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常见病内科病症,呼吸系统、感冒、支气管炎、咽炎的按摩治疗

常见病内科病症,呼吸系统、感冒、支气管炎、咽炎的按摩治疗

【摘要】:第四部分内科病症一、呼吸系统1.感冒感冒俗称“伤风”。2.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系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对气管、支气管黏膜造成的急性炎症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3.咽炎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炎症病变。急性咽炎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以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为主要特征。按摩取穴与手法患者分别取坐位和仰卧位及俯卧位。揉、按、背部第3胸椎部位:5分钟。

第四部分 内科病症

一、呼吸系统

1.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

感冒的临床表现是起病较急,症状有轻有重,一般有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咽干、周身乏力、发热、颈项部肌肉及关节酸痛、食欲缺乏等。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坐位和俯卧位。

取穴:

大椎、风门、合谷、印堂、太阳、上星、风池、曲池、肺俞(图4-1)。

手法:

按压大椎穴:深呼吸,在气止时用示指用力按压大椎穴,慢慢呼气。经过6秒后,再逐渐松手,反复做30次。

按压风门穴:深呼吸,在气止时用示指用力按压风门穴,慢慢呼气,经过6秒后,再逐渐松手,反复做10次。

按揉印堂、太阳穴:用拇指按揉3~5分钟。

抹印堂太阳、上星穴:用抹法从印堂穴抹到太阳穴,从印堂交替抹到上星穴,反复抹3~5分钟。

图4-1  感冒按摩取穴

分抹前额到鬓发处:3分钟左右。

拿风池、曲池、合谷穴:各3分钟左右。

按揉肺俞穴:用拇指按揉3分钟。

拿肩背:2分钟。

风寒症状者:加抹头颞部2分钟左右。

风热症状者:加点按肩井穴2分钟左右。

咳嗽者:加点按天突穴2分钟左右。

鼻塞严重者:加拇指按揉迎香穴2分钟左右。

(2)注意事项

应排除流行性脑炎、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白喉等急性传染病后再进行推拿治疗。

2.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系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对气管、支气管黏膜造成的急性炎症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坐位和俯卧位。

取穴:

大椎、胸乡、膻中、中脘、肺俞、足三里、合谷、内关、外关、风池、风门、风府、脾俞、丰隆、曲池、尺泽、三阴交、太溪、气海、肾俞、志室(图4-2A、图4-2B)。

图4-2A 支气管炎按摩取穴(1)

图4-2B 支气管炎按摩取穴(2)

手法:

擦大椎、胸乡穴:各3~5分钟。

揉膻中穴:2~3分钟。

摩中脘穴:2~3分钟。

按揉肺俞、足三里穴:3~5分钟。

拿合谷穴:2~3分钟。

拿按内、外关穴:各2~3分钟。

起病急、咳嗽痰白,发热恶寒者:加按揉风池、尺泽、风门穴,点按风府穴各2~3分钟。

咳嗽痰黄,口干咽痛,发热恶风者:加按揉脾俞、丰隆穴,拿按曲池、尺泽穴各2~3分钟。

咳嗽痰多,痰白而黏,胸脘胀闷,食少易疲者:加摩中脘,按揉脾俞、丰隆、三阴交穴各2~3分钟。

年老、体弱、久病,咳嗽反复发作,怕冷自汗,劳累后或夜间加重,气短、气喘者:加按揉肺俞、脾俞、三阴交、太溪,揉:气海,揉擦肾俞、志室各2~3分钟。

患者自行搓法:两脚平行站立,一肩宽。双手伸直搓手50次,用双手掌根部紧贴额部两侧的发际,从上至下搓到下颌部,由下颌搓到两耳,用示指、中指夹住耳郭搓50次,用拇指、示指指腹按摩耳垂50次,轻轻向外拉。双手回搓至额部,回搓至下颌、耳垂,重复10次。每天2~3次,长期坚持,效果颇佳。

(2)注意事项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接触有刺激的气体和灰尘。

3.咽炎

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炎症病变。根据起病和病程情况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咽炎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以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为主要特征。慢性咽炎好发于中年人,多数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转变而成。咽炎症状主要表现为咽部红肿疼痛,吞咽不利,伴干咳,声音嘶哑,头痛,咽部微痛,干燥不适,灼热,有异物感。

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大椎、少商、人迎、天突、曲骨(图4-3)。

手法:

掐揉大椎穴:以拇指的指尖掐揉大椎穴2~3分钟。

揪大椎穴:用屈曲的示指、中指,或者屈曲的示指、拇指张开呈钳形,挟住大椎穴处的皮肉,拉起后放下,局部用清水沾一沾,保持湿润,把局部皮肤揪成紫红色。

图4-3  咽炎按摩取穴

掐少商穴:用拇指的指甲分别重掐两侧的少商穴,用左拇指掐右侧的少商穴,右拇指掐左侧的少商穴,每个穴位重掐30秒,同时患者不停地做吞咽动作。

揪喉结处肌肉:以示指、中指呈钳形,挟住喉结处的肌肉,一拉一放,局部沾一些清水,时间为3分钟。

掌摩人迎穴:把掌根平伏在两侧的人迎穴上,着力应均匀,按顺时针方向摩动,从轻至重,从慢至快,时间为3~5分钟。

抹擦任、督两脉:把手掌伸直,掌面紧贴住皮肤,由天突穴抹擦到曲骨穴,在背部由大椎穴抹擦到骶尾部,反复抹擦任、督两脉各9次。

(2)注意事项

忌抽烟、饮酒,不要过食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平时宜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4.哮喘

哮喘以呼吸急促、喘鸣有声,甚至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哮有宿根,为一种经常发作性的病证;喘则多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哮必兼喘,故一般多哮喘并称。哮喘按中医学有实证、虚证之分。

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坐位和仰卧位及俯卧位。

取穴:

风府、风池、肩井、膻中、曲池、合谷、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足三里、丰隆、心俞、中府、风门、脾俞、期门、肝俞、阳陵泉、太冲、膈俞、太渊、太溪、肾俞、命门(图4-4A、图4-4B)。

手法:

点按风池穴:将大拇指、示指置于两侧风池穴,另一手扶住头部,向上前方同时用力点按3分钟。

拿肩井穴:拿两侧肩井5分钟。

按揉膻中穴:3分钟。

直擦胸骨上方:将一手全掌置于胸骨上方,向外下方直擦,可单侧亦可双侧同时进行,往返10次。

图4-4  A哮喘按摩取穴(1)

直擦上肢外侧前缘阳明经:往返10次。

点按曲池、合谷穴:各3分钟。

揉、按、背部第3胸椎部位:5分钟。

横擦大椎、定喘、肺俞穴:各2分钟,以发热为度。

直擦肩背部,腰骶部:从大椎穴到腰骶部督脉部位,往返擦10次。

图4-4  B哮喘按摩取穴(2)

风寒袭肺型:宜加拿风池2~3分钟;按揉中府穴2~3分钟;多平推两侧前臂掌侧,以五指挠背部督脉及膀胱经,以微出汗为度。

风热犯肺型:宜加按揉大椎、风门穴各2~3分钟;拿风池穴3~5分钟;直擦背部膀胱经30~50次。

痰浊阻肺型:宜加按揉丰隆、足三里穴各3~5分钟;按揉脾俞、天突穴各2~3分钟。

气郁伤肺型:宜加按揉期门、肝俞、阳陵泉、太冲穴各2~3分钟;搓揉两胁3~5分钟。

肺气虚损型:宜重点横推上胸部及背部,点按揉肺俞、膈俞穴;加按揉太渊、太溪两穴各2~3分钟。

肾虚损肺型:宜重点平推腰骶部,加按揉肾俞、命门、太溪各2~3分钟。

(2)注意事项

预防风寒,不要着凉。忌烟酒、油腻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二、消化系统

1.消化不良

脾胃功能减弱,不能消化日进所食,称为消化不良。此病一般多因肝郁气滞、饮食不节所致,如暴饮暴食,时饱时饥,偏食辛辣、过冷之物,日久损伤脾胃;也有久病体弱、营养不良,致使脾胃消化功能减弱所致者。

消化不良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胸膈满闷,两胁胀痛。腹胀肠鸣,胃脘隐痛,吞酸嗳气,食欲缺乏,失眠,头晕,精神不振,肢冷无力。大便时秘时溏,腹部胀满,肠鸣音强,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实证为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腹部拒按;虚证为舌淡苔薄,脉细,腹部受按。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

取穴:

肝俞、脾俞、胃俞、膈俞、天枢、支沟、印堂、囟会、内关、足三里、期门、章门(图4-5)。

手法:

揉按肩、背、腰骶部:从肩、背部向下至腰骶部按揉3~5次,重点按揉肝俞、脾俞、胃俞、膈俞穴,各1~2分钟。

点揉内关、足三里、期门、章门穴:每穴1~2分钟。

横、直、斜摩腹部:3分钟左右。

对于腹泻者:重点按摩天枢穴2分钟。

对于便秘者:重点按摩支沟穴2分钟。

对于头晕者:重点按摩印堂、囟会穴,每穴2分钟。

图4-5  消化不良按摩取穴

(2)注意事项

保持心情舒畅,驱除烦恼、焦躁。饮食有节,多食易于消化的食品。

2.腹泻

腹泻,中医学称为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寒湿型腹泻症状为: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喜暖喜按,肢体沉重,困倦乏力;或伴恶寒发热,头痛,小便清白,苔白腻,脉濡缓。湿热型腹泻症状为: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胸脘痞闷,小便短黄,脉滑数。伤食型腹泻症状为: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肝脾不和型腹泻症状为: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泻后腹痛不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脾胃虚弱型腹泻症状为: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肾阳虚衰型腹泻症状为: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仰卧位和俯卧位。

取穴:

天枢、神阙、关元、脾俞、胃俞、大肠俞、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百会(图4-6)。

手法:

按揉足三里、上巨虚穴:以拇指按揉各2~3分钟。

以掌摩腹:3~5分钟。

图4-6  腹泻按摩取穴

推中脘穴:3~5分钟。

推或按揉两侧大肠俞穴:各2~3分钟。

对于寒湿型腹泻:宜加掌振脐部2~3分钟;按揉阴陵泉穴2~3分钟;以掌小鱼际擦腰骶部,以热透腹部为宜。

对于湿热型腹泻:宜加分推中脘穴30~50次;捏拿天枢穴3~5次;指振神厥穴2~3分钟;推揉承山穴2~3分钟;按揉阴陵泉穴2~3分钟。

对于伤食型腹泻:宜顺时针摩腹;分推上脘至下脘30~50次;捏脊5~7遍。

对于肝脾不和型腹泻:宜加搓摩两胁肋1~2分钟;按揉阴陵泉、太冲、行间穴各1~2分钟;膊运肝俞、胆俞、脾俞3~5分钟。

对于脾胃虚弱型腹泻:宜加一指禅推中脘穴2~3分钟;掌振中脘穴3~5分钟;按揉脾俞、胃俞穴各2~3分钟;捏脊3~5遍。

对于肾阳虚弱型腹泻:宜加按揉百会穴1~2分钟;掌振关元穴3~5分钟;揉肾俞、命门穴各2~3分钟;擦八髎以小腹部有温热感为宜。

(2)注意事项

注意饮食卫生,少食辛辣、寒凉、油炸一类食品,要饥饱有度。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3.便秘

一般两天以上不排大便者被认为是便秘。

便秘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结肠痉挛引起便秘时,排出的粪便呈羊粪状。由于用力排出坚硬的粪块,故可引起肛门疼痛、肛裂,甚或诱发痔疮。有时因为排便时粪块嵌塞于直肠腔内而难于排出,但有少量水样粪质绕过粪块自肛门流出,形成假性腹泻。患者可有腹痛、腹胀、恶心、食欲缺乏、疲乏无力及头痛、头昏等。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天枢、水道、大横、合谷、承山、丰隆、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手三里、支沟、太冲、内庭、大椎、少府、关元、三阴交、章门、阳陵泉、阴陵泉、气海、志室(图4-7)。

图4-7  便秘按摩取穴

手法:

摩腹:顺时针,即自左上腹→脐→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摩5~8分钟。

点揉天枢、水道、大横穴:以拇指或示指、中指点揉,各2~ 3分钟。

推按降结肠:若在左下腹部摸到有粪块,可向下方用力推按,以能听到肠鸣音为最佳。

直擦腰骶:在腰骶部做上下快速擦动,以透热为度,促进粪块排出。

拿合谷、承山、丰隆穴:各2分钟。

按揉脾俞、胃俞、肾俞、天枢、足三里穴:各2~3分钟。

对于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胸闷者:加拿、按手三里穴,按揉支沟,点按太冲穴,掐、揉内庭穴各3分钟。

对于大便坚涩、排出不畅、小便清长、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或腰膝酸冷、腹中冷痛者:加擦大椎、少府穴,揉关元穴,揉按三阴交穴各3分钟。

