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各个不同时期年平均收入基本上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一五”时期,地方财政总收入上升到2137.6万元,年平均收入427.5万元,比三年恢复时期年均增长46.3%。工商各税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农业税收的增长速度。如“一五”时期占总收入的1.24%,“二五”时期突增到......
2023-11-30
2006年以前国家政府收支科目主要以部门和支出性质来分类,007年以后国家对政府收支分类进行了重大改革,支出科目以功能和经济来分类。1949年10月至2008年年底,凉州区(市、县)地方财政总支出为753267.1万元,年平均递增17.47%。其中1949年至2006年,财政总支出为505621.1万元,年平均递增15.86%。重点支出项目及支出比例为:基本建设投资37378万元,占总支出的7.4%;支援农业生产支出46312万元,占总支出的9.2%;文教、科技、卫生支出190154万元,占总支出的7.6%;行政管理费支出125849万元,占总支出的24.9%;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3181万元,占总支出的4.6%;城市维护费支出8929万元,占总支出的1.8%;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36323万元,占总支出的7.2%;其他支出7495.1万元,占总支出的7.3%。2007年至2008年,财政总支出为247646万元,年增长54.3%。按功能分类主要支出项目及支出比例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4141万元,占总支出的9.7%;国防及公共安全支出11114万元,占总支出的4.5%;教育、科学、卫生、文体及传媒支出93430万元,占总支出的37.7%;环保、社保和就业支出40805万元,占总支出的16.5%;农林水事务支出50009万元,占总支出的20.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650万元,占总支出的3.1%;交通运输支出7565万元,占总支出的3.1%;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6962万元,占总支出的2.8%;其他支出5970万元,占总支出的2.4%。全区累计财政赤字从2007年的2222万元,降到008年的973万元,当年消化赤字1249万元。近60年,凉州区(市、县)财政总支出除“三五”时期下降外,其他各个不同时期年平均支出基本上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
1949年10月至1949年12月,武威县地方财政总支出为5.4万元。
三年恢复时期(1950年至1952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为80.3万元,年平均支出26.7万元。
“一五”时期(1953年至1957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为1044.9万元,年平均支出209万,比“三年恢复时期”年平均增加182.3万元,年均增长6.8倍。
“二五”时期(1958年至1962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为3858.6万元,年平均支出771.7万元,比“一五”时期年平均增加562.7万元,年均增长2.7倍。
三年调整时期(1963年至1965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为2677.5万元,年平均支出892.5万元,比“二五”时期年平均增加120.8万元,年均增长15.7%。
“三五”时期(1966年至1970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为2987万元,年平均支出597.4万元,比“三年调整时期”年平均减少295.1万元,年均下降33.1%,比“二五”时期年均下降22.6%。
“四五”时期(1971年至1975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为6982.9万元,年平均支出1396.6万元,比“三五”时期年平均增加799.2万元,年均增长133.8%。
“五五”时期(1976年至1980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为10036.5万元,年平均支出2007.3万元,比“四五”时期年平均增加610.7万元,年均增长43.7%。
“六五”时期(1981年至1985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为11801万元,年平均支出2360.2万元,比“五五”时期年平均增加352.9万元,年均增长17.6%。
“七五”时期(1986年至1990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为32106.7万元,年平均支出6421.3万元,比“六五”时期年平均增加4061.1万元,年均增长172.1%。
“八五”时期(1991年至1995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为48515.3万元,年平均支出9703.1万元,比“七五”时期年平均增加3281.8万元,年均增长51.1%。
“九五”时期(1996年至2000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为98279万元,年平均支出19655.8万元,比“八五”时期年平均增加9952.7万元,年均增长02.6%。(www.chuimin.cn)
“十五”时期(2001年至2005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为219987万元,年平均支出43997.4万元,比“九五”时期年平均增加24341.6万元,年均增长123.8%。
