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开拓者教育:有机整合教学效益最大化

开拓者教育:有机整合教学效益最大化

【摘要】:有机整合教材,提高教学效益大凡教育改革成功者,都有个人的成熟思想。像孙维刚、刘建宇、韩兴娥等改革实验者,都是在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大胆地整合教材,在短时间内做更多的事,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由于教材的重组,学生以知识块为单位,而不是按教材规定的章节进行学习。总之,对教材进行动态调整,特别是对相关知识内容的重组,是提高学习效益的重要策略。

有机整合教材,提高教学效益

大凡教育改革成功者,都有个人的成熟思想。他们看透了现行教学中存在的“真问题”,而勇敢地实践自己的想法,大胆改进优化过去的做法。像孙维刚、刘建宇、韩兴娥等改革实验者,都是在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大胆地整合教材,在短时间内做更多的事,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由于教材的重组,学生以知识块为单位,而不是按教材规定的章节进行学习。经过教师精心调整后进行的重组,更适合学生自学,学习速度加快。

对教材或相应材料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整合和重组很重要。而这样做需要教师的勇气和智慧。敢这样决策的人往往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能力。此举所带来的批判精神,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它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可以从宏观上审视教材,怀疑教材,打破思维定式,又能给学生带来一种神奇的力量——创造力。那些照本宣科、循规蹈矩者无论如何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更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教师。是由于教师缺少了这种意识,是由于教师没有能力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组。它绝非是一个简单的排列,而是在深刻理解、理清脉络的基础上,按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体现方法和规律的一种新的组合。它是教师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具体体现。我们说的改革也好,创新也好,均需付出智慧和勇气。纸上谈兵,信口开河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做,是创造性地做。新课改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此,我个人有深刻的体会。从十几年的初三数学教学工作中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解决有些棘手的问题时,要巧妙地转移方向,适度地补充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拓展已有的知识结构。表面上看,问题更加膨胀了,但它事实上加速了原问题的解决步伐,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当然这些问题必须精心设计,让它起到应起的作用,即表面是增量,实际是提效。孙维刚、刘建宇、韩兴娥三位教师就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用一堂课处理好几节课的内容,而且学生都感到学得不累,理解得很透彻。

我认为这样做好处至少有四个: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二是“知识块”教学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学生主动地构建;三是原来章节的打破,使学生感到新奇,认知心理发生了变化,他们会格外地愿意学;四是较长单位的知识体系不易被肢解,也不易形成思维间断。我常常想,这很可能是他们获取成功的一个重要方法。人们经常把这些人视为不可仿效的“怪人”,其实他们并不怪。如果说怪的话,就怪在他们对理论的深刻理解上,而不是口头上;怪在他们对先进思想、先进方法的准确把握上,而不是墨守成规和机械操作上;怪在敢于打破教学常规,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被条条框框所左右上。(www.chuimin.cn)

值得注意的是,此种做法开始时速度慢,如同修管道,有一个投入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打基础、做准备的过程。此时,作为实验,教师千万要耐住性子,按步骤操作,以等待时机的到来。学生一旦学会了管理自己,一旦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自我评价的方法,便会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在认知速度上可能出现几何级数般的快速增长。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不相信这是事实,会因在实验开始阶段因没有出现所期待的明显效果而放弃,使实验夭折。

人们大都喜欢按部就班地恪守“大纲”(或“课标”)原则,一个课时讲一节课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缺少新意,使教学格式化,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限制了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必然缺少创造性的行为。如果打破这种结构,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组,站在系统的高度处理某一问题,学生将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总之,对教材进行动态调整,特别是对相关知识内容的重组,是提高学习效益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