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科领域,贝尔面瘫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Bell在他那篇著名的论文中确实报道了几例面瘫病人,但是,其中并没有贝尔面瘫。因此,l999年有人提出质疑,特发性面瘫称为贝尔面瘫,还是Friedreich面瘫?仅以这两份资料,就可以断定,Sir-Charles Bell并不是第一个描述贝尔面瘫的人。......
2023-11-30
第三部分 身体病症
一、头面部病症
1.头痛
头痛是很常见的一种病症,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头痛。头痛可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引起头痛的病因可分为四类: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病变、神经官能症。按摩除了对颅内疾病中的脑脓肿、脑出血急性期、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外伤等不宜治疗外,对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一般均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尤其对神经血管性头痛、肌肉痉挛性头痛、感冒头痛及高血压头痛疗效更为显著。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坐位、仰卧位。
取穴:
神庭;太阳穴、角孙;百会、四神聪、前顶、囟会、承光;颔厌、悬颅、悬厘、曲鬓、风府、玉枕、天柱、风池;外关、合谷、涌泉(图3-1)。
手法:
揉拿颈部:一手扶住患者的头部,另一手在颈部行广泛且深透的拿法。拿时自上而下,重点放松颈部两侧肌肉,此时患者局部应有酸胀感。本法适用于各种头痛。
轻抹前额:两手拇指自印堂至神庭行抹法,其余四指置于头的两侧相对固定。在行抹法时,力量不宜太大,速度宜快,此时患者可有轻松舒适的感觉。本法可用于各种头痛,尤以治疗前额头痛为好。
分推前额:用两手拇指桡侧缘,自前额中线向两侧分推至太阳穴并行点揉,然后两手拇指滑向头维、丝竹穴点揉,最后滑至角孙穴点揉,如此反复数次。
图3-1 头痛按摩取穴
点按头顶:两手拇指自前发际向后交替点按头部前后正中线(即督脉),然后两手同时点按距督脉1、3、5、7、9厘米处的侧线。每条线点按3~5遍。对于巅顶痛的患者应在百会、四神聪、前顶、囟会、承光等穴位处着力点揉。对于偏头痛的患者应重点点按距正中线6~9厘米的区域。在行此法时患者局部有酸胀舒适感。
点揉足少阳胆经五穴:用拇指点揉法分别点揉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五穴。点揉此五穴对于偏头痛有特殊的疗效。在点揉每个穴位时,均应使局部产生酸胀感,时间大约半分钟,点揉的力量应由轻至重。
梳头栉发:双手十指微屈,从前至后做梳头动作。
点揉枕后穴位:以示指、中指两指分别点揉枕后风府、玉枕、天柱、风池等穴大约半分钟,点揉时力量应稍大,使患者局部有酸胀的感觉。本法可用于各型头痛,尤以后枕部疼痛效果为好。
远端配穴:无论什么样的头痛,按摩时均应配1~2个远端穴位,如外关、合谷、涌泉,并给予强刺激,使穴位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配远端穴的目的在于引气下行,防止气聚于上,出现头晕等症。这种配穴对于治疗头痛有特殊的意义。
(2)注意事项
要排除器质性头痛(如肿瘤)后再进行按摩治疗。不要随便服用止痛药。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不要过度劳累,尤其不要思虑过度。戒烟限酒,节制看电视。
2.面瘫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双侧面部表情肌不对称,患侧不能蹙额、闭眼,口角向对侧偏斜,吃饭时液体自患侧口角流出。双侧面瘫主要是无表情,摄入流质饮食时会外流。发病较急骤。中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素体气血不足,面部及耳部突然受风寒侵袭,局部经络凝滞,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仰卧位。