“十一五”时期前三年(2006年至2008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为314905万元,年平均支出104968.3万元,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加60970.9万元,年均增长138.6%。
从各个时期的财政支出增减变化及比重情况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和省财政下拨的各种专项补助款主要用于支援农村生产、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工交等部门事业费、城市维护费、文教卫生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其他部门事业费、基本建设费、城镇青年就业费、城市人员下乡费、干部下放劳动费、科技三项费用、抚恤社会救济费、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及其他支出费用;按照“核定比例、超收分成”,“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分灶吃饭”的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应按规定上解省、地(市)财政(含总额上解和专项上解)金额;年终滚存结余结转下年支出金额等。“一五”时期,文教科技、卫生等支出477万元,占总支出的45.7%,这一时期乡村小学经费在预算内开支,加之在大跃进”时期,教育发展迅猛,民办教师队伍壮大,故教育经费支出比重较大。相比之下,这一时期基本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故这项费用在总支出中比重甚微,仅占8.5%。
从“二五”时期到“五五”时期,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在30%左右,其中二五”时期22.9%,“三五”时期22.6%,“三年恢复时期”30.8%,“四五”时期38.6%,“五五”时期31.4%。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欠账较多。自1958年开始,加大了基本建设投资,支出比重增大。“六五”时期,文教、科技、卫生等经费支出4309.3万元,占总支出的36.5%,达到最高水平,占据总支出的首位。这是因为1982年教育事业费包干409.9万元,地区专项下达123.8万元,武威县又在地区给的减少补助中安排了22.5万元,后又超支24.3万元;1984年文教、科技、卫生费支出增长幅度较大,比1981年增长37.5%;1985年文教、科技、卫生经费支出又比1984年增长30%。其主要是省、地、市三级财政为教育基础设施修缮、设备购置安排了113万元,共扩建、翻修学校48所,建筑面积达20401平方米,学校设施明显改善,教职工工资增长,“一无两有”达到35.8%,教师的工作条件、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在“七五”、“八五”和“九五”这三个时期,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经费投资均在总支出中占据第一位,其中“七五”时期占总支出的29.6%、“八五”时期占总支出的43.1%、“九五”时期占总支出的40%。武威地、市从1986年开始,为了改善医疗卫生和办学条件,增加了对文教、卫生事业的支出,同时还利用地方附加、乡镇投资、群众集资等渠道改善办学条件,当年就新建和维修教室222座,宿舍和其他用房226间。1987年,除人员经费外,还投资160多万元,在三中、五中、清源中学新建高中班6个,解决了农村400多名学生的入学问题。是年,维修教室443间,全市初级中学基本上得到了扩建和维修。1989年,对67所中、小学进行了翻修和新建,建筑面积326万平方米,还增加了对卫生院维修费的支出,新建了4所卫生院,配备了部分医疗设施,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1994年,中央对地方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后,当年市级收入由1993年的8730万元降到6612万元,但个人部分支出却由1993年的4800万元增至8300万元。为了谋求发展,摆脱困境,市财政在多方筹措资金发放干部职工工资、确保各级政府机关正常运转的同时,通过借债、吸纳融资、培植地方财源,以缓解财政困难的局面。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仅武威至武南一级公路修建举债2200万元,皇台上市借款1409万元,皇台、武酒集团二期扩建本息2590万元,啤酒厂扩建垫支1409万元,荣华公司建设投入410万元,“双增”工程投入300多万元等等。2001年,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已达到2亿元,财政形势开始好转。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16832万元的巨额债务,其中银行贷款3535万元,上级超汇款挂账3464万元,部门和单位的借款1133万元,同时区财政借入省关闭农村合作基金资金1110万元,上级要求区财政负担的消化粮食企业亏损挂账7590万元,这些债务实质构成隐性赤字,与账面赤字累计,全区财政赤字高达2亿多元,需要区财政大力培植财源发展经济,增加收入逐年消化。
