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类能做的只是减轻地震影响

人类能做的只是减轻地震影响

【摘要】:直到今天,地震还是一种无法作出准确预报的自然灾害,人类所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减轻震灾造成的影响。在未来的岁月里,人类仍将面临地震的威胁。但更大的可能是在大地震的同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导致流经关中平原的这些主要河流断流干涸。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当然无法认识地震的规律和地震形成的机制。地震,伊水和洛水枯竭。根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统计,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地震有8000多次,其中破坏性地震就有800余次。

五、人类能奈地震何?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以其突然造成的巨大振荡,以其远远超出人力的破坏作用,给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极其恐怖的印象。

直到今天,地震还是一种无法作出准确预报的自然灾害,人类所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减轻震灾造成的影响。

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南部,处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处。在历史上,所有的省份都曾发生过5级或5级以上的地震,除了浙江和贵州两省外,其他各省都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包括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在未来的岁月里,人类仍将面临地震的威胁。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能够做什么?

(一)地震——亘古巨灾

大约在2100年前,司马迁在他的名著《史记》的《周本纪》中记载了周幽王二年(前780年)的一次大地震: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周幽王在位的第二年,国都镐京附近的泾、渭、洛三条河的流域都发生了地震。大臣伯阳甫说:“周朝将要灭亡了!天和地中的气都有自己的次序,不会发生错乱;一旦发生错乱,就是受了百姓动乱的影响。当阳被压抑着不能起作用,阴挡住了阳使它不能升起,就会发生地震。现在泾、渭、洛流域都发生了地震,就是阳离开了原来的位置又被阴压抑的缘故。阳失去原来的位置,反而处在阴之下,河源一定会被堵塞;河源被堵塞,国家一定会灭亡。流水滋润了土地,百姓才能丰衣足食。土地得不到滋润,百姓必定贫困,国家怎么能不亡?从前伊水和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断流了,商朝也灭亡了。现在周朝的德行已经像当年的夏、商二代一样了,它的河源又给堵塞了,必定会使河水干涸。一个国家必定要依靠山河,山崩和河流干涸,都是亡国的征兆。国家的灭亡不会超过十年,这是天数所定。被天抛弃了的,绝对过不了规定的期限。”当年,泾、渭、洛三条河流干涸,岐山崩塌。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年代可考的第一次大地震的纪录,不但有具体的地点、破坏的现象、灾害的程度,而且反映了当时人对地震的认识。据当代地震学家分析,公元前780年这次地震的震中是在岐山,即北纬34.5°,东经107.8°,震级为6.7级。

镐京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县西北,离渭水及泾渭相交处不远。岐山在今岐山县东北。岐山一带是周朝的发祥地之一,所以发生在岐山的山崩对周朝君臣的心理打击更大。山崩应该是地震引起的,但岐山并不在泾水、渭水之滨,离洛水(今北洛河)更远,如果仅有岐山的山崩,绝不会将三川都堵塞。一种可能是在岐山崩的同时,也发生了其他山崩,因而将三川都堵塞了。但更大的可能是在大地震的同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导致流经关中平原的这些主要河流断流干涸。

伯阳甫的话可以证明,这是一次罕见的大地震,并引发了其他灾害,至少在西周的历史上还未出现过,只有更早的夏朝末年和商朝末年的大灾能与之相比,这才引起了周朝臣民的极大恐惧,并使他作出了周朝将亡的预言。

由于当时的建筑物相当原始,道路、桥梁、城池、祭祀场所等公共设施也比较简陋,估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并不很多,但泾、渭、洛三川是关中平原主要的农业水源,河流的干涸对农业生产是致命的打击,从根本上动摇了周朝的统治基础。类似的灾情也是夏朝、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当然无法认识地震的规律和地震形成的机制。但从伯阳甫对“阳”和“阴”消长变化的论述看,他至少已经意识到,这是“天地”之间各种因素运行不平衡的结果。对比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学者对地震原理的解释,这样的看法已经相当有水平了。至于将地震与国家的治乱和国运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在人们还没有认识地震规律前是在所难免的。直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不少中国人不是也将它与毛泽东的逝世联系在一起吗?

