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写好随笔?开辟教育苦旅,表达真实感受

如何写好随笔?开辟教育苦旅,表达真实感受

【摘要】:我是这样写随笔的有一个表达的机会,你可大胆地、随心所欲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说出你的好点子,说出自己的真切感受。我的随笔是这样形成的:深入地思考某一个问题,尽量涉猎相关的信息,久了必然产生灵感。有时,我还喜欢用手机写随笔。总之,它是由一些最珍贵的东西形成的,因此不断地写随笔就是在积累好的人生。

我是这样写随笔的

有一个表达的机会,你可大胆地、随心所欲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说出你的好点子,说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它让你的思维尽情驰骋,让你的情感随意飞扬。一切的一切,均可用你喜欢的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随笔”。

我的随笔是这样形成的:深入地思考某一个问题,尽量涉猎相关的信息,久了必然产生灵感。把这些美好的东西记录下来,形成文字,再对这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进行梳理和整合,总结和概括,然后再起一个题目,便形成一篇随笔。

我的随笔成文与别人可能不同。有的人喜欢计划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什么内容放在什么地方。我却喜欢沿着一定的思维方向连续地想下去,直至写完,不太受格式的约束;我还喜欢当一次思考不完整、不深入时,在此基础上,继续往下延伸,直至找到自己满意的东西;我更喜欢“节外生枝”,在一个感兴趣的点上,让其再生长,有时它长得比主干还粗。记得美国作家富兰克林说他的大部分知识是这样获得的:在寻找某个材料时意外地发现了另外的资料。对此,我深有同感。

对写作,我始终没有一气呵成的本事,于是,我不敢在正式文稿上速成,却习惯于在一些草纸上,在一些小便笺上,在书或本的空白处填充我的想法。我总觉得这样做更能引发自己的真正想法。

有时,我还喜欢用手机写随笔。对发过的短信,常翻翻,多看看。对自己来讲,只要是当时储存下来的,都是有价值的。但以后再看,感受就不一样了,过去认为是有价值的事,现在却未必。那么就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好的留住,对其进行修改、拓展,让它成为一个更好的文本;对那些价值不大的,干脆删除。让自己的机子里储存起来的都是好东西,用起来也方便。这样坚持下来,就会把一条条短信,变成一篇篇文章。

随笔成为电子文本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修改。一篇随笔不改十几遍,我绝不会罢休。如此反复斟酌,就会得到更多的“理想产品”。我常常因而拥有一种成就感。(www.chuimin.cn)

发明奇才爱迪生的笔记为他的成功帮了大忙,直到临终前,他还在继续记笔记,共记了3400本,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忘我地工作,他的头脑里无时无刻不在构思、不在思考,为了随时捕捉到跳动的灵感,他养成了终身受益的好习惯:记笔记。我想,只要写真、写实,留下来的文字定有价值。

随笔是自己经过反复思考和充分酝酿而生成的“精品”,它多半来自自己幸福的回忆和美好的体验,它是从生活中采到的最美的花,也是自己听到的最奇妙的音乐,更是自己精心雕刻的、认为最好的艺术品。总之,它是由一些最珍贵的东西形成的,因此不断地写随笔就是在积累好的人生。我想,数年之后,当翻开你的人生长卷,一篇篇随笔记录你丰富的人生经历,定为你增色不少。我的理想是:把自己多年来积累下的随笔结集成册,让更多的人分享我的快乐。

对于写随笔,总有些朋友不喜欢。其理由是没有时间,不好写。我觉得,不能说自己的话,不敢表达自己准确想法的重要原因:一是过于要求完整,过于追求严谨,过于追求格式化,抑制着好的想法的产生,阻碍着思维的发展,限制着经验的生成;二是一些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地钳制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习惯于听话,习惯于给一个题目,做一篇文章,而这些文章又多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恰恰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个个好的想法和新的念头,一次次美好的体验和幸福的回忆,也随时间的流逝而烙在了随笔中。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如果你能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就有可能改变你的人生,遗憾的是,总是有人认为这不可能,总认为一些深奥的理论、一些复杂的操作只是极个别、少数人能做到的,从而没有真正引起人生的变化。有时,为了迎合别人的口味,常常说一些别人的话,总觉得专家更具有说服力。别人几乎左右了我们的思维,左右了我们的语言,左右了我们的行为,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自我。

如何打破这个局面?几年来的随笔生涯,让我坚信:自己想的,亲自做的,亲眼目睹的,往往鲜活生动,写出来的东西常常能打动自己。那些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那些引起自己兴趣的人、事、物,简直成了自己的灵感源。40岁以前,我从没有这样的体验,我也没有这样的奢望。

朱永新有句名言:“一个人坚持写反思,10年后必成名师。”在这里,我也敢断言,如果你养成随手记的习惯,且善于整理出有价值的随笔,不用10年,你必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