“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前三年,凉州区地方财政总支出大幅度增长。2001年,地方财政预算和上级下拨专项资金共计支出达到0093万元,比上年增加10765万元,增长36.7%,其中基本建设支出6886万元,占17.2%,比上年增长77.6%;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3847万元,占9.6%,比上年增长6.6倍;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33万元,占0.33%,比上年增长104.6%;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支出2460万元,占6.1%,比上年下降13.3%;文体广播、教育、科学和卫生支出13009万元,占32.4%,比上年增长16.9%;其他部门的事业费支出757万元,占1.9%,比上年下降2.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719万元,占1.8%,比上年增长0.7%;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2387万元,占6%,比上年增长12.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848万元,占2.1%,比上年下降3.7%;行政管理费支出3592万元,占9%,比上年增长14.1%;工交、外交外事和国防支出124万元,占0.31%,比上年增长4.9倍;公检法司支出2723万元,占6.8%,比上年增长69%;城市维护费支出732万元,占1.8%,比上年下降16.7%;政策性补贴支出130万元,占0.32%,比上年下降3.7%;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103万元,占0.3%,比上年下降16.9%;专项支出376万元,占0.94%,比上年下降6%;其他支出1267万元,占3.1%,比上年增长4.1倍。上解省、市财政2637万元,比上年增长3%,年终滚存结余-3111万元,其中结转下年的支出2207万元,净结余-5318万元,当年消化赤字600万元。2001年,区财政在赤字、债务沉重、资金调度困难的情况下,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确保了职工工资发放;兑现了公职人员调资、离退休人员增资、公务员年终奖金;较好地落实了国家社会保障和扶贫救灾政策,发放企业职工养老金补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984万元,拨付扶贫救灾、灾歉减免资金753万元;贯彻“科教兴区”战略,拨付科技资金133万元,教育资金10944万元;落实国家积极财政政策,拨付国债等专项资金7886万元,确保了重点项目建设。2008年,区财政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认真落实省、市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政策,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统筹调度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支出进度,地方财政预算和上级下拨专项款共计实际支出15亿元,比2007年新增支出52874万元,增长54.3%,新增数超过了2005年全年财政支出总数,实现了职工工资及离退休费的按月及时足额发放,落实了城乡公职人员住房公积金、医保统一的补助标准,及时发放了职工调资增资,逐步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个人支出53159万元,占总支出的35.4%;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改善乡镇、街道、社区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条件,投入资金1971万元,保障经费正常运转;加大社会保障工作支持力度,及时拨付资金27106万元,落实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再就业补助、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补助,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及时发放低保和下岗人员取暖补助,提高临时用工人员工资财政补助标准,落实计划生育保障性补贴政策,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扩大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增强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确保“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患儿得到免费救治,提高村组干部报酬,扩大和实施村干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拨付资金1770万元,落实廉租住房补助政策,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争取到位上级资金2600万元,化解农村“普九”义务教育债务;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兑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等惠农补贴资金10708万元,农民人均受益141元;拨付资金5096万元,落实“两免一补”和农村中小学供暖补助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惠及学生12万人;继续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拨付资金6805万元,实施农村道路、中小学危房改造、乡镇卫生院、计生服务站、文化站、派出所、卫生所、村级组织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1699万元,支持新农村示范点、设施农业、渠系配套、林网改造、农业技术推广、新能源开发等农业项目;深入开展“财源建设年”活动,通过项目扶持、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税收返还等财政补助政策;投入资金3610万元,改善武威、黄羊工业园区道路、绿化、供电、给排水等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增强园区聚集功能,发挥园区聚集效应;落实财源建设效益保障和激励政策,投入财源建设扶持资金4417万元,支持酒类酿造、面粉加工、麦芽生产、肉类屠宰、饮料及小食品生产等财源体系建设,扶持发展各类市场主体,促进商品流通,拓宽财政增收渠道;积极支持皇台、荣华、武酒、全圣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化生产,增强企业创税能力。2008年,区财政争取到位各类专项资金2565万元,比2007年增加27378万元,增长84%。
