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生潜能超乎想象,教育改革带来奇迹

学生潜能超乎想象,教育改革带来奇迹

【摘要】:学生的潜力很大近日,我校举行第四届教学大比武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验收,效果很好。这意味着不同水平的学生,必须接受同一问题。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慢慢引导,适度点拨,让每一个人均有成功的体验。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学生,会在你面前证实自己的能力。不久,你会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潜能居然超过了自己的想象,他们很多方面的素质甚至比自己强,只是缺少机会。新的机制建立以后,如同师生赛跑,学生超过教师也属正常的事。

学生的潜力很大

近日,我校举行第四届教学大比武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验收,效果很好。最让我满意的是学生的表现。预习的、说的、写的、做的,一切展示行为都超乎我的期望,他们似乎想在我们面前证实自己的实力。原来,学生真的很行,只是我们以前很少真正开发这个资源。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们许多活动的想法是好的,但未必有效。原因之一就是想和做不一致,过分相信自己的力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你的想法和别人的不一致,那么你也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坚持自我思想,并付诸行动,毕竟真正的发展是建立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

教师过多地讲,学生吸收多少暂且不谈,即使学生能够全部接受,知识量也非常有限。一般地,教师讲的只是书上的内容,补充的只是一点点课外知识,所处理的信息也只是自己所接触到的自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对该学的知识和方法总是涉及不全。另外,一人讲,多人听,学生不得不在同一时空内“享用”各种知识“大餐”。这意味着不同水平的学生,必须接受同一问题。而事实上,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需要也不同,众口难调,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所有学生的需要。一句话,这样的机制限制了人的发展。结果是,好的封了顶,差的跟不上,人的发展定格于某一区间或范围内,看起来有几个宠儿,事实上所有学生的发展均受到了限制。

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教师均已意识到,但打破多年的模式不是件易事。怎么办?放开,大胆地放开,即教师权力下放。你一个人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永远满足不了多人的发展。让学生在自己实际的基础上,主动获取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先一点一点地学,然后教师做必要指导,让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继续获取,获取一点,建构一点,慢慢地向着正确方向发展。此时,教师一定要沉住气,多用信任和肯定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学生,对形成好习惯者及时表扬,让他们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去影响别人,让更多的人获取成就感和满足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慢慢引导,适度点拨,让每一个人均有成功的体验。尝到自学甜头的同学,将再也不满足老师一口一口地“喂”,也不满足自己一点一点地“吃”,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用自己强有力的觅食能力,大口大口地“吃”。

学生能做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完成。做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是能力提高的过程。完成了,便有成功的体验,有心理的满足,有自我价值的实现。自信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收集、处理信息,整合材料完全可放手让学生去做,备课、讲解、讨论、布置批改作业、出试题、看试卷,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喜欢做,而且比教师做得还认真。你为什么不放心让他们去做,非得由自己全部包揽不可?其实,不妨让学生自己去做,在过程中总结经验,在做中体验成功,发现规律。教师最大的失误就是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做。其结果是:你越不放心他,他让你越不放心。从此以后,学生始终离不开你,离开你就出事,能力终究没有培养起来。(www.chuimin.cn)

教师可把自己真正的学习成功经验真实地告诉学生,让他们学着教师的样子去做。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学生,会在你面前证实自己的能力。他们会更加发奋努力,他们心里想:“我将成为一名教师,我将向你们展示我的发现。”不久,你会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潜能居然超过了自己的想象,他们很多方面的素质甚至比自己强,只是缺少机会。若有可能的话,我们这些可爱的学生,定会产生一大批具有创新力的优秀教师。是的,事实就是这样。在我们眼里有不少不可救药的“差生”,他们没有培养起来的责任在于教师,是我们缺少智慧、思想和有效的方法。如果这样思考,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就会迫使我们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身边的这些重要资源。我们确信:信息的提供源由一个人变成几十个人,一人完成的事由多人完成,当然又快又好。对来自不同角度的信息进行整合、展示,每人都获取了更多知识和方法,余下的时间还可以用来学习、思考、研究,一举多得。

新的机制建立以后,如同师生赛跑,学生超过教师也属正常的事。这会促使教师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对话、有效交流。此时,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定目标、指方向,只要教师指导的方向正确,学生会沿着教师指定的方向高速前进,他们不再受教师的约束,更多地做自己能做的事。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发展,他们自然地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你认为他是个好学生,他就真的成为一个好学生;你认定他是个“坏学生”,他比你想象得更“坏”。学生从教师微妙的眼光中看得出教师的真实期待,教师的一切想法掩不住学生敏感的眼睛。教师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眼睛,早已把信息告诉了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蔡林森校长的一句名言。我原来以为这是一句理想化的口号,然而,洋思人证实了这是一条真理。只要教师发自内心地相信学生,真心地爱学生,敏感地注视着学生的微妙变化,学生定会使自己的行为向教师希望的方向发展,且不断逼近期待的理想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