这条史料提到的夏朝末年曾有过“伊洛竭”的大灾,据《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的记载,这也是由地震引发的:

(帝桀)十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帝桀在位的第十年,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的位置发生错乱,午夜时分,陨星像雨点落下。地震,伊水和洛水枯竭。

这次地震的年代虽然还无法证实,但从《史记》的记载看,应该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事实,在西周人的心目中是确定无疑的。这次地震大概发生在公元前16世纪,并伴随着异常的天象。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又有发达的文字记载,从公元前780年以来,在各种历史文献中留下的地震资料浩如烟海。从西汉开始,地震已经被作为“灾异”记录在历代官方的正史之中,在各种史籍、档案、地方志、笔记、日记、诗文、碑刻等有关资料中,也或详或略地记录了地震的表现形式、破坏程度、波及范围。根据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统计,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地震有8000多次,其中破坏性地震就有800余次。

在这些地震中,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 日)陕西华州(今华县)的8.0级地震,至少造成83万余人死亡,是世界上见于记载的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关于这次地震,史料中有不少记载,官方的《明世宗实录》记录的灾情是: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午夜,陕西华州地震,声如轰雷,震撼摇荡,人惊溃,起卧失措。川原坼裂,郊墟迁移,或壅为冈阜,或陷作沟渠,走山裂石,水涌沙溢。华岳、终南山鸣,河壅数日。城垣、庙宇、官衙、民庐倾颓摧圮,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复不可数计。

有一位住在西安城中的官员秦可大,记录了他的亲身经历,为我们留下了这次地震的第一手资料:

嘉靖乙卯季冬,十有二日夜半,关中地震,盖近古以来书传所记未有之变也。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覆不能贴褥,闻近榻器具若人推坠,屋瓦暴响,有万马奔腾之状。初疑盗,继疑妖祟,俄顷间头所触墙划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见月色尘晦,急揽衣下榻,身倾欹如醉,足不能履地焉。家南有空地,从墙隙中疾走。比至其处,见母暨兄及弟侄咸先至,无恙,口急号呼汝,汝不闻耶?盖其时万家房舍一时摧裂,声杂然塞耳,都不闻也,矧号呼哉?

时四更余,势益甚,声如万雷可畏。逾五鼓少定,始闻四邻远近多哭声矣。予合家幸无恙,因急令人候亲族之最关切者,俱幸无恙。比明,见地裂横竖如画,人家房屋大半倾坏,其墙壁有直立者亦十中之一二耳。人往来哭泣,慌忙奔走,如失穴之蚁蜂然。过午,人俱未食,盖爨具顿毁,即谷面之类皆复土埋压。

四乡之外,村居被祸者,幸奔入省城暂避。至如穴居之民,谷处之众,多全家压死而鲜有脱者。详其震之发,盖自潼关、蒲坂,历暴突撞,如波浪愤沸,四面溃散,故各以方向漫缓,而故受祸亦差异焉。他远不可知,自吾省之西也则渐轻,自吾省之东也则渐重,至潼关、蒲坂极焉。震之轻者,房壁之类尚以渐倾,而重者则一发即倾荡尽矣。震之轻者,人之救死尚可走避,而重者虽有幸活,多自覆压之下掘挖出矣。

受祸大数,潼、蒲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他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别近远、分浅深矣。

其事变之异者,或涌出朽烂之舡板,或涌出赤毛之巨鱼,或山移五里而民居俨然完立,或奋起土山而迷塞道路。其他村树之易置,阡陌之更反,盖又未可以一一数也。

此变之后,次年而固原地震,其祸亦甚。乃隆庆戊辰,本地再震,其祸少差。自是以来,无年无月,居常震摇,迄今万历之岁,未甚息焉。

这次地震的波及范围很大,4级震区西起今甘肃兰州,东至江苏淮安,北起今山西朔州,南至湖南浏阳。主震之后,余震持续多年。83万余的死亡人数,只包括了有姓名可登记的,所以实际死亡人数远不止此数。

