对此宇宙之精神性的反思与创造,此宇宙只能是一堆机械微粒在“精神性的黑暗”中运行,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正是人心对宇宙之意向、观照才体现或实现了宇宙之意义,使宇宙之意义在不断的生发、涌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张载等古代儒士才将其求索思考称为“为天地立心”。
儒学特别强调天道是通过人心来体现、实现的。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15.29)[4],其意思是说,“人能够把道廓大,不是用道来廓大人。”[5]朱熹注之曰:“弘,廓而大之也。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张子曰:‘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6]也就是说,天道只是一个天上的思想,要实现就得变现成人心,人心合一分天道,则天道实现一分,而人心不合天道,天道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从实现的意义上看,天道反而是依赖于人的。如果没有人,天道还是天道,但是它没有办法变成现实。正如王阳明形象的说法,“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7](www.chuimin.cn)
所以,道要由人来弘大,在道与人之间,是人本而不是神本。对东方境界论而言,超越性的天道不是一个像西方传统所表述的“不可分解、不可过渡”的实体性的存在如上帝,而“是在自我展开的过程中存在的,是透过功能或作用显示其存在,而且是与心灵的存在不可分的”[8],说白了,超越最终就是一个心灵可以达到的境界。
有关境界与超越:东西文化的形而上对话的文章
但确切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实践主义,它虽然关注现实世界,但最终落脚点还是超越性诉求,这使之区别于只追求现实实用性的实用主义。......
2023-12-01
[9]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发展我们的内心,就可以知道其本性,知其本性就可知天道了。孟子的一个“尽”字,使其理论的要点和韵味得以突显。尽心即是觉解与创造。......
2023-12-01
事实上,判断文化传统好坏的标准太“强”是难以找到的,而文化比较如果仅仅是找个标准去做一次性选择又过于简单化而没有建设性意义。文化比较之可能的最低形而上承诺不是确立一个比较标准,而是确定比较双方共同的关注对象。先行确定一个框架或标准是较强意义上的比较,事实上它更多的是以选定的标准去做一次性的判断。......
2023-12-01
第一章儒学论心性、天道、气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官学正统地位的是儒学。儒学当然可以是一种文化而不仅是制度,再进一步讲,我们也可以从儒学文化中提取出它对世界图景的形而上思考,即它对心性、自然、天道及其关系的独特回答。儒学正统强调“心性论”之道德诉求,虽然并不反对相关于气及其规律的思考和实践,但在骨子里是轻视的。......
2023-12-01
[24]牟宗三、劳思光之所以认为心性论要优于宇宙论,正是因为心性论的超越是道而不是理,心性论强调的道德天之超越要优于宇宙论强调的理性规律天之超越。......
2023-12-01
事实上,整体性是比较中必不可少的原则,而整体性产生的庞大性也可以用一些技术来化解。此类汇通之问题正是忽视了中国传统的整体性定向。格义的问题在于未能深入地比较双方的整体性精神脉络,这就注定格义之学并不是真正的佛学与中国文化的交融。......
2023-12-01
1.1客观方面看:空宗之缘起性空一、空宗之无自性缘起我们暂时可将世界看成现象与本体两部分,现象界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世界,本体界即是现实经验事物背后的本质或体性,佛学称之为“svabha^va”,译为自性或法体或自体,一般可称为自性。佛学之空性是缘起性空,......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