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开启未来教育的智慧:揭示兴国之门

开启未来教育的智慧:揭示兴国之门

【摘要】:论教育制度与制度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与稳定的根本保障。国家衰于制度,兴于制度。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兴盛时期无不是制度变革的结果。由于新法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为秦国的富民强国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说到它,人们所想到的往往是生产的增长以及物质财富的剧增,并使英国一度成为世界霸主。中国与英国的差距也从此逐渐拉开,到18世纪末,中英制造业所拥有的世界份额比达到了6:16。

黑体;color:black">论教育制度与制度教育

制度是社会发展与稳定的根本保障。唯有制度可以兴国,唯有制度可以兴教,唯有体制可以兴校。党和政府的根本使命在于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国家的振兴、教育的繁荣依赖于富有生机、富有活力、富有创造力的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实施。

唯有制度可以兴国(www.chuimin.cn)

一个富有理性、高素质的民族,应该是一个崇尚制度的民族。一个政党、一个政府的根本任务是在正确的思想旗帜下设计和安排合理的国家制度。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政治制度在教育上有特别意义,因为每一个学生,没有地位与位置的差别,都必须习惯于参加这种制度,使他可以成为社会中一般有用的人。我们这里说的制度,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运行规则和模式。制度的本质在于调节相关关系,包括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功能在于激励和约束:一方面,激励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社会要素的发展;另一方面,约束和消除不利于发展的各种因素。人类社会发展包括各国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制度变迁史。国家衰于制度,兴于制度。国家的复兴,从根本上讲在于制度的设计和安排。1949年后,两次大的制度变革使我国走向复兴之路:一次是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一次是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家翻开历史看一看,新中国制度建设使中国人民走出积弱积贫、毫无尊严的困境;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人民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兴盛时期无不是制度变革的结果。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为什么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乃制度变革使然!在战国七雄纷争的时代,秦国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废井田、奖耕织、赏军功、建县制。由于新法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为秦国的富民强国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世界大国的崛起也无一不是制度变革的结果。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一说到它,人们所想到的往往是生产的增长以及物质财富的剧增,并使英国一度成为世界霸主。那么,大家是否想过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在英国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制度的变革。早在1688年,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实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这一制度与当时欧洲大陆的专制制度相比,更加宽松、自由和开放,从而为英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而此时的中华大地正在忙于一次政治大轮回,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在北京煤山自尽,清兵入主关内,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是两个性质上完全不同的事件,中国是传统的改朝换代,正是“百代犹行秦法政”,而英国则是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中国只是换了一个“坐天下”的姓氏,而英国换了一种国家管理和发展模式;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仍在“黑屋子”里大兴“文字狱”,而英国已经迈进了近代并向现代飞奔。中国与英国的差距也从此逐渐拉开,到18世纪末,中英制造业所拥有的世界份额比达到了6:16。 我们认为,党和政府肩负的根本使命是通过制度设计和安排来锻造国家机器。也就是说,要把建设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充分整合、高效利用各种发展要素,有利于充分涌流各种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体制机制,作为党和政府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