如果说,500多年前的这次地震离我们过于遥远的话,那么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大概记忆犹新。那年7月28日3 点42分(北京时间),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达到11度,面积10.5平方公里。在一瞬间,唐山市内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路面开裂,铁轨变形,地面喷水冒砂,大量农田被淹,煤矿井架歪斜,矿井大量涌水,通讯中断,交通受阻,供水、供电系统被毁,城市成为一片废墟。当天18时45分,距唐山40余公里的滦县高家林又发生7.1级地震,震中烈度为9度。与唐山相邻的天津市也遭到8.9度的破坏,北京个别地点烈度也达7度,一般都有6度,受波及地区有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等14个省、市、自治区。这次地震造成24万余人死亡,16.4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6亿人民币

自从唐山大地震以后,我国又发生过多次破坏性的地震,世界上也几乎每年都出现破坏性地震,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像唐山地震、日本的阪神地震等破坏力极大的地震大多是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更增加了人们的恐惧心理。每次震灾发生后,全世界的人都会关注这样一些问题:下一次地震什么时候发生?发生在哪里?谁将是受害者?大家也自然会提出:地震能不能预测?能不能预防?

(二)候风地动仪的成功与地震预测的失败

实际上,人类探索地震奥秘的努力早就开始了。前面提到,2100多年前的伯阳甫就试图解释造成地震的原因,尽管今天看来他的解释显得过于离奇。古代的西方学者对地震的认识也并不比伯阳甫高明,如阿那克萨哥拉认为地震是由于过量的水从高处涌入低处和洞穴而引起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当大地被水所饱和的时候就会发生地震,阿那克西米尼则认为地震是由于土块在干燥过程中堕入洞穴而引起的。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提出,地震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太阳晒到潮湿的土地所产生的水蒸气在逸出时受到了阻碍。塞尼卡在公元68年的观点是:“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气,它是一种能够从一处迅速流到另一处的东西。如果不加扰动,让它停留在空旷的地方,它会一动也不动留在那里,不会对周围的东西发生什么影响。但是,如果有任何外来的因素激动它,压迫它,并且把它驱逐进一个狭窄的空间……而它逃逸的道路又完全被封锁住的话,它就会‘以雷霆万钧之势,绕着障碍而狂鸣’,在和这种束缚进行长期的斗争以后,它就会冲破障碍而上升。与它相斗争的障碍物越坚强,它就会变得越凶猛。”而在多地震的日本,古代广泛流传的说法是,地震是由埋在地下的鲶鱼的活动所致。

但是在地震的观测方面,人类的第一项杰出成就无疑应属于中国的张衡。张衡(78.139年)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和文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后汉书·张衡传》载有他发明地震仪的经过:

东汉阳嘉元年(132年),张衡又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形状像一个酒樽,直径八尺。仪器上有一个隆起的顶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有一根中心柱,这根柱子能够沿导轨向八个方向移动,并操纵开关。它的外部有八个龙头,每个龙头的口中都衔有一颗铜丸,在底座周围则有八只张着口的蟾蜍和龙头相对,以便随时承受从龙口中落下的铜丸。地动仪的牙机制得非常精巧,全部装在仪器的内部,盖子盖得非常严实,连一点缝隙也没有。一旦发生地震,地动仪就会受到振动,结果就会有一个龙嘴吐出铜丸,让它下面的蟾蜍把铜丸衔住,发出很响亮的声音,从而使监视人员察觉。虽然有一条龙的机关受到触发,但其余七条龙会保持不动,因此只要知道哪一条受到触发,就可以知道地震来自什么方向。根据所发生的地震的事实来验证,地动仪所指出的地震方向和地震实际发生的方向几乎一点不差。有一次,从龙口中掉下了一颗铜丸,但人们都没有地震的感觉。洛阳的学者们都因为没有地震的证据而感到奇怪。但几天后接到地方官送来的报告,陇西果然发生了地震,于是大家都佩服仪器的精妙。从此以后,朝廷就命令史官记录每次地震来自什么方向。

