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改变对差生的看法,从科学教育角度关注差生

改变对差生的看法,从科学教育角度关注差生

【摘要】:改变对“差生”的看法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实际上要求教师改变对差生的看法,改变对差生的教育方法,关注差生,从科学的角度正确认识差生。一个铁的事实是,同样评价“差生”,老师和学生的评价结果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老师真的意识到了这一点,良心会迫使自己反思,必须改变对“差生”的看法。让“差生”成功并非忽视优生教育,而是形成“差生”追赶优生,优生超过优生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

改变对“差生”的看法

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成功教育提出让每一个孩子成功。实际上要求教师改变对差生的看法,改变对差生的教育方法,关注差生,从科学的角度正确认识差生。

其实,“差”与“优”是相对而言。

为师者,越想让自己的学生向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就越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和一双发现长处的慧眼,去欣赏他、赞扬他、鼓励他、理解他、走近他、引导他。当他真的感受到这一切时,他就会接纳你的建议并按你期望的方向前进。你与他的这种交流愈多,他的前进速度愈快。哪怕有一点点进步,你也不要吝啬,投去肯定的目光,或送去赞扬的语言,鼓励他连续地积累自己的成果。渐渐地,不再只是为得到别人的称赞,做事将成为他的一个责任,一种素养,从而让做事成为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评价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载体

现在的孩子,吃苦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普遍下降,而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追求时尚的现象却大大增加。在我的周围,学业不成功、破罐子破摔、极度消沉的学生为数不少。这常让我感到惋惜、自责,也为自己对他们缺少有效的教育而痛苦。我能做的就是剖析其原因,寻找“治疗”的办法。剖析失败的原因,往往是某一个“点”改变了前进的方向,从此以后,人生轨迹出现了转折。

人们总是过分地指责“差生”的现状,对其行为表现出强烈不满和厌恶,却忽视了之前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也许,你是出于无意,或因收集的情报不准,从而做出了不精确的评估,伤了学生的心。但是,你又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一味地在他的伤口处撒盐,压抑已久的愤怒终于爆发了,情况因此急转直下,一发而不可收,一次、两次、三次、再次揭开刚刚愈合的伤疤……施教者却不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现问题,更不去抚慰那颗受伤的心,一切“教育”终没奏效。心的走向慢慢地远离了正确的轨道。如果这时老师只看到他“坏”的一面,你的教育效果肯定变得更坏;如果你把思维方式一转,从另一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原来他们很可怜,也很痛苦,他们从来没有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没有取得过学习的成功,很少有人去欣赏他们。此时,责任心会驱使你思考,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要知道,如果他们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功,哪怕是一点点成功,尤其是那种脑力劳动带来的成功,便会让人无比喜悦。当一个人证实了自己是聪明的,是优秀的,心情一定是愉快的,如果他的人格再得到尊重,他将感到很幸福。如果教师再转变一下思维方式,你会更加愿意为学生服务。教师的愉悦来自学生的成功和满足,要想自己愉快,首先让学生学有兴趣且不断有收获。(www.chuimin.cn)

尽管每位教师均能说出转化差生的若干办法,然而,我很少发现,哪位“差生”因教师的有效辅导而发生实质性地转化,也少见这位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进一步向着更优秀的方向转化。我发现更多的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教和“差生”偶尔出现的些许变化。

转差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偶尔出现一些变化,就认为转化工作已经结束,就大功告成,我们将犯“理想主义”错误。如果转差工作不能坚持,定会出现反复,这会将来之不易的希望之火熄灭。我们必须清楚,转差工作是一个矫正坏习惯、形成好习惯的过程。

老师的很多时间用在了差生转化上,如果效果不显著,难免产生急躁情绪。有时,失去耐心,甚至抱怨:“同样是学就是你不会,人家为什么考了那么多分,真是不可救药。”教师不经意地产生了埋怨情绪,常把不友好的目光投向这些本来就不自信的学生。这样产生的问题是双方互不信任,一切的教育行为往往显得不奏效。此时,你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反思:与其产生了差生再转化,倒不如把精力放在杜绝差生的产生上。提前预防是主动行为,当问题小的时候去解决,花不了多大的精力。有的教师却把精力分配错了,出现了一个“倒置”现象。

一个铁的事实是,同样评价“差生”,老师和学生的评价结果有着本质的不同。老师的评价过于主观,“听话”和“高分”是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学生之间的评价比较客观,彼此之间也看得比较全面。在他们眼里,“差生”身上有许多优点,比如,人品幽默感、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都值得自己学习,有时,对教师过于武断地对待“差生”,他们会感到愤愤不平。如果老师真的意识到了这一点,良心会迫使自己反思,必须改变对“差生”的看法。

其实,一旦你认定他是一个好孩子,他便会得到一种尊重,他会通过努力加倍地证明自己就是一个好孩子。你认为他能学好,他学好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由此看来,教师的学生观体现着教师内心的期望,决定着学生的发展。这个奇怪的现象告诉我们,你认为他好他就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你如果真的一直认为他好,他就一定会变得更好,这就是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是被无数实例验证的。这个道理人人都懂,然而,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承认“差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差生”,帮助“差生”克服自卑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变“差”为“优”。让“差生”成功并非忽视优生教育,而是形成“差生”追赶优生,优生超过优生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