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常见病症:头痛、面瘫及其治疗方法

常见病症:头痛、面瘫及其治疗方法

【摘要】:第三部分身体病症一、头面部病症1.头痛头痛是很常见的一种病症,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头痛。头痛可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引起头痛的病因可分为四类: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病变、神经官能症。中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素体气血不足,面部及耳部突然受风寒侵袭,局部经络凝滞,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发生阵发性烧灼样疼痛为三叉神经痛,多发于中年女性。

第三部分 身体病症

一、头面部病症

1.头痛

头痛是很常见的一种病症,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头痛。头痛可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引起头痛的病因可分为四类: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病变、神经官能症。按摩除了对颅内疾病中的脑脓肿、脑出血急性期、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外伤等不宜治疗外,对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一般均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尤其对神经血管性头痛、肌肉痉挛性头痛、感冒头痛及高血压头痛疗效更为显著。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分别取坐位、仰卧位。

取穴:

神庭;太阳穴、角孙;百会、四神聪、前顶、囟会、承光;颔厌、悬颅、悬厘、曲鬓、风府、玉枕、天柱、风池;外关、合谷、涌泉(图3-1)。

手法:

揉拿颈部:一手扶住患者的头部,另一手在颈部行广泛且深透的拿法。拿时自上而下,重点放松颈部两侧肌肉,此时患者局部应有酸胀感。本法适用于各种头痛。

轻抹前额:两手拇指自印堂至神庭行抹法,其余四指置于头的两侧相对固定。在行抹法时,力量不宜太大,速度宜快,此时患者可有轻松舒适的感觉。本法可用于各种头痛,尤以治疗前额头痛为好。

分推前额:用两手拇指桡侧缘,自前额中线向两侧分推至太阳穴并行点揉,然后两手拇指滑向头维、丝竹穴点揉,最后滑至角孙穴点揉,如此反复数次。

图3-1  头痛按摩取穴

点按头顶:两手拇指自前发际向后交替点按头部前后正中线(即督脉),然后两手同时点按距督脉1、3、5、7、9厘米处的侧线。每条线点按3~5遍。对于巅顶痛的患者应在百会、四神聪、前顶、囟会、承光等穴位处着力点揉。对于偏头痛的患者应重点点按距正中线6~9厘米的区域。在行此法时患者局部有酸胀舒适感。

点揉足少阳胆经五穴:用拇指点揉法分别点揉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五穴。点揉此五穴对于偏头痛有特殊的疗效。在点揉每个穴位时,均应使局部产生酸胀感,时间大约半分钟,点揉的力量应由轻至重。

梳头栉发:双手十指微屈,从前至后做梳头动作。

点揉枕后穴位:以示指、中指两指分别点揉枕后风府、玉枕、天柱、风池等穴大约半分钟,点揉时力量应稍大,使患者局部有酸胀的感觉。本法可用于各型头痛,尤以后枕部疼痛效果为好。

远端配穴:无论什么样的头痛,按摩时均应配1~2个远端穴位,如外关、合谷、涌泉,并给予强刺激,使穴位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配远端穴的目的在于引气下行,防止气聚于上,出现头晕等症。这种配穴对于治疗头痛有特殊的意义。

(2)注意事项

要排除器质性头痛(如肿瘤)后再进行按摩治疗。不要随便服用止痛药。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不良精神刺激。不要过度劳累,尤其不要思虑过度。戒烟限酒,节制看电视。

2.面瘫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双侧面部表情肌不对称,患侧不能蹙额、闭眼,口角向对侧偏斜,吃饭时液体自患侧口角流出。双侧面瘫主要是无表情,摄入流质饮食时会外流。发病较急骤。中医学认为,面瘫是由于素体气血不足,面部及耳部突然受风寒侵袭,局部经络凝滞,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仰卧位。

取穴:

印堂、睛明、承泣、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太阳、阳白、风池、翳风、合谷等(图3-2)。

手法:

揉面颊与颌部:从患者额正中线开始沿面颊向下至下颌部,先患侧后健侧治疗3~5分钟。

图3-2  面瘫按摩取穴

按揉印堂、睛明、承泣、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太阳、阳白等穴:用双手中指或示指往返按揉各穴共约10分钟。