候风地动仪的原物虽然早已不存在,但近代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张衡的发明是符合科学原理的,设计是可行的。最近这台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已经在我国复原成功,专家鉴定后认为符合科学原理。

世界上第一台现代地震仪是1703年由德·拉·奥特弗耶制成的,这个仪器采用的原理是在一个碟子里装满水银,一旦发生地震,水银就会从碟子中溢出。这一原理直到1848年依然为卡西亚托雷所采用。令人惊奇的是,一千多年前张衡所采用的原理明显比这更先进。

人类对地震的成因和演变规律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假设的水平,直到近代才有所突破。1880年日本横滨大地震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尤因教授根据东京附近的地震观测结果,发现地震中存在着纵波(P波)和横波(S波)。1906年4月18日美国旧金山大地震是长达400公里的圣安德列斯断层重新活动的结果,震后对断层作了详细研究后,形成了著名的地震成因学说——“弹性回跳”说,即地壳内部逐渐积累的应力,突然由于断层断裂而释放出来。

70年代初期,科学家又从板块结构学说的角度认识地震:地球表面为厚达百余公里的若干刚性板块所覆盖,这些板块在软流层上的低黏性层上运动。地球表面的重要变动均发生在这些板块相互连接的边界上。地震是现代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与板块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类“构造地震”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此外,还有因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地下岩浆活动引起火山爆发也是能量的积聚和释放的过程。火山爆发前岩浆在地壳内积聚、膨胀,能使其附近的老断裂产生新活动,也会产生新断裂,这些新老断裂的形成和发展均伴随有地震的产生。岩浆冲出地表成为火山喷发,是大规模能量释放的过程,也会产生不小的地震。如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所产生的震动就相当于一个6.7级地震。

岩崩、滑坡、地面陷落等也会引起地震。如1983年3月7日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的洒勒山发生的一次黄土大滑坡,滑体堆积范围达1.5平方公里,根据附近地震仪的纪录,滑坡形成的瞬间,地面的振动相当于一次1.4级地震。但这类地震震动范围小,震级不大。

人类的工程活动,如采矿、进行地下核爆炸或水库的蓄水等都能诱发地震。广东新丰江水库建成于1959年,水坝高195米,开始蓄水后地震日益增加,到1972年达72万次,在1962年3月19日发生了一次6.1级地震,烈度为8度,坝体出现裂缝。

但是,人类在地震的预测预报方面却举步维艰,成效有限。1975年中国成功地预报了辽宁海城的大地震,曾经使人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第二年突然爆发的唐山大地震,又使地震变得神秘莫测。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的6.8级地震和3月22日发生的宁晋县7.2级地震,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引起了中国政府和地震科学家的高度重视,此后建立了广泛的地震测报系统,进行经常性的观测和分析。1974年上半年,在辽宁省和邻近地区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小震明显增强,海城县观测到大幅度形变异常,大连出现地磁场垂直分量大幅度变化。据此,沈阳地震大队提出了“辽宁南部或海城北部,在不太长时间内可能发生强震”的看法。12月中旬,辽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常现象:地下水位大幅度升降,井水变浑变味,冬眠的蛇出洞,一些家禽、家畜行为异常,一些水氡、地倾斜观测曲线发生突变。同时,以辽北的参窝水库出现4.8级地震震群为标志,地震活动进一步加强。辽宁省地震部门提出,辽东半岛及附近海域在1975年上半年,甚至一二月份,可能发生6级左右的地震。1975年1月末至2月初,动物异常数时逐日剧增,地域不断扩大,反应程度也更剧烈。井水异常向营口、海城一带发展,水位变化明显,甚至形成自喷或断流。水氡、地电等观测值出现大幅度突跳。石硼峪地震台自2月1日起观测到数以百计的小地震,而且频度、强度不断升级。辽宁省地震部门于2月3日向政府提出,在营口、海城地区小震活动的后面,可能要发生一次大地震。2月4日19时36分,海城爆发了7.3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烈度在8度以上的面积达168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占52%,灾区人口835万,人口稠密、工业集中。但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死于地震灾害的有1328人,死于次生灾害的713人,死亡率万分之二。与同类灾害相比,估计减少了十多万人的死亡。可是仅仅相隔一年半,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大地震却在没有作出短期和临震预报的情况下突然爆发。

