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宏观经济学中的危机解释多样

宏观经济学中的危机解释多样

【摘要】:宏观经济学的圣杯关于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和蔓延的机制,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答案,相反,似乎这里存在很多不同的解释,每一种解释都来自于危机的一个不同方面,每一种解释都表达了复杂宏观经济现象的一个部分。事实上,今天的宏观经济学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且引人入胜的课题。今天的宏观经济学更像是一场登山比赛,不同的登山队按不同的路线攀登。

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关于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和蔓延的机制,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答案,相反,似乎这里存在很多不同的解释,每一种解释都来自于危机的一个不同方面,每一种解释都表达了复杂宏观经济现象的一个部分。人类对萧条进行解释的历史同时就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下面我们就回顾一下这简短而又充满斗争的一段历史:

古典学派的没落:大萧条之前,关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看做是知识的大杂烩,这里有奇异的思想,富有洞见的观察,但更多的是混乱的表达。在凯恩斯之前,经济学家对大萧条的解答是:工会阻碍了价格信息的传达,影响了价格因素对市场的调节,因此如果政府解散工会,那么工资会下降,失业会消失,大萧条就会结束;显然,这样苍白的描述无力圆满地解释产出和就业的下降,更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萧条。

凯恩斯革命开始:凯恩斯的中心观点是,市场经济不能平滑地自我调节,而投资者信心不足是造成大萧条爆发的主要因素;因而这样的经济萧条一旦出现,单靠市场的力量是不能迅速消除的,只有依靠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的调整,才能阻止经济衰退,保持经济稳定。

凯恩斯的这种观点逐渐被大家接受。在凯恩斯理论的指导下,美国渡过了大萧条的难关,他的思想也被公认为“凯恩斯革命”。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滞胀的到来,人们发现凯恩斯主义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货币主义兴起:货币主义者将经济波动看做是货币供应发生变化的结果,基于此,他们认为只有稳定的货币供应才是宏观经济稳定的真正关键,而萧条的发生是人为制造的繁荣时期投资过度的必然结果。因此,货币主义者主张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因为以刺激总需求的方式干预只会使事态变得更加糟糕,只能在现在的萧条和政府不恰当的干预下未来更严重的萧条之间做出选择。

进一步,货币主义者认为,市场经济是自我调节的经济,如果不加干预,经济会自行恢复到充分就业的状态;相反,看似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只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因为治疗手段带来的问题会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凯恩斯的稳定经济政策正是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于是,货币主义者提出了“反凯恩斯革命”,他们指责积极的政府政策本身就是滞胀的罪魁祸首,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米尔顿·弗里德曼

政治中心交替学说:麻省理工大学的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做出了更加新颖的解释,在他看来,主要国家没有能够阻挡住20世纪末的经济衰退,是因为没有一个经济上具有领导地位的国家,因此,衰退变成了大萧条。

按照金德尔伯格的观点,大萧条发生的年代,英国正在失去世界的领袖地位,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还未能接过领导者的责任。因此,这种领导地位的缺失是历史的偶然,并且,当时也没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机构来为处于困境中的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因而这次萧条持续了10年。

战争延续说:彼得·特朗则提供了另外一种有趣的解释,他认为,大萧条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是战争冲击迟到的结果,换句话,战争的冲突变成了和平的冲突。因为,当时的获胜国与战败国就战争赔款、国际贷款和其他金融问题争吵不休,脆弱的战争欠债和战争赔款使得大部分欧洲国家将财力耗尽,因而人们花费了10年才最终解决了这次萧条,因为这次萧条在相当程度上是各国之间的更深的恐惧和敌意的表现。(www.chuimin.cn)

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使得萧条在这些国家之间蔓延呢?特朗认为,当时的金本位国际货币制度,是使得经济崩溃得以蔓延的主要因素,金本位制妨碍了各国独立的货币政策,或许最早摆脱金本位的国家也能最先从大萧条的深渊中走向复兴。

尽管我们还无法给上面的这些解释做出一个最终的评判,但是必须再次明确的是,1929年的大萧条原本是一次极为特殊的历史事件,关于大萧条的原因及讨论至今仍然没有停止,难怪保罗·克鲁格曼曾经不无感慨地说:“理解大萧条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圣杯。”

事实上,今天的宏观经济学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且引人入胜的课题。从长远的角度看,人们今天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不过是未来经济理论教科书的一段新的章节而已,因为经济学家认识的过程就不平坦,因此许多谈论宏观经济学历史的书中都充满了“革命”和“反革命”这样的字眼。而我们对宏观经济学的了解也在这场争论中不断深化,正如经济学家马克·布劳格曾经所说:

经济学的知识是由历史决定的……今天我们所有的关于经济体系的知识并不是今天早晨发现的东西,而是我们过去所有的洞察、发现和错误出发点的总和。

没有庇古就没有凯恩斯,没有凯恩斯就没有弗里德曼,没有弗里德曼就没有卢卡斯,没有卢卡斯就没有……

你或许会感觉很诧异,在微观经济学内部人们有很强的共识,然而在宏观经济学内部,争论从一开始就存在,并且似乎永无止境。这是因为,正确的答案显然不会来自任何一种纯粹的经济理论,经济学家的任务也正是通过推进研究,从而进入新的更具争议性的领域,创立新的理论。

经济学的知识是由历史决定的……没有庇古就没有凯恩斯,没有凯恩斯就没有弗里德曼,没有弗里德曼就没有卢卡斯,没有卢卡斯就没有……

今天的宏观经济学更像是一场登山比赛,不同的登山队按不同的路线攀登。然而,没有一个登山队看到过这座山的山顶,因为它一直被云雾所遮掩着。不同的登山队有时会在不同路线的交会处相遇,简单交流之后又分手继续前行;在拂去尘埃之后,各队还可能偶尔发现前人留下的依稀足迹;有时一个队员走失了,或从此失去踪迹,或加入攀登速度看起来更快的另外一队;有些路线后来证明是死路,但这也是有用信息,因为后来者不必重走;有时一个队宣布登顶,但云开雾散后发现前面还有更高更险的山峰;各队经常不得不改变路线,但始终都在这样前行……

那么,如果是这样,我们这样的攀登还有什么用,学习经济学又有什么用呢?我亲爱的读者朋友,请不要着急,让我们随着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去看看曾经在国会山托儿合作社[1]中发生的故事,或许这会让你改变对宏观经济学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