对于大便秘结、欲便不通、嗳气频作、胸腹痞满者:加拿、揉支沟,擦章门穴,拿阴陵泉、阳陵泉穴各3分钟。

对于粪质并不干燥,但大便时久坐努挣,汗出气短,神疲肢倦者:加擦大椎穴,揉气海穴,按揉志室、三阴交穴各3分钟。

(2)注意事项

不宜过食寒凉、辛辣之品。应多喝开水,多进食粗粮和新鲜水果、蔬菜。

养成每天排便的良好习惯。

4.胃炎

胃炎是以胃黏膜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胃病。其临床特点是长期反复发作的上腹疼痛或胀闷感。

慢性胃炎发展缓慢,常反复发作。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表现为饭后上腹部感觉不适,有饱闷及压迫感,嗳气后自觉舒服,有时还有恶心、呕吐及一时性胃痛;萎缩性胃炎则主要表现为食欲缺乏,饭后饱胀,上腹部钝痛以及贫血、消瘦、疲倦和腹泻等全身虚弱症状;肥厚性胃炎,有泛酸症状。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和坐位。

取穴:

中脘、上脘、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手三里、内关、合谷、肩井、阳陵泉、阴陵泉、章门、太冲、大椎(图4-8)。

图4-8  胃炎按摩取穴

手法:

推中脘、上脘穴:自中脘穴向上脘穴缓慢推3~5分钟。

振中脘穴:以中指振法振中脘穴3~5分钟。

以按揉气海穴:拇指或中指按揉2~3分钟。

按揉足三里穴:以拇指按揉3~5分钟。

行斜扳法:患者侧卧,按摩者以胃俞穴相应棘突或其上下有压痛点的棘突为扭转中心行斜扳法,左右各1次。

擦胸、腰背、脊柱两侧:以右手掌或小鱼际擦胸、腰背、脊柱两侧,3~5分钟,重点在脾俞、胃俞部,以热渗透至腹部为宜。

拍击下胸和上腰部:以空掌轻轻拍击下胸、上腰部15~20次。

拿肩井穴:1~2分钟。

按揉两上肢手三里、内关、合谷穴:依次按揉,每穴1分钟。

搓抖上肢:自上而下搓3~5次。

搓摩胁肋:1~2分钟。

对于胃脘胀痛、食后尤甚,痛无定处,嗳气泛酸,情绪变化常加剧者:加拿肩井、阴陵泉穴、阳陵泉穴,揉章门穴,点按太冲穴各2分钟。

对于胃脘烧灼,痛无定处,午后或空腹痛显,进食痛缓,或吐血者:加拿阴陵泉、阳陵泉穴,点按内庭穴,掐、揉太冲穴各2分钟。

对于胃脘隐隐作痛,揉按痛减,喜热饮食,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者:加擦大椎穴,揉气海穴,揉、按肾俞穴各2分钟。

(2)注意事项

戒烟有利于慢性胃炎康复。

5.肝炎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的传播途径为食物,经口传染。其次,也可由母婴、医源性、输血及血制品等而传染。目前已知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病毒性肝炎,以甲型、乙型为常见。根据病情又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与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种。前者程度较轻,经常出现疲倦、纳呆、腹胀,肝功能可有轻度或反复损害。后者则伴有乏力、食欲缺乏、腹胀、便溏、肝区痛,后期可引起脂肪肝或肝大。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仰卧位和坐位。

取穴:

乳根、梁门、章门、期门、太冲、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支沟、三阴交、内庭、丘墟、膻中、血海、悬钟、印堂、太阳、肾俞、志室、太溪(图4-9)。

手法:

摩肝区:在肝区部位(大约右下胸和右上腹),用掌根自上至下按顺时针方向,慢慢摩动。摩时用力不宜过大,以所摩部位有热感为宜。每次4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