取穴:
印堂、睛明、承泣、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太阳、阳白、风池、翳风、合谷等(图3-2)。
手法:
揉面颊与颌部:从患者额正中线开始沿面颊向下至下颌部,先患侧后健侧治疗3~5分钟。
图3-2 面瘫按摩取穴
按揉印堂、睛明、承泣、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太阳、阳白等穴:用双手中指或示指往返按揉各穴共约10分钟。
按揉风池、翳风、合谷穴:每穴按摩1分钟。
擦患侧颜面部:以透热为度。
(2)注意事项
注意与中枢性面瘫相区别。后者多为颅内病变所致,如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等,面瘫常与肢体偏瘫同时出现。周围性面瘫时因面神经受肿瘤压迫,或因中耳炎、腮腺炎所引起者,不在按摩之列,应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按摩治疗以患侧面部为主,健侧为辅,手法以中等刺激强度为宜。避免面部吹风受寒,如值冬令,外出应戴口罩。尽量少用冷水洗脸、漱口。避免摄入冷饮,禁烟酒等辛辣之品。保护暴露的角膜并防止发生结膜炎,晚上可采用眼罩,白天滴眼药水或眼药膏。必要时配合耳后乳突部热敷、理疗,以增强疗效。
3.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为粗大的混合性脑神经,起自脑桥,形成较小的运动根,行经三叉神经节下方,后随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支配咀嚼肌。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发生阵发性烧灼样疼痛为三叉神经痛,多发于中年女性。
三叉神经痛患者面部怕触摸,不敢张口,不敢咀嚼食物,因疼痛剧烈而不摄食物,有进行性消瘦现象。主要体征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阵发性烧灼样疼痛,眶上切迹、眶下孔和颏孔部位有压痛感,并带有向面部放射的特点。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太阳、下关、风池、血海、太冲、合谷(图3-3)。
手法:
揉太阳穴:双手拇指抵住双太阳穴,用力揉捻,以局部酸胀为宜,约1分钟。
按下关穴:以一手拇指按住患侧下关穴,示指置于耳后翳风穴,一起用力,按压约1分钟。
掐摩面部:取坐位,自眼下到下颌角上,先用拇指掐法进行操作约1分钟,然后再用拇指摩法操作约1分钟。
图3-3 三叉神经按摩取穴
揉风池穴:先用右手中指按揉左侧风池穴,待有酸胀感后,右手指至左侧颈后肌肉,二、三、四指交拢,用力按揉约半分钟,再换左手在右侧同样操作半分钟。
揉血海穴:取坐位,双手握住双膝上部,拇指抵住双血海穴,用力揉捻,以酸胀感为度,约2分钟。
掐太冲穴:取坐位,用拇指指甲轻轻掐双脚的太冲穴2分钟。
掐合谷穴:用拇指和示指掐合谷穴2分钟。
(2)注意事项
避免冷热刺激,注意饮食温度,防止面部受寒。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刷牙,不抽烟。忌酒和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安定情绪。
4.眩晕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可出现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眩晕的病因,以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濡养,精亏则脑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的发生。此外,亦有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清窍所致。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太阳、风池、肩井、素髎、神庭、百会、强间、哑门、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率谷、阴交、石门、关元、中极、曲骨、足三里(图3-4)。
