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关系演讲中,合理适度地利用心理效应,有利于增强演讲的效果,达到演讲的目的。常见的效应主要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权威效应和移情效应等。在公关演讲中,演讲者常利用晕轮效应来进行自我宣传。在演讲中可利用权威效应,由有一定权威性即专业水平高、人品良好的人士充当演讲者。总之,利用权威性能大大增强演讲的效果,容易说服听众。......
2023-07-16
119.从众效应
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从众效应(eonformity)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从众是合乎人们心意和受欢迎的。不从众不仅不受欢迎,还会引起灾祸。例如,车流滚滚的道路上,一位反道行驶的汽车司机;弹雨纷飞的战场上,一名偏离集体、误人敌区的战士;万众屏气静观的剧场里,一个观众突然歇斯底里的大声喊叫……公众儿乎都讨厌越轨者,甚至会对他群起而攻之。
假如每一片云都一模一样,“黄山云海”又怎能令人称奇?假如每朵花都如出一辙,那梅菊又怎能在文人笔下生辉?假如每棵树都惧高怕危,松柏又怎能在万绿丛中鹤立鸡群?自然界如果从众,我们将丧失许多美丽;人如果一味从众,也终将跌人失败的谷底。
有这么一个实验: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师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声音对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具有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
这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同学之间的从众效应——看到别人举手,也跟着举手,但他们并不是撒谎,而是受“化学家”的言语暗示和其他同学举手的行为暗示,似乎真的闻到了一种味道,于是举起了手。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满天星斗,许多人站在车站站台上等待即将到来的火车。此时,一个人仰着脖子晃动着脑袋往天上寻看,在一旁的人好奇的以为他看到了人造卫星、流星或不明飞行物,也跟着向天空东张西望。其实,这位先生只是脖颈酸痛,他是在做放松活动,并非观察天空。那些跟着仰望星空的人实际上是被从众效应左右了。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做出勇敢之举;消极的从众效应则互相壮胆干坏事——如看到别人乱穿马路,不少人也跟着走捷径。有人正是利用从众效应来行骗人之术,最生动的例子是玩所谓的“三张牌”,让人押宝。猜红桃A在哪里,可押50元、100元、200元。此时总有三五个人抢着参与,而不明真相的人不知道他们是“托儿”,被从众效应激化,也参加押宝。当然,结果肯定要输——因为最初参与的三五人同庄家全是一伙的。
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实验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阿希实验”。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实施了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他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www.chuimin.cn)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那个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的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在一个系统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或行为,往往会被其他成员孤立,甚至受到严厉惩罚,因而某个系统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美国霍桑工厂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工人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标准,完成这些工作量后,就会明显的松弛下来。因为任何人超额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员提高定额,所以,没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标准。这样,一个人干得太多,就等于冒犯了众人;但干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干得太多或者太少都会被提醒,而任何一个人冒犯了众人,都有可能被抛弃。为了免遭抛弃,人们就不会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只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
巴菲特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1985年的年报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圣•彼得对他说:“你有资格住进来,但为石油大亨们保留的大院已经满员了,没办法把你挤进去。”
这位大亨想了一会儿后,请求对大院里的居住者说句话。这对圣•彼得来说似乎没什么坏处,于是,圣•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请求。这位大亨拢起嘴大声喊道:“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大院的门很快就打开了,里面的人蜂拥而出,向地狱奔去。
圣•彼得非常惊讶,于是请这位大亨进入大院并要他自己照顾自己。大事迟疑了一下说:“不,我认为我应跟着那些人,这个谣言中可能会有一些真实的东西。”说完,他也朝地狱飞奔而去。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在进行前三名决赛时,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以为是演奏家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结果仍觉得不自然。
这时,在场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而是他的错觉。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信自己的判断。
大多数人都认为从众行为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因此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实际上,对待从众行为要辨证地看。能否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
有关成大事必备的148个成功法则的文章
在公共关系演讲中,合理适度地利用心理效应,有利于增强演讲的效果,达到演讲的目的。常见的效应主要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权威效应和移情效应等。在公关演讲中,演讲者常利用晕轮效应来进行自我宣传。在演讲中可利用权威效应,由有一定权威性即专业水平高、人品良好的人士充当演讲者。总之,利用权威性能大大增强演讲的效果,容易说服听众。......
2023-07-16
由于较少的热量逃逸到太空,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在工业革命之前的1000年里,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表14.2列出了几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在1750年和1998年的浓度,1990~1999年期间浓度的变化,和它们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导致某些地区的季节至年际变化显著气候波动的现象有很多,其中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事件是全球许多地区年际变化的最重要的自然现象。......
2023-08-23
在以后的刀年里,群众的意见又发生了无数次变化。目前,群体中易变的意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有三个不同的原因。于是,群体的意见越来越倾向于变成政治的最高指导原则。当然,它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然而这不过是因为它只一味反映群众的意见及其不断的变化。今天,密切关注各种意见,已经成为报社和政府的第一要务。不存在任何引导意见的力量,再加上普遍信仰的毁灭,其最终结果就是对一切秩序......
2023-11-29
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需要的养料和能量,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探究活动活动一咀嚼馒头,它在口腔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龋齿,俗称虫牙、蛀牙,一般是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牙齿损坏,主要表现为牙釉质受到腐蚀而变坏、变色,严重的会出现龋洞。日积月累1.人们常说吃东西要细嚼慢咽,“嚼”的工作主要由( )来完成。......
2023-08-07
人类排放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温室气体吸收地面的红外线辐射能后,部分以逆辐射形式,把能量返回地面而起的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图5.4温室效应示意图由于温室效应,至2005年9月21日,北极圈冰层面积已缩减至5.31×106km2。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面临“灭顶之灾”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面临“灭顶之灾”。......
2023-07-04
青春期是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男孩睾丸发育首次出现遗精,是进入青春期的标志。人体的骨骼系统,经过青春期的突长之后,到25岁左右,骺软骨停止生长,全部骨化,至此人体的高度不再增加。在血压方面,青春后期男性的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宽;女性则心率较快。青春期性意识青春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是来自荷尔蒙的作用。......
2024-01-28
音调变化带来的效应金克拉认为应该排除一切怀疑自己能力的疑虑!金克拉会重复提到音调变化这件事,因为你不是在尝试某种观念,而是在使用某件已被许多人证实为有效的技巧。最后一个想法,使用音调变化和快慢调整有助于掌握顾客的注意力。现在让我们以更恰当的音调运用,更有效地来处理销售过程中这个主要的抱怨。总之你要多加练习,使你的音调运用良好,而后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2024-07-22
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所以称之为“标签效应”。这样的观点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就有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在“标签效应”中,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也可能由于觉得不公平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方向相反的行动,也就是说这种“激将法”有时是可行的。......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