点揉按乳根、梁门、章门、期门穴:每穴2~3分钟。

揉太冲穴:各约2分钟。

按揉曲池、外关、合谷穴:各2~3分钟。

按揉足三里、阳陵泉穴:各2~3分钟。

肝区或两胁下胀满疼痛,肢体困重,口臭低热,厌食油腻,尿黄而少者:加按支沟,拿按三阴交穴,掐揉内庭穴,按揉丘墟穴,各2~3分钟。

肝区刺痛、口干、心烦、食欲缺乏、低热,因情绪波动而加重者:加揉膻中,揉按血海,拿按三阴交和悬钟穴,各2~3分钟。

肝区时时隐痛、腹胀,揉按则舒,劳累后加重,头昏乏力,食少,便溏者:加揉印堂穴,揉按太阳穴,分推前额,揉按三阴交穴,各2~3分钟。

图4-9  肝炎按摩取穴

肝痛明显,遇劳加剧,头晕,低热,目涩,口干,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者:加揉、擦肾俞和志室穴,拿揉太溪穴,各2~3分钟。

(2)注意事项

在用保肝药物治疗时,辅以自我按摩,可缓解症状,使患者舒服畅快,以利于肝的康复。

6.胆绞痛

胆绞痛经常发生在胆囊炎和胆结石症发作期间。胆囊炎是指胆囊感染而引起的病变,有急性与慢性之分。胆绞痛的发病机制是胆管阻塞,胆汁排泄不畅,致使胆汁淤积,胆管壁痉挛而发生剧烈疼痛。胆管长期阻塞,又会促使胆囊结石的生成,胆囊结石又可使胆管阻塞加重,促使胆绞痛发作。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仰卧位和俯卧位。

取穴:

胆囊、胆俞穴、肝俞、膈俞、章门、期门、三阴交、阴陵泉、太冲、血海、太溪(图4-10)。

(www.chuimin.cn)

图4-10  胆绞痛按摩取穴

手法:

点按背部压痛点:用点法或按法在背部压痛点(第7胸椎至第9胸椎右侧)重刺激2~3分钟。

点按胆囊穴:用点、按法重刺激2~3分钟。

背部膀胱经循行路线部位:沿背部两侧膀胱循行部位6分钟。

按胆俞、肝俞、膈俞穴:2分钟。

擦背部膀胱经:2~3分钟,以透热为度。

擦两侧胁肋部:2~3分钟,以微微透热为度。

按、揉两侧章门、期门穴:各2分钟,以酸胀为度。

肝胆湿热型:点三阴交、阴陵泉、太冲穴各2分钟。

气滞血瘀型:揉按血海、三阴交穴各2分钟。

肝阴不足型:揉按太溪、三阴交穴各2分钟。

肝郁脾虚型:摩腹5分钟,以透热为度。

(2)注意事项

发热较高者或疼痛剧烈按摩治疗不能缓解者,应以药物或手术治疗为主。

7.痔疮

痔疮是位于直肠下端黏膜或肛管皮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一般认为,凡是能增加痔静脉丛内的压力,能削弱静脉壁的各种因素,都可引起痔疮,一般分为内痔、外痔与混合痔三种。

痔疮大多是由于经常便秘、腹泻、久坐、久立、嗜食辛辣等,导致痔静脉内压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碍,发生郁积所致。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仰卧位、俯卧位和坐位及盘膝坐位。

取穴:

长强、肾俞、八髎(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承山(图4-11)。

图4-11  痔疮按摩取穴

手法:

揉肛周:患者先把肛门洗净,取仰卧位,下肢屈曲,把手掌放在臀部一侧,中指微屈,用指尖抵按肛门周围,顺时针方向揉按肛门1圈,稍微用力左右不停移动而带动肛门周围的皮下组织,连续按揉50圈。

按长强穴:患者取俯卧位,中指尖按在长强穴处,逐渐加力按揉,方向应向尾骨。等肛门周围有感觉的时候,再逐渐放松,这样反复15次。用力不能过大、过急。

摩下腹:患者取仰卧位,将右手掌放在下腹部,左手放在右手背上,用腕部连同前臂进行缓慢而协调地环形旋转抚摩,频率为每分钟100次,按摩时间为2分钟。

叩腰骶:患者取坐位,双手握拳,用拳背的四指指掌关节轻叩腰骶部,由肾俞穴至下髂穴,从轻至重,特别在八髎穴方位上用力叩,使局部感到酸胀,按摩时间为2分钟。

按承山穴:患者取盘膝坐位,将双手拇指的指腹按在两侧承山穴上,力量从轻至重,按摩2分钟,使患者的小腿后侧产生酸胀感。

(2)注意事项

避免劳累、久站负重。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三、循环与泌尿系统

1.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压经常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晚期可导致心、肾、脑等器官病变。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很明确,一般认为其与大脑皮质的功能失调有一定联系。中医学认为,其发病原因是精神因素、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引起肝阳上亢、痰浊上扰、肾阴不足等变化所致。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仰卧位。