图3-4 眩晕按摩取穴
手法:
推印堂穴:用双拇指自印堂交替上推至前发际。
左右抹太阳穴:两拇指分别按揉两侧太阳穴。
由太阳穴推至肩井穴:用小鱼际向后平推至耳上,过耳后,经风池,走颈侧,止于肩井,双手多指分别拿揉肩部两侧肌群。
(2)注意事项
在眩晕发作时,能尽快缓解症状者,应尽量避免叩击、敲打类手法,否则易加重病情。对老年人按摩时,应缓慢进行,在改变体位、转动头部时,不要突然用力。经常发作的眩晕症,宜在发作间歇期坚持按摩,可减少发作时间和发作程度。
二、五官病症
1.牙痛
牙痛为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病或因风火郁于牙龈,瘀阻脉络;或因胃火炽盛,循经上炎齿龈;或因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结于齿龈而致牙痛。牙痛因其类型不同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各不相同。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风池、下关、颊车、合谷、内庭;太阳、肩井;外关、翳风、后溪;太溪、行间、太冲(图3-5)。
手法:
肩背:3~5分钟。
按揉风池穴:按揉2分钟。
按推下关、颊车穴:各2分钟。
按揉双侧合谷穴:各1~2分钟。
掐双侧内庭穴:各1~2分钟。
(2)注意事项
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后用清水漱口,晚上刷牙后不要再吃东西。忌食辛辣、生冷、过硬的食物,适当吃些纤维素性食物,以有利于牙齿清洁和牙周健康。
图3-5 牙痛按摩取穴
2.口疮
口疮又称为口腔溃疡,是指口腔黏膜上发生表浅如豆大的数个溃疡点,是常见多发病。一般分为虚症和实症两类。口疮实症多因心脾积热,复感风火、燥邪,热郁化火,循经上行,攻于口腔所致,或因口腔不洁,或被损伤所致;虚症多因阴虚火旺、火炎口腔,或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寒湿瘀滞口腔所致,或因急性失治转化而成。
口疮主要症状是唇、颊、齿龈、舌面等处有小黄豆大或豌豆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的黄白色溃疡点。实症多伴有发热、口渴口臭;虚症则伴渴不欲饮、反复发作、延绵不愈。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玉枕、劳宫、合谷、足三里、内庭、肾俞、太溪、天枢、关元(图3-6)。
手法:
按揉玉枕穴:以拇指指腹按揉患侧玉枕穴。先按(压)后揉,刚柔相济、指力均匀,每次3~5分钟。实症用泻法,指力稍重,时间稍长;虚症用补法,指力稍轻,时间稍短。
推健心穴:对实症患者用一手掌托患者一侧手腕背部,另一手拇指蘸介质(如鸡蛋清、凉水等)自上而下、均匀有力地推健心穴3~5分钟。
揉劳宫、合谷穴:用一手掌托住患者同侧手背,另一手拇指蘸介质(同上)揉劳宫穴1~2分钟,再揉合谷穴半分钟。以上3穴,另侧操作同理。
按足三里、内庭穴:稍用力按,各半分钟。
揉肾俞穴:对虚症患者用双手大鱼际及掌根蘸介质(如乙醇等)旋转揉双侧肾俞穴1分钟。
按揉太溪穴:用拇指分别按揉两侧太溪穴各半分钟。
(2)注意事项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忌食辛辣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每天早、晚用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图3-6 口疮按摩取穴
3.鼻炎
鼻炎是一种鼻黏膜的炎症,以间歇性鼻塞为主要症状,遇有轻微的鼻腔刺激或精神紧张即加重,说话时有鼻音,常用口呼吸,鼻涕黏稠而多;呈稀浆样或脓性,伴头痛,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倦。以上症状可因生活规律改变或气候转暖而减轻。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迎香、上星、印堂、合谷(图3-7)。
图3-7 鼻炎按摩取穴
手法:
