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效整理校园剪报集,精选万篇美文

高效整理校园剪报集,精选万篇美文

【摘要】:不久,一本本“剪报集”便形成了。二是校领导对我的这个做法给予认可,我的剪报集也经常在教师间传阅,好学的学生也经常拿去看。整个假期我整理了50多本剪报集,收集了5000多篇文章;今年寒假,我又“生产”了10多本剪报集,1000余篇美文纳入其中。我视“剪报集”如难得的美食,根据自己的营养需要,有计划地美美地享用它。收集剪报的速度要比记笔记快,储存量也大。

剪 报

平时工作忙碌,事务缠身,对新来的报纸、杂志只能浏览,很少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往往是看过之后便把它们束之高阁,时间久了,积攒了一大摞。真到用时,却不好查阅。我时常为这事烦恼。

放假时,把一卷卷、一摞摞平日看过的报纸、杂志带回家中,对这些材料进行再处理,对有价值的文章进行分类、剪贴和资源再开发,期望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不同的人对这件事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当垃圾扔了,有的堆在墙角或橱子里,有的干脆当废纸卖了,我却独爱剪报,并把剪报集当成收藏“珍品”,耐心地等待着它的“升值”。

我剪报已有20多年的历史。

前些年,手头的材料少,也没意识到它的应有价值,只是感到用时方便,经常是信手拈来,费不了多大工夫,且能大大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当时的剪报很简单,管理也很不规范。一般情形是,剪了、贴了、扔了,而留下的几本也显得杂乱无章。

最初,我是从《中学生数学报》开始的。

当时,我还在农村教学,为迎接全国、省数学竞赛和中考,不得不准备大量的辅导材料。于是,我便对多余的报纸进行剪贴。不久,一本本“剪报集”便形成了。其中的内容均是自己精选的有价值的专题。讲课时,我随时把上面的内容作为补充和拓展材料,并不时地对材料内容进行拓展和再延伸。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对我的这个做法很感兴趣,他们也更愿意这样接受知识,结果带来了效益:一是我辅导的数学竞赛成绩一直在区内名列前茅,经常有不少的学生在全国、全省获奖。二是校领导对我的这个做法给予认可,我的剪报集也经常在教师间传阅,好学的学生也经常拿去看。它作为一种可贵的资源在被不断地传阅着。三是剪报集成为我的备课本,我可以利用节省下的时间更多地进行学习、思考和研究。现在,回过头去想,正是当时那个宽松的环境,使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信息的收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随着工作的变动,我的剪报也在不断地发展。现在的剪报材料多了,内容广了,分类全了,转化快了。原来“小作坊”式的经营,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于是,我在想,怎样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从前年暑假开始,我增大了剪报力度。整个假期我整理了50多本剪报集,收集了5000多篇文章;今年寒假,我又“生产”了10多本剪报集,1000余篇美文纳入其中。当欣赏这些散落在办公桌、床头、书架处的成果时,与作者的思维碰撞的火花流于字里行间。这个做法对我个人很实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益,对我工作的影响也很大。现在,有些老师和学生也模仿着这样做,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感到更加欣慰。(www.chuimin.cn)

现在,我剪报:一是“集”。围绕着某一问题,对看过的报纸、杂志,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只要认为有价值就积累起来;有时还从网上、书摊、废品收购站收集有价值的材料。二是“撕”。说剪报,其实我根本不用剪刀,我用的是尺子。我认为,以前用剪刀,慢且剪出的质量也不高。都说我的手很拙,但“撕”报却是我的绝活。一份报纸或杂志,在我的手里,用不了多长时间,会把它们肢解得七零八散,而且边缘十分规则。撕裂时发出的“嗤嗤”声,让我感到悦耳,感到兴奋。选用的尺子“两边薄中间厚”。“撕”报时,一只手对准标线,用力压紧尺子,另一只手用力快速撕裂即可。这样撕,既快又直。三是“组”。对于从不同材料上撕下的“豆腐块”,分类编号,对它们重新排列和组合。四是“贴”。把“组”好的材料,用胶水按序列粘贴在准备好的本子上(本子最好是硬皮本子,便于收藏)。贴时留有空白。“空白”可以贴正面留反面,也可以贴半面留半面。不管怎样贴,必须在不太浪费的前提下舍得留白。这个地方是思想的“归宿地”,也是随笔的“生长地”。这样一个工序下来,便可成集。看到一本本剪报集,就像收获“战利品”一样,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和满足感。几乎每一篇都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尽管作品不是自己的,但对自己精选的文章,总会有一种亲切感。

我视“剪报集”如难得的美食,根据自己的营养需要,有计划地美美地享用它。这巨大的精神食粮伴随着我,我时常有种富裕感。以前,经常犯“消化不良”的毛病,光“吞吃”不消化。现在呢,只要有时间,我就想一点点地“啃噬”它,特别是对那些富有哲理、充满创新观点的文章,如同享山珍海味、品陈年老酒。

长期以来,我坚定地认为,废纸堆里埋着“金子”。废品站中,一卷卷、一摞摞崭新的报纸、杂志令人惋惜,里面储藏着海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却没引起更多人的重视。这块资源存在着巨大的浪费。不仅是物质的浪费,更是精神的浪费,很少有人对它进行再开发和重利用。

提起剪报,有的同志抱怨手下没有材料,还有的嫌别人没给他提供材料。这些实际上是“漂亮”的借口。他们因缺少兴趣和方法,影响着自己的学习,阻碍着自己的发展。

其实,废纸堆里埋着“金子”一点不假,那些有价值的材料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一篇好的文章没有十倍的信息量和足够的智慧是难以打动人心的。优秀的写稿群体均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的思想是在各自实践的基础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含金量很高。而大部分人对它们的存在根本不知道,充其量是一知半解,很少做深刻的研究,更缺少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从浩瀚的废纸堆里采集一点自己需要的东西,几乎人人都能做到。谁有心,谁就会从中获取更多的金子般的信息。这条经验若有更多的人去实践,那些被丢弃的知识仍能“复活”,它的价值不知道升值几倍。但是,人们却习惯赶潮流,一味地追逐新奇,岂不知今天是新的,明天就是旧的。真正好的东西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贬值。

再看我们的图书馆里,放着若干装订好的报刊,新的一来,旧的便“过时”了,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它们。多数人都懂得这些东西有价值,待用时再去查,但是查也是个别人偶尔地去翻一翻。因此,这些重要资源的利用率很低。

稍有留心,你就会发现,当时花了几千、几万元人民币的书刊几乎没有多大价值,管理员只学会了储存。这块资源的合理运用,对转变人的认识,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坚定地认为,合理地对这些资料进行剪贴,形成集子借阅或干脆由老师保管,把这些资源通过活动流动起来,将会产生更大的效益。

收集剪报的速度要比记笔记快,储存量也大。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藏而不用,用而不疑。如果把它当成“圣旨”,你会多一道思想“枷锁”,也会增加一份精神负担。你若以收藏的心态保管,它显得更有价值;你用得越好,它的价值就越大。

剪报,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只需要低廉的成本和简单的操作。只要你感兴趣,便很容易形成剪报集。你若形成剪报的习惯并坚持积累,将获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