取穴:

印堂、神庭、太阳、脑户、涌泉、风池、曲池、肩井(图4-12)。

手法:

抹印堂至神庭穴:以两手拇指自印堂抹至神庭,其余手指置于头顶两侧,反复做10~20次。

推前额至太阳穴:以两手拇指桡侧缘,自前额中线向两侧推至太阳穴并在太阳穴处点揉,反复做10~20次。

梳头部:两手十指屈曲,从前至后做梳头动作,20~30次。

图4-12  高血压按摩取穴

按揉脑户穴:以中指用力按揉该穴3~5分钟。

摩腹部:以掌摩腹部5分钟,摩动的方向以顺时针为宜。

擦涌泉:以大鱼际着力,擦两脚涌泉穴,各2~3分钟。

拿风池、曲池穴:各3分钟。

拿肩井穴:5分钟。

(2)注意事项

按摩手法要轻柔,否则将引起血压反跳性升高。按摩疗法适用于缓进型的Ⅰ期和Ⅱ期高血压患者,对于急进期和Ⅲ期高血压病患者(尤其是高血压脑病患者),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2.低血压

凡动脉血压低于正常,其诊断标准为成人收缩压低于8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即称为“低血压”。低血压症状主要为头痛、眩晕、耳鸣、心慌、胸闷、气短、食欲缺乏、全身疲劳、四肢发冷,突然起立时头昏目眩,甚至有昏厥、尿频、勃起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以发生中风现象,造成生命危险。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仰卧位和俯卧位。

取穴:

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胃俞、人中、百会、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人迎、内关、肩井、复溜、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图4-13)。

手法:

按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胃俞穴:用两手拇指分别重按两侧各穴3分钟。

对急症者:用拇指尖掐人中穴1分钟,再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揉百会穴100次。

揉八醪穴:用右手掌部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

按人迎穴:用拇指、示指分别按颈部两侧的人迎穴3分钟。

按摩内关穴:用两手拇指按摩两侧内关穴3分钟。

拿肩井穴:用双手拇指按摩两侧肩井穴3分钟,一边按一边询问患者的感觉,以头不晕为宜。

按复溜、三阴交穴:用两手拇指分别推按两侧的复溜、三阴交穴各3分钟。

按摩血海、足三里穴:按摩两侧血海、足三里穴各3分钟。

(2)注意事项

加强营养,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如蛋、肉、鱼、牛奶等。戒烟限酒,讲究健康生活方式

图4-13  低血压按摩取穴

3.冠心病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氧缺血而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仰卧位和俯卧位。

取穴:

腹哀、章门、关门、太乙、商曲、璇玑、中庭、大抒、关元(图4-14)。

图4-14  冠心病按摩取穴

手法:

横摩腹哀、章门穴:患者仰卧,按摩者以两手四指掌侧并置于腹部左或右侧的腹哀、章门穴处,经关门、太乙、商曲至对侧腹哀、章门穴处止,反复横摩5~10分钟。注意在腹哀、章门穴处用力应稍大,可轻轻将侧腹部的肌肉拉起,至腹中部时用力应缓而小。

点按璇玑穴至中庭穴:患者仰卧,按摩者以两手四指并置于胸骨上璇玑穴处,逐步向下点按,至中庭穴止,反复操作5~10分钟。注意点按时应在患者呼气时着力,两手用力应均匀。

拿提背部、腰部、腰骶部:患者俯卧,按摩者以两手拇指置于脊柱一侧的内缘,其余四指掌侧置其外侧,自背部上方大抒穴平高处,自上向下拿提背部及腰部肌肉至腰骶部的关元穴止,反复操作5~10次。注意拿提时应将肌肉拿紧,向上提时应将肌肉提起,根据需要可拿提一侧腰背肌肉或左右交替拿提。

(2)注意事项

调摄精神,心平气和,情绪愉快,避免激动。控制饮食,每餐七分饱,素食为主,少食或不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

4.肾炎

肾炎全称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一般分为急性肾炎(中医称之为阳水)和慢性肾炎(中医称之为阴水)。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人,慢性肾炎多见于成年人。

肾炎发病原因甚多,病机复杂,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导致水液潴留过量而发生水肿。慢性肾炎多由急性肾炎失治或治疗不当转化而成,常反复发作,病情比较复杂,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仰卧位和俯卧位。