按迎香穴:双手示指指尖分别按摩鼻孔两边的迎香穴,当出现明显的酸胀感后,再揉2分钟。
擦鼻根:两个拇指的关节屈曲,其他四指呈半握拳状,用拇指关节的桡侧面,由鼻根部两侧朝下擦到鼻翼,上下擦抹50次,以局部发热为宜。
叩上星穴:右手半握拳,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尖并齐,由上星穴向下叩到印堂穴,腕部发力,叩击应适度,每分钟叩100次,时间为2分钟。
拍前额:用手指的腹面或者手掌腹面着力,五指并拢,用虚掌平压前额,用手腕发力,着力轻巧,频率为每分钟160次,拍打时间为2分钟。
掐合谷穴:左手拇指指尖放在右手合谷穴上,用力掐按1分钟,使局部的酸胀感朝上扩散到面部,再揉30秒,这样反复5次,能够起到宣通鼻窍的作用。
(2)注意事项
积极地进行户外锻炼,提高自身的抗病、耐寒能力。在冬春呼吸系统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年老体弱者要尽量减少去传染场所。
4.近视
近视眼是由于视物过度疲劳,眼内睫状肌长时间处于收缩及充血状态,使晶状体变得较厚所致,导致近视力正常而远视力异常。症状表现为远距离视物时模糊不清,近距离视物时清晰。近视常见于青少年,在近视早期,及时治疗可以复原,这是暂时性或假性近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由假性变为器质性的近视眼病。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风池、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睛明、光明(图3-8)。
手法:
按风池穴:用两个拇指或者中指分别按在两侧风池穴上,力量从轻至重,使局部感到明显酸胀,按半分钟,揉半分钟,按摩时间为2分钟。
图3-8 近视按摩取穴
按眼眶:用两个拇指或者示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尖分别按在两侧眼眶上,按摩时间为2分钟。再用拇指掐、按、揉两处睛明穴,按摩时间为2分钟,以局部感到热胀为度。
推眉心:用双手四指的指腹,从眉心起朝外分推10遍,再摩双眉到前额10遍。用四指的指尖分别轻叩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穴、四白穴,每个穴位轻叩半分钟。
揉四白穴:把示指指腹按在四白穴上,等出现酸胀感时,从轻至重,一边按一边揉,使酸胀感传到眼区,按摩时间为2分钟。
掐睛明穴:仰靠并把腿伸直,两拇指分别放在两侧光明穴上,先掐按2分钟,使局部感到明显酸胀,再掐揉2分钟。
(2)注意事项
注意用眼卫生,看书、写字时要保持一定距离,用眼1小时后,要远望片刻,经常做眼保健操。
5.结膜炎
结膜炎是以结膜充血水肿、涩痒不舒适,或者血管新生等为主要特征的外眼病,属于中医学“天行赤眼”、“暴发火眼”范畴。
结膜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白睛赤红,或有点状(片状)溢血,刺痒发作,泪热如汤,灼热畏光,眼眵黏稠。常一眼发病,或两眼齐发。急性发作时伴有发热、流涕、咽痛等全身症状。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站位或仰卧位。
取穴:
天牖、四白、攒竹、丝空竹、瞳子髎、太阳、合谷、阳白(图3-9)。
图3-9 结膜炎按摩取宋
手法:
揉按天牖穴:用左右手的大拇指螺纹面分别按摩左右天牖穴,其他四指弯曲似弓状,支撑在前额上,轻轻按揉,揉按面不能太大,揉按时间为2分钟。
按揉四白穴:双手示指与中指并拢,放在同侧紧紧靠鼻翼外侧,示指正好在四白穴上,把大拇指支撑在下颌骨凹陷上,再松开中指,用示指的指腹在面颊中央的四白穴上按揉,时间为2分钟。
按攒竹、四白、丝竹空、瞳子髎、太阳、合谷穴,用拇指或者示指指尖各按1分钟。
点按四白、合谷穴:如果红退,而眼睑肿胀没有减者,点按四白、合谷穴,各按1分钟。
掐耳尖:用拇指和示指指峰扣掐患侧耳尖50次,扣掐耳垂眼点(耳垂后下部)50次,以局部红润、有热感为宜。再用拇指掐患侧的合谷穴60次。
刮眼眶:屈曲四指,用左右大拇指螺纹面按在阳白穴上,用左右示指第二节的内侧轮刮眼眶一圈,这样轮刮30圈。
(2)注意事项
讲究用眼卫生,毛巾、洗脸盆专用,以防交叉传染。饮食清淡,勿食辛辣或发性食品。
三、颈肩病症
1.颈酸痛