按揉风池、翳风、合谷穴:每穴按摩1分钟。

擦患侧颜面部:以透热为度。

(2)注意事项

注意与中枢性面瘫相区别。后者多为颅内病变所致,如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等,面瘫常与肢体偏瘫同时出现。周围性面瘫时因面神经受肿瘤压迫,或因中耳炎、腮腺炎所引起者,不在按摩之列,应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按摩治疗以患侧面部为主,健侧为辅,手法以中等刺激强度为宜。避免面部吹风受寒,如值冬令,外出应戴口罩。尽量少用冷水洗脸、漱口。避免摄入冷饮,禁烟酒等辛辣之品。保护暴露的角膜并防止发生结膜炎,晚上可采用眼罩,白天滴眼药水或眼药膏。必要时配合耳后乳突部热敷、理疗,以增强疗效。

3.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为粗大的混合性脑神经,起自脑桥,形成较小的运动根,行经三叉神经节下方,后随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支配咀嚼肌。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发生阵发性烧灼样疼痛为三叉神经痛,多发于中年女性。

三叉神经痛患者面部怕触摸,不敢张口,不敢咀嚼食物,因疼痛剧烈而不摄食物,有进行性消瘦现象。主要体征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阵发性烧灼样疼痛,眶上切迹、眶下孔和颏孔部位有压痛感,并带有向面部放射的特点。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太阳、下关、风池、血海、太冲、合谷(图3-3)。

手法:

揉太阳穴:双手拇指抵住双太阳穴,用力揉捻,以局部酸胀为宜,约1分钟。

按下关穴:以一手拇指按住患侧下关穴,示指置于耳后翳风穴,一起用力,按压约1分钟。

掐摩面部:取坐位,自眼下到下颌角上,先用拇指掐法进行操作约1分钟,然后再用拇指摩法操作约1分钟。

图3-3  三叉神经按摩取穴

揉风池穴:先用右手中指按揉左侧风池穴,待有酸胀感后,右手指至左侧颈后肌肉,二、三、四指交拢,用力按揉约半分钟,再换左手在右侧同样操作半分钟。

揉血海穴:取坐位,双手握住双膝上部,拇指抵住双血海穴,用力揉捻,以酸胀感为度,约2分钟。

掐太冲穴:取坐位,用拇指指甲轻轻掐双脚的太冲穴2分钟。

掐合谷穴:用拇指和示指掐合谷穴2分钟。

(2)注意事项

避免冷热刺激,注意饮食温度,防止面部受寒。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刷牙,不抽烟。忌酒和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安定情绪。

4.眩晕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可出现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眩晕的病因,以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濡养,精亏则脑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的发生。此外,亦有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清窍所致。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太阳、风池、肩井、素髎、神庭、百会、强间、哑门、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率谷、阴交、石门、关元、中极、曲骨、足三里(图3-4)。

图3-4  眩晕按摩取穴

手法:

推印堂穴:用双拇指自印堂交替上推至前发际。

左右抹太阳穴:两拇指分别按揉两侧太阳穴。

由太阳穴推至肩井穴:用小鱼际向后平推至耳上,过耳后,经风池,走颈侧,止于肩井,双手多指分别拿揉肩部两侧肌群。

(2)注意事项

在眩晕发作时,能尽快缓解症状者,应尽量避免叩击、敲打类手法,否则易加重病情。对老年人按摩时,应缓慢进行,在改变体位、转动头部时,不要突然用力。经常发作的眩晕症,宜在发作间歇期坚持按摩,可减少发作时间和发作程度。

二、五官病症

1.牙痛

牙痛为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病或因风火郁于牙龈,瘀阻脉络;或因胃火炽盛,循经上炎齿龈;或因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结于齿龈而致牙痛。牙痛因其类型不同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各不相同。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风池、下关、颊车、合谷、内庭;太阳、肩井;外关、翳风、后溪;太溪、行间、太冲(图3-5)。

手法:

肩背:3~5分钟。

按揉风池穴:按揉2分钟。

按推下关、颊车穴:各2分钟。

按揉双侧合谷穴:各1~2分钟。

掐双侧内庭穴:各1~2分钟。

(2)注意事项

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后用清水漱口,晚上刷牙后不要再吃东西。忌食辛辣、生冷、过硬的食物,适当吃些纤维素性食物,以有利于牙齿清洁和牙周健康

图3-5  牙痛按摩取穴

2.口疮

口疮又称为口腔溃疡,是指口腔黏膜上发生表浅如豆大的数个溃疡点,是常见多发病。一般分为虚症和实症两类。口疮实症多因心脾积热,复感风火、燥邪,热郁化火,循经上行,攻于口腔所致,或因口腔不洁,或被损伤所致;虚症多因阴虚火旺、火炎口腔,或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寒湿瘀滞口腔所致,或因急性失治转化而成。

口疮主要症状是唇、颊、齿龈、舌面等处有小黄豆大或豌豆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的黄白色溃疡点。实症多伴有发热、口渴口臭;虚症则伴渴不欲饮、反复发作、延绵不愈。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玉枕、劳宫、合谷、足三里、内庭、肾俞、太溪、天枢、关元(图3-6)。

手法:

按揉玉枕穴:以拇指指腹按揉患侧玉枕穴。先按(压)后揉,刚柔相济、指力均匀,每次3~5分钟。实症用泻法,指力稍重,时间稍长;虚症用补法,指力稍轻,时间稍短。

推健心穴:对实症患者用一手掌托患者一侧手腕背部,另一手拇指蘸介质(如鸡蛋清、凉水等)自上而下、均匀有力地推健心穴3~5分钟。

揉劳宫、合谷穴:用一手掌托住患者同侧手背,另一手拇指蘸介质(同上)揉劳宫穴1~2分钟,再揉合谷穴半分钟。以上3穴,另侧操作同理。

按足三里、内庭穴:稍用力按,各半分钟。

揉肾俞穴:对虚症患者用双手大鱼际及掌根蘸介质(如乙醇等)旋转揉双侧肾俞穴1分钟。

按揉太溪穴:用拇指分别按揉两侧太溪穴各半分钟。

(2)注意事项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忌食辛辣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每天早、晚用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图3-6  口疮按摩取穴

3.鼻炎

鼻炎是一种鼻黏膜的炎症,以间歇性鼻塞为主要症状,遇有轻微的鼻腔刺激或精神紧张即加重,说话时有鼻音,常用口呼吸,鼻涕黏稠而多;呈稀浆样或脓性,伴头痛,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倦。以上症状可因生活规律改变或气候转暖而减轻。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迎香、上星、印堂、合谷(图3-7)。

图3-7  鼻炎按摩取穴

手法:

按迎香穴:双手示指指尖分别按摩鼻孔两边的迎香穴,当出现明显的酸胀感后,再揉2分钟。

擦鼻根:两个拇指的关节屈曲,其他四指呈半握拳状,用拇指关节的桡侧面,由鼻根部两侧朝下擦到鼻翼,上下擦抹50次,以局部发热为宜。

叩上星穴:右手半握拳,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尖并齐,由上星穴向下叩到印堂穴,腕部发力,叩击应适度,每分钟叩100次,时间为2分钟。

拍前额:用手指的腹面或者手掌腹面着力,五指并拢,用虚掌平压前额,用手腕发力,着力轻巧,频率为每分钟160次,拍打时间为2分钟。

掐合谷穴:左手拇指指尖放在右手合谷穴上,用力掐按1分钟,使局部的酸胀感朝上扩散到面部,再揉30秒,这样反复5次,能够起到宣通鼻窍的作用。

(2)注意事项

积极地进行户外锻炼,提高自身的抗病、耐寒能力。在冬春呼吸系统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年老体弱者要尽量减少去传染场所。

4.近视

近视眼是由于视物过度疲劳,眼内睫状肌长时间处于收缩及充血状态,使晶状体变得较厚所致,导致近视力正常而远视力异常。症状表现为远距离视物时模糊不清,近距离视物时清晰。近视常见于青少年,在近视早期,及时治疗可以复原,这是暂时性或假性近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由假性变为器质性的近视眼病。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风池、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睛明、光明(图3-8)。