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还在于,地震的短期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的公开发布还必须承担巨大的社会责任,公开发布错误的地震预报所造成的物质损失和社会影响,甚至不亚于地震本身。这些年来,每当即将发生地震的流言开始传播后,当地就会人心惶惶,人们大量抢购、囤积物资,外出避难,不敢在室内过夜,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一有风吹草动,就盲目行动,甚至有人慌不择路,跳楼身亡。要是当地政府正式发布公告或临震预报,情况必定会更严重。如果地震没有发生,或仅发生相当轻微的地震,由此造成的损失由谁来承担?由此引起的心理压力又如何消除?错误的、轻率的预报还会影响地震预报本身和政府的信誉,造成更大的恶果。当正确的预报发布、真正的地震来临时,人们又会掉以轻心,行动迟缓,甚至完全不当一回事,后果自然不堪设想。但地震灾害的预防必须由公众参与和实行,如果不公开发布消息,只有少数人知道,任何预报都会缺乏实际意义,在临震阶段尤其如此。

最近,美国地震学家盖勒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断言地震是无法预测的。盖勒的观点或许失之偏颇,但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到目前为止,地震的确还是无法预测的。

人类对地震的科学观测,比对气候的观测时间更短,但地震的形成和变化的周期却并不比气候变化的周期简单,大地震的复发时间比人的寿命和有现代观测仪器以来的时间都长,已有的资料和数据积累是相当有限的。地震源一般在地表以下很深的地方,形成和影响地震的基本因素更产生在地球内部,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科学家只能利用设置在地球表面或距地表很浅的内部的仪器进行观测,就是这样的仪器布置得也很稀疏,数量有限,能够获得的信息是很不完整、很不精确的,这自然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更大的障碍是,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普遍存在的地震前兆,即在大地震前都必然出现的异常现象。例如,海城大地震前出现过的动物、地下水、水氡和地电数值的异常,在其他的大地震前未必出现;反之,出现了这些异常现象的地区往往并没有发生大地震。至于这些前兆的出现时间、程度和频度与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之间的关系就更无从说起,所以即使像对海城大地震的预报那样相当成功的例子,也绝不能做到像目前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1988.1990年这三年中,我国对5级以上地震的短期预报(地震前数月至数天)的报准率只有5%。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人类对地震的探索在不太长的年代里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就断言永远无法预测地震还为时过早。不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例如在21世纪之内,我们大概还不可能像预报天气那样对地震作出精确的预报。

(三)并非无能为力

但人类对地震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在不能准确预报的条件下,同样能够努力防止或尽量缩小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在这方面,对地震的长期观测和研究得到的成果,在多次大地震中的抗灾实践,无数受害者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都是人类未来防灾抗灾的宝贵财富。(www.chuimin.cn)

193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长滩的地震震级不大,但破坏却十分严重。研究发现,这次地震震中恰巧位于洛杉矶河古洪泛区的冲积土和沙砾层上,而该地区原有的建筑规范很不合理,不符合抗震要求。

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的8.4级地震和日本新潟的7.4级地震,都引起了地基的砂土液化。新潟的地震使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发生倾倒,新建桥梁塌落,调查结果发现,正是由于饱水砂土振动液化,使支撑这些建筑的地基失去了支撑力。这两次地震后,对砂土液化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1985年9月墨西哥的8.1级地震,震中离墨西哥城有400公里,但墨西哥城却遭到了严重破坏,而在该城西70公里的玄武岩丘陵上的一些高层建筑却安然无恙,连轻微破坏都没有。研究表明,墨西哥城处在古代湖相沉积发育的软泥、软黏土夹层上,这是造成该市严重灾情的根本原因。