颈部酸胀多无明显外伤史,常由于睡眠姿势不好或伏案工作过久及感受风邪所致。颈部酸胀轻者可数日自愈,重者拖延数周或更长,影响工作及学习。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大椎、风池、肩井、天柱、风府、风门(图3-10)。
手法:
推枕骨至大椎穴:按摩者一手扶住患者头部,用另一手小鱼际下行推枕骨下缘至大椎穴5分钟。
图3-10 颈酸痛按摩取穴
揉拨颈韧带:以拇指揉、拨2~3分钟。
拿揉颈部:以拇指和多指拿揉5分钟。(www.chuimin.cn)
拿颈韧带、胸锁乳突肌:将拇指屈曲置于颈韧带上,多指置于胸锁乳突肌肌腹上,由上而下拿3~5分钟,两侧相同。
按颈韧带、颈椎棘突、胸锁乳突肌:以双手拇指自上而下分别按两侧颈韧带,交替按颈椎棘突,用多指分别按两侧胸锁乳突肌。
拿揉颈项部:一手扶住头顶部,另一手拿揉颈项部,一边旋转颈部,一边拿揉颈韧带,左右交替进行5分钟。
点揉风池、风府、天柱穴:用拇指点揉各2分钟。
拿揉、肩部:以拇指与多指拿揉、2~3分钟。
按压肩井穴:3~5分钟,以拍法拍颈肩部结束治疗。
(2)注意事项
颈部活动幅度及力度不可过大。不可随意扭转,以免发生意外。
伏案工作过程中,应适当活动颈部,劳累勿过度。
2.肩酸沉
肩部酸沉是指肩部无明显压痛、无明显功能受限,以肩部酸胀、沉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自觉症状。
肩部酸沉的症状主要以肩部酸胀、沉重为主要特征,并可见肩部肌肉紧张度增高,有僵硬感,酸困无力,患侧肩部常有发凉的感觉,若继续发展,可导致肩周炎,出现明显压痛、功能受限等症状。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可取卧位和坐位。
取穴:
肩井、夹脊(夹脊穴是经外奇穴,在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肩髃、天宗、肩中俞、肩外俞(图3-11)。
图3-11 肩酸沉按摩取穴
手法:
推胸椎、脊柱:用单手掌沿着第1~7胸椎两侧下行推3~5分钟,以双手掌从脊柱向两侧分推3~5分钟,然后以小鱼际侧部以上部位。
揉肩上与肩胛内侧缘:用掌根和拇指分别揉3~5分钟。
拨揉肩井穴与夹脊穴:以掌根拨揉肩井和脊柱两侧夹脊穴3~5分钟。
按压肩上、肩胛内侧缘及肩井穴、夹脊穴:以掌根、拇指按压3~5分钟。
搓肩井及肩胛内侧缘:5分钟,以热为度。
拿揉肩部:患者取坐位,按摩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拿揉肩部5分钟。
点按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肩髃穴:以拇指点按,各2分钟。
拍肩部:1分钟。
(2)注意事项
患肺气肿或心脏病者,应采取坐位,按压不可过重。由颈椎病或肩周炎等所致的肩部酸沉,应采用其他有针对性的手法。
3.落枕
劳累过度后,卧枕姿势不良或枕头高低不适,以及在一个姿势下睡眠过久,致使颈部一侧肌肉在伸展状态下过久而疲劳,气血凝滞,再受风寒侵袭而发病,亦有因突然扭转等外伤而致病者。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
取穴:
风池、肩外俞(图3-12)。
手法:
揉拿颈部:自第2颈椎揉拿至第7颈椎10分钟。手法宜轻柔。
按揉颈、背、腰部:沿颈部向背部按揉直至腰部。反复数次,约15分钟。
图3-12 落枕按摩取穴
点按风池穴:1~2分钟。
点按肩外俞穴:重点点按肩外俞穴5分钟,并让患者做头部旋转动作。
(2)注意事项
夜晚睡眠时应防止枕头过高、过低或过硬,仰卧时宜低枕,侧卧时枕高应与肩宽相当,以维持颈部的内外平衡。平时多做颈部的自我按摩,以疏通颈部的经络,防止落枕的发生。
对于短期内多次发作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以防其发展为颈椎病。睡眠时,颈项部不宜裸露于外,避免感受风寒。疼痛较剧烈的患者,应用止痛剂以缓解痛苦。
