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佛教论诸法、佛性与自我佛学中与心性、自然、天道大体对应的范畴分别是我、法、佛性。就中国而言,佛学之发展实质上也是从单纯强调诸法皆空、诸事无常这一“断”的方面转向强调存在一个本体的“常”的一边,佛性、真如、实相、法性、如来藏等,实质上都是指向一个终极的本体。......
2023-12-01
第一章 儒学论心性、天道、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官学正统地位的是儒学。无论是传统儒学本身的理论诉求,还是中国文化的历史本身,都说明儒学与现实制度是紧密相关的,但现在与传统儒学相关联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多已不复存在,如余英时先生所言,失去载体的儒学现在成了一个“游魂”。但余英时先生同时也指出,把现代儒学的境况比喻为游魂并不是贬斥,这个比喻的本义首先就是强调儒学可以“离开传统的历史情境而独立存在”。[1]实际上,无论历史中还是现在,儒学的一个重要存在方式就是作为社会文化的潜意识或文化沉淀,儒学的人本、入世、践行等基本的倾向性特征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中国文化深层次的潜在基调。比如,佛学的中国化,特别是后期的真常唯心系,在最终的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儒学化。禅宗一反印度传统对尘世的消极态度,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2],这正是儒学之心性论、人本入世等观点的体现。
儒学当然可以是一种文化而不仅是制度,再进一步讲,我们也可以从儒学文化中提取出它对世界图景的形而上思考,即它对心性、自然、天道及其关系的独特回答。确实,传统儒学的学者大多没有兴趣刻意将这些形而上思考建立成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他们更愿意着力去实践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但儒学对实践的关注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形而上思考,我们应注意到,研究儒学的形而上思考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儒学形而上思考提供的是中国文化的基调性特征,它不仅存在,而且重要。儒学形而上思考提出的人本、入世、践行等特点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性特征,而佛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等文化运动正是在这一基调上进行的,并且这一基调作为最深的文化沉淀是存在至今的,是中西对话等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本土所在,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自觉反省这个基调是什么。其二,儒学尽管对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基调,但儒士确实多重实践而少形而上的思辨建构,儒学的形而上思考多是箴言式的论断,对中国传统来说,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中国化佛学各宗派的理论,可以在某些方面合适地看成是将儒学之基调变成了严谨精细的形而上体系,因为这些佛教理论的本土化正是在儒学基调上进行的,而佛学本身是重逻辑思辨与体系的。对于西方来说,多重信仰是少有的,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是基督教教徒又是犹太教教徒,而对于中国来说,一个人却可以同时是儒学与佛学的信奉者,简单地说,如果这个儒学和佛学的双重信奉者有思辨的爱好则易于被佛学吸附,虽然有时也可以去做做官,如果倾向于入世则会变成一个儒士或官员,虽然有时也可以去拜拜佛。(www.chuimin.cn)
本章的儒学部分,将主要分析儒学提供了什么基调,而不是看它是否提供了严密的论证。整体而言,儒学认为人是天地之心,此心是知觉灵明(觉解、创造),发展此心之觉解即是尽心尽性,即是合于天道,而此觉解要在人世间完成,这正是以人本、践行、入世为特点的内在超越论。儒学正统强调“心性论”之道德诉求,虽然并不反对相关于气及其规律的思考和实践,但在骨子里是轻视的。儒学(包括佛学等文化传统)的这些特点,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断裂,即科学与人文的断裂、精英与大众的断裂、实用与超越的断裂。
有关境界与超越:东西文化的形而上对话的文章
第二章佛教论诸法、佛性与自我佛学中与心性、自然、天道大体对应的范畴分别是我、法、佛性。就中国而言,佛学之发展实质上也是从单纯强调诸法皆空、诸事无常这一“断”的方面转向强调存在一个本体的“常”的一边,佛性、真如、实相、法性、如来藏等,实质上都是指向一个终极的本体。......
2023-12-01
但确切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实践主义,它虽然关注现实世界,但最终落脚点还是超越性诉求,这使之区别于只追求现实实用性的实用主义。......
2023-12-01
[9]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发展我们的内心,就可以知道其本性,知其本性就可知天道了。孟子的一个“尽”字,使其理论的要点和韵味得以突显。尽心即是觉解与创造。......
2023-12-01
[3]如果将整个宇宙看成一个生命整体,则人就是宇宙之大脑,人之心就是宇宙之心,就是宇宙之灵魂。正是人心对宇宙之意向、观照才体现或实现了宇宙之意义,使宇宙之意义在不断的生发、涌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张载等古代儒士才将其求索思考称为“为天地立心”。......
2023-12-01
事实上,判断文化传统好坏的标准太“强”是难以找到的,而文化比较如果仅仅是找个标准去做一次性选择又过于简单化而没有建设性意义。文化比较之可能的最低形而上承诺不是确立一个比较标准,而是确定比较双方共同的关注对象。先行确定一个框架或标准是较强意义上的比较,事实上它更多的是以选定的标准去做一次性的判断。......
2023-12-01
通常人们都明确肯定伊川“性即理”的思想,但对于伊川“心”与“性”“理”的关系则缺乏明晰的界定与完整的讨论。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事实上,伊川对此不但没有避而不谈,反而屡次主动谈起并作出“心性天为一”的论断,因此我们决不应将其仅仅视为解经之语和不起决定作用的话而轻易忽略。......
2023-11-20
[24]牟宗三、劳思光之所以认为心性论要优于宇宙论,正是因为心性论的超越是道而不是理,心性论强调的道德天之超越要优于宇宙论强调的理性规律天之超越。......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