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的6.1级地震是一次中强度地震,但灾情却相当严重,原因就在于当地的民居都是以当地砂质黄土作成土坯垒成的拱窑,一经震动,墙身和拱顶极易开裂,严重者即塌顶破坏。雨季来临时,干燥的土坯一经雨水浸泡,极易酥解,自重增加,更加速了开裂和破坏。在震前一个月内,大同县和阳高县的降雨量分别达到135毫米、134毫米,为历年之最,这无疑加剧了灾情。

对宁夏南部地震多发区的长期研究证明,在当地农村的主要民居崖窑、土箍窑和土木房中,崖窑抗震性最差,在烈度为6.7度区容易发生倒塌、堵塞窑门,或沿黄土的节理、裂隙整体破坏;而土木房在同样条件下虽然主要墙身出现许多裂缝,但整个房屋却基本完好。

有了这些经验教训,人类就有可能在地震灾害的防治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

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本身不会造成危及生命的伤害,最普遍的灾害是对各类建筑物的破坏,人口的伤亡主要是由此而造成的。根据对以往世界上130次破坏巨大的地震统计,95%的伤亡就是由建筑物倒塌引起的。在大城市、大工矿区、交通枢纽等人口稠密、建筑物集中的地区,这类地震直接造成的灾害的破坏性和灾害的严重性表现得最为突出。

对付这类灾害的主要措施就是加强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性能,使它们在强烈的地震发生时不倒、不损、不燃,或者在受到破坏时减少对人的伤害。事实证明,只要选址得当,事先充分考虑防震要求,设计合理,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安装的要求得到保证,这一点是完全能做到的。

例如,辽阳化肥厂高67米、重600吨的选粒塔,在建造时按地震烈度7度设防,考虑到地震时可能产生砂土液化,扩大了桩基直径和深度,还打了一定数量的斜桩。海城7.3级地震时,该厂厂区普遍喷水冒沙,塔的四周出现多处喷沙孔,附近建筑物均遭破坏,该塔却保持完好。

日本神户的简易房屋在阪神大地震中几乎全部倒塌或破坏,但按防震要求建造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基本都完好,高层建筑全部完好无恙。一些发生倾倒的高架道路、桥梁,经事后检查,一部分是设计本身的缺陷,另一部分则是施工时没有达到设计标准所致。经过改进设计和严格施工,必定能抵御破坏性更大的地震。

在发生建筑物倒塌后,被困人员的自救和及时救援也是减少伤亡的重要途径。高灵敏度、高精确度的搜索、定位、传感、通讯仪器,大功率、快速、灵活的吊装、挖掘、搬运设备,先进的医疗设施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都能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

第二类是由地震引起的火灾、水灾和有害有毒物质的泄漏等地震次生灾害,而供电、通讯、供水、供气、仓库、医院、道路、铁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等设施的破坏,不仅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也会直接或间接增加伤亡。如日本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死亡和失踪14万人,其中多数是死于大火。

第三类是地震的衍生灾害,如:死亡的人畜尸体没有及时处理、环境污染引起细菌滋生蔓延,疾病传染;粮食减产和供应短缺造成饥荒,灾民饿死或外流;生产停顿,工人失业,谣言流传,盗匪活动,治安混乱等。

前两类灾害虽然还不能完全避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生产力的提高,一般都能在短期间清除或扑灭,恢复正常,对生命的威胁可以降到最低限度。后一类灾害的影响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社会安定程度和民族凝聚力,如果国力强盛,物资储备丰富,社会治安良好,人民遵纪守法、团结互助,这类灾害就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

如果我们从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范围来看地震,就更能增强我们的信心。

尽管地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大多数并没有达到破坏性的程度。在破坏性地震中,多数发生在海洋或无人区、人烟稀少地区,发生在人口稠密区或大城市的毕竟是少数。