4.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颈肩臂综合征。西医学认为,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损伤或蜕变,引起椎体骨质增生,周围软组织退行性变松弛,神经、脊髓或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或压迫,而出现颈项疼痛、头昏眩晕、肢体麻木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由于长期低头,颈项姿势不正,或受凉,或外伤,或年老肾气不足,气血两亏,引起筋骨劳伤、筋脉失养、局部经脉痹阻不通而发病。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风池、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曲池、合谷(图3-13)。
图3-13 颈椎病按摩取穴
手法:
颈肩部:患侧颈肩部2~3分钟。
按摩上背部:5分钟。
弹拨颈部索条状硬结及压痛点:用拇指弹拨颈部索条状硬结处和其他压痛点处3分钟。
按揉风池、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曲池、合谷穴:用拇指按揉各2分钟。
拿颈项部、肩背部:5分钟。
搓肩部与上肢:搓患侧肩部和整个上肢2分钟。
抖患侧上肢:2分钟。
(2)注意事项
睡眠姿势要舒适,使颈背肌肉彻底放松。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不宜睡高枕和斜坡枕,可将枕头塑一凹坑,头放入凹中,使肩背部着床。
5.肩周炎
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一般多发生于一侧,偶尔见双侧同时发病。
肩周炎一般有肩部劳损、外伤或受凉病史,大多呈慢性发病。肩部酸胀疼痛,夜间加重,疼痛可向肩胛、上肢放散,肩关节活动不利,严重者活动困难,如穿上衣时耸肩或肩内旋时疼痛加重,不能梳头洗脸,患侧手不能摸到背。肩关节周围有不同程度的广泛压痛,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有不同程度受限,肩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如果病程较长,可出现三角肌萎缩。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中府、天宗、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秉风、巨骨、缺盆、肩髃(图3-14)。
图3-14 肩周炎按摩取穴
手法:
分推肩周围:以双手大鱼际或掌部着力,在患肩周围前后、内外分推3~5分钟。
抚摩肩部:以全掌大面积抚摩3分钟。
揉肩部与上臂:以单手掌或双手掌揉肩部及上臂各3~5分钟。
揉拿、捏拿肩部与上臂:以拇指与多指相对用力揉拿或捏拿肩部及上臂各3~5分钟。
肩部与上臂:用左手握患肢前臂并托起肘部,将上肢外展并活动其肩部,同时用右手小鱼际或掌指关节肩背部及上臂各3~5分钟。
揉肩胛骨脊柱缘:以一手大鱼际或掌根部自患肩的肩胛骨脊柱缘由上而下揉3~5分钟。
拨理肩胛下肌:以示指、中指、无名指从肩胛脊柱缘插入肩胛骨前方,拨理肩胛下肌3~5分钟。
揉拨肩胛骨腋窝缘:以拇指或掌根揉拨3分钟。
按中府、天宗穴;肩贞、肩中俞穴:以双手拇指对按2~3分钟。
按肩外俞、秉风、巨骨、缺盆、肩髃穴:以拇指重按各2分钟。
按揉肩部痛点:以拇指按揉2~3分钟。
拍叩肩背与上臂:以双掌或握空拳拍打或叩打肩背及上臂部2分钟。
(2)注意事项
每天坚持一定量的体育活动,从前后、左右、上下不同方向运动两侧肩关节,活动时应克服怕痛心理。
四、腰腿病症
1.腰痛
腰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其疼痛部位在脊中,一侧或两侧俱痛。因腰与肾有关,所以要辨证施治。
寒湿腰痛的主要症状是腰冷痛。活动受限,静卧不减,寒冷、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等。
湿热腰痛的主要症状是腰痛处有热感,活动后痛减,而热天、雨天疼痛加重。
瘀血腰痛的主要症状是腰痛如刺有定处,日轻夜重,活动受限,部分患者有外伤史。
肾虚腰痛的主要症状是起病缓慢,隐痛酸软,劳甚卧轻,反复发作,面白神疲,手足发凉等。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
取穴:
命门、肾俞、大肠俞、膀胱俞、环跳、殷门、委中、次髎、太溪、照海、腰阳关、腰俞、阳陵泉、昆仑、关元(图3-15)。
图3-15 腰痛按摩取穴
手法:
揉按命门穴:用拇指端由轻而重地按揉2分钟。