手法:

按风池穴:用两个拇指或者中指分别按在两侧风池穴上,力量从轻至重,使局部感到明显酸胀,按半分钟,揉半分钟,按摩时间为2分钟。

图3-8  近视按摩取穴

按眼眶:用两个拇指或者示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尖分别按在两侧眼眶上,按摩时间为2分钟。再用拇指掐、按、揉两处睛明穴,按摩时间为2分钟,以局部感到热胀为度。

推眉心:用双手四指的指腹,从眉心起朝外分推10遍,再摩双眉到前额10遍。用四指的指尖分别轻叩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穴、四白穴,每个穴位轻叩半分钟。

揉四白穴:把示指指腹按在四白穴上,等出现酸胀感时,从轻至重,一边按一边揉,使酸胀感传到眼区,按摩时间为2分钟。

掐睛明穴:仰靠并把腿伸直,两拇指分别放在两侧光明穴上,先掐按2分钟,使局部感到明显酸胀,再掐揉2分钟。

(2)注意事项

注意用眼卫生,看书、写字时要保持一定距离,用眼1小时后,要远望片刻,经常做眼保健操

5.结膜炎

结膜炎是以结膜充血水肿、涩痒不舒适,或者血管新生等为主要特征的外眼病,属于中医学“天行赤眼”、“暴发火眼”范畴。

结膜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白睛赤红,或有点状(片状)溢血,刺痒发作,泪热如汤,灼热畏光,眼眵黏稠。常一眼发病,或两眼齐发。急性发作时伴有发热、流涕、咽痛等全身症状。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站位或仰卧位。

取穴:

天牖、四白、攒竹、丝空竹、瞳子髎、太阳、合谷、阳白(图3-9)。

图3-9  结膜炎按摩取宋

手法:

揉按天牖穴:用左右手的大拇指螺纹面分别按摩左右天牖穴,其他四指弯曲似弓状,支撑在前额上,轻轻按揉,揉按面不能太大,揉按时间为2分钟。

按揉四白穴:双手示指与中指并拢,放在同侧紧紧靠鼻翼外侧,示指正好在四白穴上,把大拇指支撑在下颌骨凹陷上,再松开中指,用示指的指腹在面颊中央的四白穴上按揉,时间为2分钟。

按攒竹、四白、丝竹空、瞳子髎、太阳、合谷穴,用拇指或者示指指尖各按1分钟。

点按四白、合谷穴:如果红退,而眼睑肿胀没有减者,点按四白、合谷穴,各按1分钟。

掐耳尖:用拇指和示指指峰扣掐患侧耳尖50次,扣掐耳垂眼点(耳垂后下部)50次,以局部红润、有热感为宜。再用拇指掐患侧的合谷穴60次。

刮眼眶:屈曲四指,用左右大拇指螺纹面按在阳白穴上,用左右示指第二节的内侧轮刮眼眶一圈,这样轮刮30圈。

(2)注意事项

讲究用眼卫生,毛巾、洗脸盆专用,以防交叉传染。饮食清淡,勿食辛辣或发性食品。

三、颈肩病症

1.颈酸痛

颈部酸胀多无明显外伤史,常由于睡眠姿势不好或伏案工作过久及感受风邪所致。颈部酸胀轻者可数日自愈,重者拖延数周或更长,影响工作及学习。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大椎、风池、肩井、天柱、风府、风门(图3-10)。

手法:

推枕骨至大椎穴:按摩者一手扶住患者头部,用另一手小鱼际下行推枕骨下缘至大椎穴5分钟。

图3-10  颈酸痛按摩取穴

揉拨颈韧带:以拇指揉、拨2~3分钟。

拿揉颈部:以拇指和多指拿揉5分钟。(www.chuimin.cn)