即使地震造成的财产绝对损失无法降低,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积累财富的增加,地震损失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步降低。也就是说,地震对人类的消极影响在缩小,而人类消除灾情、恢复正常的能力在增强。

由于地震的破坏范围相对较小,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全国、全世界多处并发大地震的先例,只要全国、全世界通力合作,合理调度,一般都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救助。

(四)来自地震之国的信心

我们还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日本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中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世界上约四分之一的地震发生在日本。据统计,近300年来造成千人以上死亡的地震发生过24次,1885.1995年间的破坏性地震有560次,平均每年约5次。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50年间,发生6级以上地震77次,平均每年1.2次。目前日本约60%的人口集中在大城市,抗震救灾的难度更大。地震曾经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但也使日本制订了世界上最完善有效的防灾对策,建立了健全的防灾体制,使日本人民形成自觉的防灾意识和抗灾能力。

防震救灾,是日本每个人从小开始的必修课,不仅学校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各个单位和团体也都定期进行检查、演习。任何公共场所都事先设计有避难的路线和地点,在明显的位置标志着路线图,安放着灭火器材。每个城市、每个居民点都事先设有避难场所,当地居民都了解具体的地点和进入的路线。

我曾经在日本经历过一次5.2级地震。那天我单独住在一所大学的客舍,正准备就寝时,突然电灯摇晃,楼板震动,窗户嘎嘎作响。我知道发生地震了,连忙拉开窗户,周围却寂然无声,就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几分钟后震动平息,周围依然没有任何动静,我等了一会也就安心睡觉了。第二天见到朋友,他先谈起的还是其他新闻,经我问起才说发生过一次5级地震。他告诉我,发生地震后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视机,因为一般很快就会播放震级、震中等消息。

日本的防灾对策,除了确保各个建筑物和土木设施的抗震安全之外,还包括城市规划、消防、治安、通讯、医疗、交通、传媒、能源、供水、管道、粮食和日用品供应等各种单项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综合对策,由政府发布一系列保证防灾措施实施的法令法规。各地区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预防震灾的阶段性计划,定期举行有公众普遍参与的演习和检查。正因为如此,日本在防抗地震灾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有效地避免和减少了震灾损失。

从100年来日本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统计中可以看出,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地震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了,1995年发生在人口最稠密的城市群的兵库县南部地震(阪神地震),最终死亡人数不超过6000人。1900.1995年全世界因地震死亡约150万人,日本约16万人,占10%强。但在1995年前的47年间,在全世界死于地震的约65万人中,日本仅766人,仅略高于0.1%。

日本1896—1995年死亡人数超过200人的地震

*统计至1995年1月19日17时45分止。

从阪神地震爆发后4小时内的大事表也可以看出日本救灾的效率:

5时46分 地震爆发。

5时55分 大阪管区气象台发表地震第一号公报。

6时后 东海道.山阳新干线自始发起停驶,日铁西日本线关西地区、日铁四国等线全线停驶,名神高速与关西高速道路全面禁止通行,近畿地方建设局进入非常状态,职员开始与灾区事务所联络。

6时5分 大阪府警备本部设立。

6时15分 因检查滑行道而在关西空港上空待降的飞机,按空港事务所指示开始着陆。

6时45分 因煤气大量泄漏,大阪煤气公司成立对策本部。

6时55分 关西空港部分道路禁止通行、部分限速40公里,9时解除。

7时 兵库县灾害对策本部设立。大阪管区气象台灾害对策本部设立。

7时38分 近畿地区再次发生强烈地震。

8时45分 村山首相发表全力对策讲话。

8时53分 五十岚官房长官宣布设立对策本部和小泽国土厅长官去灾区。

9时 消防厅设立以长官为部长的对策本部。神户市灾害对策本部设立。120台消防车及消防员在消防署待命,此前3小时间已出动半数。淡路岛北淡町长兼县地震对策本部长请求出动自卫队救灾。