揉按肾俞、大肠俞、膀胱俞穴:用两手拇指肚向外依次揉按各2分钟。
揉擦肾俞至膀胱俞等穴:用掌根同时自上而下揉擦5~10分钟,以腰部有温热感为宜。
点按环跳、殷门、委中穴:用拇指指肚依次点按各3分钟。
推揉环跳至委中穴:用掌面同时自上而下推揉5~10分钟,以下肢有轻松感为好。
以上手法适用于寒湿腰痛。
揉按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穴:用两手拇指向外依次按揉各2分钟。
揉擦肾俞至膀胱俞、次髎穴:用掌根同时自上而下揉擦5~10分钟,以下腰部发热为宜。
按揉太溪、照海穴:以拇指端按揉各2~3分钟,以足部有酸胀感为好。
以上手法适用于湿热腰痛。
推揉腰阳关和腰俞穴:各推揉2~3分钟。
揉按肾俞和膀胱俞穴:以两拇指向外依次按揉2~3分钟。
揉擦肾俞和膀胱俞至腰部:用掌根同时自上而下揉擦5分钟,以透热为宜。
点按殷门、委中和阳陵泉穴:用拇指依次各点按2~3分钟。
对拿昆仑穴:将拇指按在昆仑穴,示指按在内踝后,对拿昆仑穴3分钟,以下肢和足部有酸胀感为宜。
以上手法适用于瘀血腰痛。
推揉关元穴:以掌面推揉,顺逆各3分钟。
揉按命门穴:以拇指端由轻而重地揉按3分钟。
揉按膀胱俞穴:以拇指向外揉按3分钟。
以上手法适用于肾虚腰痛。
(2)注意事项
平时用宽皮带束腰,并睡硬板床。加强腰部肌肉锻炼。腰部注意保暖,避免腰部过劳。腰部疼痛较重者可加用热敷。
2.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髓核脱出症、腰椎间盘综合征。好发于青壮年,以20~45岁多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腰椎间盘发生蜕变后,可因外伤、劳损、受凉等原因引起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向外膨出、脱出,从而刺激、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下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腰4~5,骶1,偶尔见于腰3~4。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
取穴:
环跳、肾俞、大肠俞(图3-16)。
手法:
患侧腰部、臀部、下肢后侧:反复10分钟。
患侧臀部和大腿后侧:用掌指关节反复6分钟。
按揉患侧腰部、臀部和下肢后侧:用掌根反复按揉6分钟。
按揉肾俞、大肠俞穴:用一拇指按揉各2分钟。
按揉腰部棘突旁压痛点和环跳穴:肘压按揉各3分钟。
拿腰部和患侧下肢:3~5分钟。
按腰部:用掌按2~3分钟。
推患侧腰臀及下肢后侧:3~5分钟。
抖两侧下肢:各1分钟。
图3-16 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摩取穴
叩腰部和两下肢:各1分钟。
(2)注意事项
可配合牵引疗法。治疗期间应睡硬板床,注意保暖,防止潮湿受凉。
按摩前必须排除骨质病变。
3.足跟痛
足跟痛即足跟底部局限性疼痛,多以体型肥胖的中老年多见。疼痛以晨起下床开始,站立或走路时剧烈,活动后减轻,但久站久行后疼痛又加重,休息后则减轻。疼痛部位比较局限,有明显压痛点,可伴有足底胀麻感或紧张感。
中医学认为,足跟痛,一是因劳累过度致使足跟部筋骨损伤而引起跟痛;二是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中年以后肝肾之气不足,肾虚无以生骨,肝虚无以养筋,筋骨随之退化;肾之经脉绕行足跟,且受风寒湿邪的侵袭而导致足跟痛。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
取穴:
委中、环跳、承山、昆仑、太溪、涌泉(图3-17)。
图3-17 足跟痛按摩取穴
手法:
推下肢后侧:用单手掌推5分钟。
拿揉下肢部:双手多指拿揉2~3分钟。
捏足跟部:各2~3分钟。
按揉、搓足跟:将踝关节抬起,放于按摩者屈膝位的下肢前面,用掌重揉足跟,示指屈曲按揉足跟腱及周围,拿捏足跟并用单掌搓揉足跟、肘关揉足掌面,共15分钟。
按压涌泉穴:2分钟。
对掐昆仑、太溪穴:各2~3分钟。
按压骶棘肌:用肘尖按压第四腰椎旁的骶棘肌2~3分钟。
点委中、环跳、承山穴:各3分钟。
活动踝关节及足部:1分钟。
(2)注意事项