财政收支平衡情况是:上级补助收入逐年增加且大幅度增长,1949年至2008年60年间,中央和省、市补助收入为517329万元。其中1953年补助81.5万元;“二五”时期补助1485.8万元,年平均补助297.2万元,比1953年平均增加215.7万元,年均增长2.6倍;“三年调整时期”补助1397.9万元,年平均补助466万元,比“二五”时期年平均增加168.8万元,年均增长6.8%;“三五”时期补助629.5万元,年平均补助125.9万元,比“三年调整时期”年平均减少340.1万元,年均下降73%;“四五”时期补助2120.2万元,年平均补助424万元,比“三五”时期年平均增加298.1万元,年均增长2.4倍;“五五”时期补助3112.2万元,年平均补助622.4万元,比“四五”时期年平均增加198.4万元,年均增长46.8%;“六五”时期补助5673.2万元,年平均补助1134.6万元,比“五五”时期年平均增加512.2万元,年均增长82.3%;“七五”时期补助14514.2万元,年平均补助2902.8万元,比“六五”时期年平均增加1768.2万元,年均增长155.8%;“八五”时期补助17816.5万元,年平均补助3563.3万元,比“七五”时期年平均增加660.5万元,年均增长22.8%;“九五”时期补助44886万元,年平均补助8977.2万元,比“八五”时期年平均增加5413.9万元,年均增长151.9%;“十五”时期补助152516万元,年平均补助30503.2万元,比“九五”时期年平均增加21526万元,年均增长2.4倍;“十一五”时期前三年补助273096万元,年平均补助91032万元,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加60528.8万元,年均增长2倍。1953年至2008年共调入资金10235.1万元,其中“一五”至“八五”时期共43年间调入资金543.1万元,年平均调入12.6万元;“九五”至“十一五”时期前三年共13年间调入资金9692万元,年平均调入745.5万元。1951年至2008年58年间,共上解上级支出45633.6万元,年平均上解786.8万元。年终滚存结余由2007年的赤字591万元,到2008年结余1695万元,其中结转下年的支出2668万元,实际赤字973万元。凉州区财政赤字逐年减少,1994年至2008年15年间,共消化财政赤字3673万元,由最高的1995年6545万元,减少到2008年累计赤字973万元。
1994年—2008年凉州区(市)财政支出决算表
续表 单位:万元
续表 单位:万元
续表 单位:万元
续表 单位:万元
有关凉州区财政志的文章
期间各个不同时期年平均收入基本上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一五”时期,地方财政总收入上升到2137.6万元,年平均收入427.5万元,比三年恢复时期年均增长46.3%。工商各税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农业税收的增长速度。如“一五”时期占总收入的1.24%,“二五”时期突增到......
2023-11-30
第一节区(市、县)级财政管理体制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权建立后,武威县就着手筹建新的财政机构。新建立的武威县人民政府设立第二科,并成立了税务局,隶属于军事管制委员会武威分局税务局领导。同时,武威县人民政府第二科改为财政科。......
2023-11-30
1971年至1973年,中央再次下放财权,对省级财政实行“收支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从1980年起,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根据“六条”规定,进一步改进财政管理体制,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收支范围,地方收入为地方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三类。......
2023-11-30
“一五”时期,预算外总收入为140万元,年平均收入28万元,比三年恢复时期年平均下降15.2%,相当于同期全县年平均地方财政总收入427.5万元的6.5%。“七五”至“八五”期间,预算外资金收入项目逐步扩大。所有预算外收入基本上由收费单位自由支配。......
2023-11-30
通过乡镇财政的建立和完善,为加速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支援经济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公社一级财政支出为:列入国家编制由国家供给人员的行政经费。武威县按照这种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发展农村经济,巩固人民公社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23-11-30
警察费由县政府管理。民国30年后,会计室的职权为管理全县会计,并监督财务行政及杜绝浮收滥支,减少不合理的开支。民国27年,奉省政府命令成立财政监理委员会,其职权是审核监督地方财政。此外,武威县还成立了余粮保管委员会,负责清理县仓库余粮,设仓库专管员,依照管理办法处理余粮。......
2023-11-30
是年6月,成立了38个乡镇级财政所,原9个区财政所随之撤销,并建立了乡镇级财政管理体制。1994年1月1日起,市、乡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2007年4月起,实行“乡财区管”财政管理体制。......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