9时20分 气象厅宣布神户地震烈度达到6度(日本烈度标准最高为7度),为地震观测史上首次。

9时35分 神户海上保安部确认,神户港岸壁下沉约2米。

9时50分 警察厅宣布,已发现地震死亡者22人、伤者222人。

但事后的检查也发现了问题,如救灾分工过细,以至在震灾发生后,大阪的消防车尽管已经做好准备,却因没有接到神户的请求,按规定不能主动出动。不过,通过这次大震的考验,防震抗震措施已经得到进一步完善。

日本的经验说明,尽管地震还不能准确预报,也无法避免,但灾害的损失是可以预防和减少的。像阪神大地震这样的强烈地震如果是发生在没有防震能力和经验的其他国家,死亡人数达到数万以至数十万是完全可能的。

从纵向看,人类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在中国也是如此。1920年海原地震达到8.5级,超过1556年华县的8级地震,但死亡人数23万余,比后者的82万多人少得多(详见下表)。唐山地震的死亡人数超过了海原地震,但其中有不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文化大革命”中特殊的政治压力,原有建筑物基本没有采取抗震防震措施,防灾救灾设施落后,拒绝国际救援和国际合作等。可以肯定,如果排除了这些人为因素,这次地震的损失完全可以明显减少。唐山大地震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防御和消除地震灾害的能力已大大增强。

1920—1983年我国主要地震灾情统计

据国家地震局陈章立局长1997年8月25日向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的报告,建国以来,我国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整个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4%,直接经济损失占6%。可见在我国,地震的主要危害还是人员的伤亡,而这恰恰是有可能大幅度减少的。在同一报告中这位局长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20世纪以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的高潮阶段,有可能发生数次7级左右的强震,并有可能发生7.5级以上特大地震。这也是国务院和人大常委会提出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法草案的理由之一。可以肯定,一旦此法获得通过并切实执行,即使再发生新的“唐山地震”,后果也不会如此严重。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再发生一次与“唐山地震”相似的大地震时,情况会是怎样。首先,我国已经按照“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对近百座城市和几千个工矿企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工程加固。新建的工程都按防震要求设计施工,一般性民用建筑也都具有一定的防震强度。当然个别偷工减料的劣质建筑例外,这种不震也会坍塌的建筑只能依靠加强法制来消除。如果再发生7级以上地震,唐山绝大多数新建筑将不会出现严重问题,因建筑物倒塌的伤亡大多可以不再出现,仅这一项就可以将伤亡减少近90%。其次,即使我们不能作出预报,地震发生后的通讯联络、指挥管理、抢险救灾也将非常及时有效。唐山地震时由于通讯设施全部遭到破坏,外界根本不了解灾情,连中央政府也不知道具体情况,还是有人从灾区开着汽车进中南海报告的。而现在,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无线电、微波和卫星通讯网绝不会中断,不必再采用这样原始的办法。我们已经建成的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铁路、民航将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物资和人员的运输,确保救灾的需要。我们将会准确、及时地发布消息,公布灾情,不会以“路线斗争”、“阶级斗争”、“政治需要”为由对国人保密,更不会再宣传“地大震,人大干”一类愚昧而残酷的政治口号,而会将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我们必定会欢迎并寻求国际援助,而不会像唐山地震时那样干出拒绝一切外援的蠢事。唐山震后,一些埋在废墟中的人并没有立即死亡,如果及时请来经验丰富的救助人员和挖掘设备,很多人可以得救。当时却只能依靠有限的人力和原始的工具,还阿Q式地宣扬“外国人靠狗(用警犬搜寻),我们靠毛泽东思想”,结果自然是伤亡大增。可以肯定,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在我们初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后,地震造成的间接灾害和衍生灾害将大大减轻。

所以,尽管我们不能断定21世纪不会发生更剧烈、更频繁的地震,但也没有迹象表明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人类抗震救灾的能力肯定在不断加强,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对未来的地震持恐惧和悲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