宜穿平底鞋或软底鞋。鞋内宜放置一厚垫,以减少跖筋膜张力。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湿之邪入侵。每晚最好用热水浸足15~20分钟。
有关常见病经穴按摩一点通的文章
在神经科领域,贝尔面瘫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Bell在他那篇著名的论文中确实报道了几例面瘫病人,但是,其中并没有贝尔面瘫。因此,l999年有人提出质疑,特发性面瘫称为贝尔面瘫,还是Friedreich面瘫?仅以这两份资料,就可以断定,Sir-Charles Bell并不是第一个描述贝尔面瘫的人。......
2023-11-30
头痛一般是指眉以上至枕区的头颅上半部之疼痛。突发性头痛伴发热、呕吐、脑膜刺激征精神异常多为颅内感染。慢性进行性头痛多为颅内占位性病变。长期反复发作,与精神、神经因素有关,应用镇静止痛药物有效,又无局灶性表现,多为血管性或神经性头痛。呕吐后头痛明显减轻是偏头痛的特点。......
2023-12-03
本病是由于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而寒冷和情绪激动常是诱发因素。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10,以上肢为多见。现代研究结果表明,本药对结核杆菌有较好的体外抑菌作用。6.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可酌行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2023-12-04
现将治疗头痛20个妙招介绍如下:1.扑热息痛:每次1~2片,每日2~3次,适于一般感冒头痛,很快可以缓解。采取祛风化瘀、祛风化痰、扶正祛风之法,应是目前中医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2024-01-08
舞蹈治疗的治疗过程通常会受患者的心理疾病类型和治疗类型的影响。同时,舞蹈治疗师会对整个治疗过程进行评估,以检验治疗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治疗目标。与个体舞蹈治疗类型相似,对团体舞蹈治疗也要进行评估,比如成员之间怎样互动、怎样通过舞蹈动作来分享各自的感受等。......
2023-11-19
由于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主要出现在社交情境中,比如学校、有陌生人的情境中。选择性缄默症与这些障碍的共病率和焦虑症的共病率相差无几。如果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父亲患有焦虑症,儿童患有选择性缄默症,那么这通常是一种家庭现象。评估及早诊断与治疗对选择性缄默症来访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家庭对选择性缄默症有着持续的影响,因此一般采用家庭干预措施。......
2023-12-01
治疗25例,其中风热型头痛15例,肝火头痛10例。(三)头痛散生草乌、天南星、生白附子各30克,葱白7根,生姜40克。验证5例,均痛止。风寒头痛及夹脑风。(六)头痛膏川芎、白芷各30克,细辛、川红花各10克。风寒头痛及瘀血头痛。治疗100例,其中风寒头痛30例,瘀血头痛70例,用药1~2个疗程,痊愈90例,显效7例,有效3例。头部有外伤史、复感风寒所致的头痛尤为适宜,用之无不立验。......
2023-12-04
本章引入新的生物力学概念,试图从发病机制对颈部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做一推测,并将一些在临床中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介绍给读者。第3颈神经的分支与第1、2颈神经的分支构成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其感觉范围向前延伸到前额眶上部,所以该神经在颅底受累时可以引起牵涉性疼痛,类似鼻窦疾病的表现。在颈椎中部正常的椎管呈椭圆形,其前后径平均为14.7mm,成人颈部脊髓的最大前后径为10mm。......
2024-01-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