拿颈韧带、胸锁乳突肌:将拇指屈曲置于颈韧带上,多指置于胸锁乳突肌肌腹上,由上而下拿3~5分钟,两侧相同。

按颈韧带、颈椎棘突、胸锁乳突肌:以双手拇指自上而下分别按两侧颈韧带,交替按颈椎棘突,用多指分别按两侧胸锁乳突肌。

拿揉颈项部:一手扶住头顶部,另一手拿揉颈项部,一边旋转颈部,一边拿揉颈韧带,左右交替进行5分钟。

点揉风池、风府、天柱穴:用拇指点揉各2分钟。

拿揉、肩部:以拇指与多指拿揉、2~3分钟。

按压肩井穴:3~5分钟,以拍法拍颈肩部结束治疗。

(2)注意事项

颈部活动幅度及力度不可过大。不可随意扭转,以免发生意外。

伏案工作过程中,应适当活动颈部,劳累勿过度。

2.肩酸沉

肩部酸沉是指肩部无明显压痛、无明显功能受限,以肩部酸胀、沉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自觉症状。

肩部酸沉的症状主要以肩部酸胀、沉重为主要特征,并可见肩部肌肉紧张度增高,有僵硬感,酸困无力,患侧肩部常有发凉的感觉,若继续发展,可导致肩周炎,出现明显压痛、功能受限等症状。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可取卧位和坐位。

取穴:

肩井、夹脊(夹脊穴是经外奇穴,在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肩髃、天宗、肩中俞、肩外俞(图3-11)。

图3-11  肩酸沉按摩取穴

手法:

推胸椎、脊柱:用单手掌沿着第1~7胸椎两侧下行推3~5分钟,以双手掌从脊柱向两侧分推3~5分钟,然后以小鱼际侧部以上部位。

揉肩上与肩胛内侧缘:用掌根和拇指分别揉3~5分钟。

拨揉肩井穴与夹脊穴:以掌根拨揉肩井和脊柱两侧夹脊穴3~5分钟。

按压肩上、肩胛内侧缘及肩井穴、夹脊穴:以掌根、拇指按压3~5分钟。

搓肩井及肩胛内侧缘:5分钟,以热为度。

拿揉肩部:患者取坐位,按摩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拿揉肩部5分钟。

点按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肩髃穴:以拇指点按,各2分钟。

拍肩部:1分钟。

(2)注意事项

患肺气肿或心脏病者,应采取坐位,按压不可过重。由颈椎病或肩周炎等所致的肩部酸沉,应采用其他有针对性的手法。

3.落枕

劳累过度后,卧枕姿势不良或枕头高低不适,以及在一个姿势下睡眠过久,致使颈部一侧肌肉在伸展状态下过久而疲劳,气血凝滞,再受风寒侵袭而发病,亦有因突然扭转等外伤而致病者。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

取穴:

风池、肩外俞(图3-12)。

手法:

揉拿颈部:自第2颈椎揉拿至第7颈椎10分钟。手法宜轻柔。

按揉颈、背、腰部:沿颈部向背部按揉直至腰部。反复数次,约15分钟。

图3-12  落枕按摩取穴

点按风池穴:1~2分钟。

点按肩外俞穴:重点点按肩外俞穴5分钟,并让患者做头部旋转动作。

(2)注意事项

夜晚睡眠时应防止枕头过高、过低或过硬,仰卧时宜低枕,侧卧时枕高应与肩宽相当,以维持颈部的内外平衡。平时多做颈部的自我按摩,以疏通颈部的经络,防止落枕的发生。

对于短期内多次发作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以防其发展为颈椎病。睡眠时,颈项部不宜裸露于外,避免感受风寒。疼痛较剧烈的患者,应用止痛剂以缓解痛苦。

4.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颈肩臂综合征。西医学认为,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损伤或蜕变,引起椎体骨质增生,周围软组织退行性变松弛,神经、脊髓或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或压迫,而出现颈项疼痛、头昏眩晕、肢体麻木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由于长期低头,颈项姿势不正,或受凉,或外伤,或年老肾气不足,气血两亏,引起筋骨劳伤、筋脉失养、局部经脉痹阻不通而发病。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风池、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曲池、合谷(图3-13)。

图3-13  颈椎病按摩取穴

手法:

颈肩部:患侧颈肩部2~3分钟。

按摩上背部:5分钟。

弹拨颈部索条状硬结及压痛点:用拇指弹拨颈部索条状硬结处和其他压痛点处3分钟。

按揉风池、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曲池、合谷穴:用拇指按揉各2分钟。

拿颈项部、肩背部:5分钟。

搓肩部与上肢:搓患侧肩部和整个上肢2分钟。

抖患侧上肢:2分钟。

(2)注意事项

睡眠姿势要舒适,使颈背肌肉彻底放松。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不宜睡高枕和斜坡枕,可将枕头塑一凹坑,头放入凹中,使肩背部着床。

5.肩周炎

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又称漏肩风、五十肩,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一般多发生于一侧,偶尔见双侧同时发病。

肩周炎一般有肩部劳损、外伤或受凉病史,大多呈慢性发病。肩部酸胀疼痛,夜间加重,疼痛可向肩胛、上肢放散,肩关节活动不利,严重者活动困难,如穿上衣时耸肩或肩内旋时疼痛加重,不能梳头洗脸,患侧手不能摸到背。肩关节周围有不同程度的广泛压痛,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有不同程度受限,肩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如果病程较长,可出现三角肌萎缩。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坐位。

取穴:

中府、天宗、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秉风、巨骨、缺盆、肩髃(图3-14)。

图3-14  肩周炎按摩取穴

手法:

分推肩周围:以双手大鱼际或掌部着力,在患肩周围前后、内外分推3~5分钟。

抚摩肩部:以全掌大面积抚摩3分钟。

揉肩部与上臂:以单手掌或双手掌揉肩部及上臂各3~5分钟。

揉拿、捏拿肩部与上臂:以拇指与多指相对用力揉拿或捏拿肩部及上臂各3~5分钟。

肩部与上臂:用左手握患肢前臂并托起肘部,将上肢外展并活动其肩部,同时用右手小鱼际或掌指关节肩背部及上臂各3~5分钟。

揉肩胛骨脊柱缘:以一手大鱼际或掌根部自患肩的肩胛骨脊柱缘由上而下揉3~5分钟。

拨理肩胛下肌:以示指、中指、无名指从肩胛脊柱缘插入肩胛骨前方,拨理肩胛下肌3~5分钟。

揉拨肩胛骨腋窝缘:以拇指或掌根揉拨3分钟。

按中府、天宗穴;肩贞、肩中俞穴:以双手拇指对按2~3分钟。

按肩外俞、秉风、巨骨、缺盆、肩髃穴:以拇指重按各2分钟。

按揉肩部痛点:以拇指按揉2~3分钟。

拍叩肩背与上臂:以双掌或握空拳拍打或叩打肩背及上臂部2分钟。

(2)注意事项

每天坚持一定量的体育活动,从前后、左右、上下不同方向运动两侧肩关节,活动时应克服怕痛心理。

四、腰腿病症

1.腰痛

腰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其疼痛部位在脊中,一侧或两侧俱痛。因腰与肾有关,所以要辨证施治。

寒湿腰痛的主要症状是腰冷痛。活动受限,静卧不减,寒冷、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等。

湿热腰痛的主要症状是腰痛处有热感,活动后痛减,而热天、雨天疼痛加重。

瘀血腰痛的主要症状是腰痛如刺有定处,日轻夜重,活动受限,部分患者有外伤史。

肾虚腰痛的主要症状是起病缓慢,隐痛酸软,劳甚卧轻,反复发作,面白神疲,手足发凉等。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

取穴:

命门、肾俞、大肠俞、膀胱俞、环跳、殷门、委中、次髎、太溪、照海、腰阳关、腰俞、阳陵泉、昆仑、关元(图3-15)。

图3-15  腰痛按摩取穴

手法:

揉按命门穴:用拇指端由轻而重地按揉2分钟。

揉按肾俞、大肠俞、膀胱俞穴:用两手拇指肚向外依次揉按各2分钟。

揉擦肾俞至膀胱俞等穴:用掌根同时自上而下揉擦5~10分钟,以腰部有温热感为宜。

点按环跳、殷门、委中穴:用拇指指肚依次点按各3分钟。

推揉环跳至委中穴:用掌面同时自上而下推揉5~10分钟,以下肢有轻松感为好。

以上手法适用于寒湿腰痛。

揉按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穴:用两手拇指向外依次按揉各2分钟。

揉擦肾俞至膀胱俞、次髎穴:用掌根同时自上而下揉擦5~10分钟,以下腰部发热为宜。

按揉太溪、照海穴:以拇指端按揉各2~3分钟,以足部有酸胀感为好。

以上手法适用于湿热腰痛。

推揉腰阳关和腰俞穴:各推揉2~3分钟。

揉按肾俞和膀胱俞穴:以两拇指向外依次按揉2~3分钟。

揉擦肾俞和膀胱俞至腰部:用掌根同时自上而下揉擦5分钟,以透热为宜。

点按殷门、委中和阳陵泉穴:用拇指依次各点按2~3分钟。

对拿昆仑穴:将拇指按在昆仑穴,示指按在内踝后,对拿昆仑穴3分钟,以下肢和足部有酸胀感为宜。

以上手法适用于瘀血腰痛。

推揉关元穴:以掌面推揉,顺逆各3分钟。

揉按命门穴:以拇指端由轻而重地揉按3分钟。

揉按膀胱俞穴:以拇指向外揉按3分钟。

以上手法适用于肾虚腰痛。

(2)注意事项

平时用宽皮带束腰,并睡硬板床。加强腰部肌肉锻炼。腰部注意保暖,避免腰部过劳。腰部疼痛较重者可加用热敷。

2.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髓核脱出症、腰椎间盘综合征。好发于青壮年,以20~45岁多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腰椎间盘发生蜕变后,可因外伤、劳损、受凉等原因引起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向外膨出、脱出,从而刺激、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下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腰4~5,骶1,偶尔见于腰3~4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

取穴:

环跳、肾俞、大肠俞(图3-16)。

手法:

患侧腰部、臀部、下肢后侧:反复10分钟。

患侧臀部和大腿后侧:用掌指关节反复6分钟。

按揉患侧腰部、臀部和下肢后侧:用掌根反复按揉6分钟。

按揉肾俞、大肠俞穴:用一拇指按揉各2分钟。

按揉腰部棘突旁压痛点和环跳穴:肘压按揉各3分钟。

拿腰部和患侧下肢:3~5分钟。

按腰部:用掌按2~3分钟。

推患侧腰臀及下肢后侧:3~5分钟。

抖两侧下肢:各1分钟。

图3-16  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摩取穴

叩腰部和两下肢:各1分钟。

(2)注意事项

可配合牵引疗法。治疗期间应睡硬板床,注意保暖,防止潮湿受凉。

按摩前必须排除骨质病变。

3.足跟痛

足跟痛即足跟底部局限性疼痛,多以体型肥胖的中老年多见。疼痛以晨起下床开始,站立或走路时剧烈,活动后减轻,但久站久行后疼痛又加重,休息后则减轻。疼痛部位比较局限,有明显压痛点,可伴有足底胀麻感或紧张感。

中医学认为,足跟痛,一是因劳累过度致使足跟部筋骨损伤而引起跟痛;二是肝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中年以后肝肾之气不足,肾虚无以生骨,肝虚无以养筋,筋骨随之退化;肾之经脉绕行足跟,且受风寒湿邪的侵袭而导致足跟痛。

(1)按摩取穴与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

取穴:

委中、环跳、承山、昆仑、太溪、涌泉(图3-17)。

图3-17  足跟痛按摩取穴

手法:

推下肢后侧:用单手掌推5分钟。

拿揉下肢部:双手多指拿揉2~3分钟。

捏足跟部:各2~3分钟。

按揉、搓足跟:将踝关节抬起,放于按摩者屈膝位的下肢前面,用掌重揉足跟,示指屈曲按揉足跟腱及周围,拿捏足跟并用单掌搓揉足跟、肘关揉足掌面,共15分钟。

按压涌泉穴:2分钟。

对掐昆仑、太溪穴:各2~3分钟。

按压骶棘肌:用肘尖按压第四腰椎旁的骶棘肌2~3分钟。

点委中、环跳、承山穴:各3分钟。

活动踝关节及足部:1分钟。

(2)注意事项

宜穿平底鞋或软底鞋。鞋内宜放置一厚垫,以减少跖筋膜张力。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湿之邪入侵。每晚最好用热水浸足15~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