取穴:

大椎、肺俞、脾俞、肾俞、志室、三焦俞、合谷、曲池、中脘、神阙、关元、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图4-15)。

图4-15  肾炎按摩取穴

手法:

揉大椎、肺俞穴:各3分钟。

摩脾俞、肾俞、志室、三焦俞穴:各3分钟。

揉合谷、曲池、中脘、神阙、关元穴:各3分钟。

揉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各3分钟。

分推腰部: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两手掌根置于腰部脊柱正中,然后用力向两侧推去,反复分推5分钟。

横擦腰骶部:患者取坐位,按摩者用掌根抵住一侧髂后上嵴,用力快速地向对侧擦去,反复擦5分钟,以有灼热感为宜。

(2)注意事项

宜卧床休养,避免风寒及劳累,积极治疗慢性咽喉炎、中耳炎等感染病灶,以减少发作及恶化的诱因。低盐饮食,忌食油腻腥及咸寒之品。

5.膀胱炎

膀胱炎是尿路感染的病症之一,可由细菌经尿道而上或由肾脏下行侵入膀胱而引起。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肿瘤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

膀胱炎常见于女性,尤其多见于新婚期和妊娠期。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仰卧位。

取穴:

中极、涌泉(图4-16)。

图4-16  膀胱炎按摩取穴

手法:

按压中极穴:按压穴位的同时,患者缓缓吐气,反复20次。

按摩涌泉穴:按摩穴位的同时,患者缓缓吐气,反复20次。

(2)注意事项

按摩治疗膀胱炎应有耐性,持之以恒方能奏效。注意腰部、脚部保暖,勿使之受凉。讲究卫生,经常换洗内裤。

四、内分泌系统

1.肥胖症

肥胖症多是由于摄食热能超过消耗量而造成体内脂肪堆积的病症。

中医认为,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劳逸不当,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日久痰湿积聚体内而导致肥胖症。

推拿治疗肥胖症的原则是健运脾胃,祛化痰湿。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坐位和仰卧位及站位。

取穴:

中脘、下脘、天枢、气海、腹结、三阴交、劳宫、合谷、足三里,丰隆(图4-17)。

手法:

点、按、揉中脘、下脘、天枢、气海、腹结穴:患者取坐位,双腿一肩宽,身体放松。按摩者用拇指点、按揉每穴2分钟。

点按三阴交穴:点按双侧三阴交穴各1分钟。

叩揉肝脐部:右手握成空心拳,以劳宫穴所在部位叩肝脐部,再按顺、逆时针方向各揉50次,在脂肪多处加左手放在右手上用力运转。

推挤腹股沟:患者站立,两手分别放在两侧肋骨下,一只手用力从右推向左侧腹股沟处,另一只手从左推挤向右侧腹股沟处,各做50次。

图4-17  肥胖症按摩取穴

按揉合谷、足三里、丰隆穴:各2分钟。

牵拉腰部:患者站立,腰部涂爽身粉,双腿叉开比肩宽。用一条新毛巾随腰部左右转动而牵拉,使腰部皮肤红润。

(2)注意事项

要科学进食,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控制过多热量的摄入。

2.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素体阴虚,饮食失节和情志失调等引起阴虚燥热。其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者占绝大多数。按发病年龄又可分为幼年型及成年型。成年型的发病年龄在40~60岁,其占总发病率60%以上。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坐位、仰卧位与俯卧位。

取穴:

承浆、百会、攒竹、太阳、劳宫、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公孙、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图4-18)。

图4-18  糖尿病按摩取穴

手法:

摩腹:两手掌根交替,以肝脐为中心摩腹2~3分钟,以透热为度。

推腹:双掌分别放在两侧腹部,从上至下直推腹部2分钟。

擦腰、骶部:双手掌根着力,贴住腰部,用力向下擦至骶部,反复摩擦3分钟,以透热为度。

按摩承浆、百会、攒竹、太阳、劳宫、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公孙穴:双手拇指端着力按揉,各1~2分钟。

推揉膀胱经:双手掌根交替,一边推一边揉,顺着脊柱两侧膀胱经,由上至下反复按摩5分钟,重点按摩膈俞、肝俞、脾俞、肾俞穴。

推尾骨至颈部:双手屈曲成虚拳状,拇指按在拳眼上,示指、中指横抵在患者的尾骨上。双手交替顺着脊背正中朝颈部方向推进,边捏边推,反复5分钟。

(2)注意事项

控制饮食,提倡低糖和粗纤维食物。戒烟、戒酒对本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重症糖尿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对糖尿病酸中毒患者不宜按摩。

3.痛风

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引起尿酸浓度过高,并沉积于关节、软骨、骨骺、肾脏等组织而形成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20∶1。

痛风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病久以后会出现痛风石,甚至导致关节畸形,并伴有尿酸结石与尿路结石的发生。

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肝俞、三焦俞、足三里、解溪、阴陵泉(图4-19)。

图4-19  痛风按摩取穴

手法:

按足三里、解溪、阴陵泉穴:各2~3分钟。

按肝俞、三焦俞穴:用拇指指腹用力按肝俞和三焦俞穴,再按肝俞至三焦俞穴的脊椎骨两侧各2分钟。

按、摩脚趾分叉基部:用拇指指腹以中等力度按脚趾分叉的基部各30秒,然后按摩1分钟,疼痛部位按摩时间可适当延长。

(2)注意事项

急性期应注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一般应休息至关节痛缓解72小时后方可恢复活动。

五、神经精神系统

1.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精神系统的疾病,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多认为是由于工作学习过分紧张,生活缺乏规律及长期精神紧张所致,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疲乏(不是由重体力劳动所引起,休息后也得不到缓解)、失眠多梦、头昏脑涨、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怕声怕光、耳鸣眼花、精神萎靡;心慌、面色潮红、手足发冷甚至发绀、气促、胸闷甚至呼吸困难;嗳气、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对神经衰弱者采用按摩疗法非常有效。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取穴:

攒竹、百会、内关、神门、脾俞、肾俞、三阴交、涌泉(参见图3-2)。

手法:

点攒竹穴:先用拇指抵住双侧,慢慢点2分钟,以出现局部酸胀感为宜。

揉前额:揉2分钟。

揉捻百会穴:以双中指用力揉捻2分钟。

揉内关、神门穴:以一手拇指指腹在另一手的各穴各揉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手。

拿头:张开五指,由前额始,至后颈,用力拿30次。

抹腹部:以示指、中指贴紧腹部皮肤,做弧形划动5分钟,指力应透到皮下。

揉气海、关元穴:用拇指或示指抵住,缓慢揉各穴2分钟。

捏大椎穴:一紧一松,由腰部始捏至大椎穴,反复10次,以皮肤发红为宜。

点揉脾俞、胃俞穴:各2分钟。

揉三阴交穴:将双手拇指分别按住双三阴交穴,用力按揉约2分钟。

搓脚心:将一圆球或小木棍放在脚心下,来回搓动,每脚搓2分钟。

(2)注意事项

笑口常开,培养开朗、随和的性格。家庭成员要关心体贴,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加强锻炼,劳逸结合,生活规律。创造尽可能好的睡眠条件。每晚用热水洗足并搓足底。忌常服安眠药和索米痛片。

2.精神疲劳

精神疲劳是指因工作繁忙、精神紧张、用脑过度及睡眠不足等引起头昏脑涨、全身酸软、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种综合表现。

精神疲劳患者除上述综合表现外,有时可见头痛、耳鸣、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健忘等表现。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仰卧位、俯卧位。

取穴:

印堂、太阳、百会、神门、内关、上脘、中脘、下脘、三阴交(图4-20)。

手法:

推印堂穴至发际:术者用双手大鱼际轻轻缓推印堂至发际,再向两侧分开推摩至太阳穴8~10次,每次之间停顿5~10秒。

图4-20  精神疲劳按摩取穴

推擦发际至百会穴:五指分开,由发际推擦至百会穴5~6次,每次间隔同样为5~10秒。

点按神门、内关、上脘、下脘、三阴交穴:用力由轻到重,以被按摩者不感觉到疼痛为宜,停顿片刻后再慢慢抬手松开,每穴之间间隔5~10秒,当被按摩者入睡即可停止操作。

摩背部或小腿后部:若患者仍未入睡,可让其俯卧,轻摩背部或小腿后部肌肉,力度逐渐减轻,间隔时间逐渐延长,至受术者入睡为止。

(2)注意事项

以按摩头部及相关穴位为主,手法宜轻、缓、稳。不宜多变换体位。施术环境要安静,以能使患者易于入睡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