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凉州区清代财税情况及问题

凉州区清代财税情况及问题

【摘要】:凉州设有统捐局,专收厘税,属省管辖。上列各项税收归凉州政府所有。捐款名目繁多,地方官吏、土豪劣绅借此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清末更为严重。竞谋筹款的晚清,逐步有了地方财政之说。清政府成立财政局,划分国家、地方收支范围。但由于战乱迭起,灾荒频繁,农村生产日益衰退,工商萧条,税源枯竭,上述章程并未实施。

第二节 清代财税简述

清朝初期,沿用明制,合“银差”、“力差”为一,名曰“丁”。以康熙四十七年(1718)丁册为主,每丁1口,征银2钱。雍正五年(1727),将“丁赋”摊入“地赋”名曰“地丁”。

据《甘肃新通志》载:截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武威县原额屯地11600顷60亩8分7厘,除历年荒芜地1256顷63亩9分7厘4毫外,实有熟地10343顷96亩8分9厘6毫。道光二十五年(1844)招垦,查出217顷26亩7分3厘,奉旨豁免不计银粮。又额外招种地60顷。除现荒未垦地42顷50亩外,实有熟地17顷50亩。原额更名地540顷64亩5分,水磨7盘,园圃3处,除历年荒芜地及水冲压沙地167顷20亩1分5厘4毫外,实熟更名地(前朝封地,没收出卖后之地)373顷44亩3分4厘6毫。

原定额人丁1419丁,除荒免丁649丁外,实征差人丁770丁。实征地丁遇闰银536两8钱7分6厘,实征耗羡银80两5钱3分1厘。

征粮定额43360石8斗7升5合,除荒芜地无征粮7240石5斗2合外,实征粮36120石3斗7升3合。实征耗羡粮5426石3斗9合4勺。另有更名地粮747石3斗,学粮534石8斗,番粮27石3斗,草170束。(www.chuimin.cn)

征草定额834975束7分4厘,除荒芜无征草212414束2分5厘外,实征草622561束4分9厘。

额外杂赋共应征银751两2钱5分,除无从征收银117两6钱外,实征银633两6钱5分。

清时,除田赋、丁赋外,尚有厘税(厘税指旧时内地运输货物的通过税)。凉州设有统捐局,专收厘税,属省管辖。所收税金全部上解省。据甘肃新通志》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凉州统捐局收百货统捐银6017两1钱4分5厘。又凉州政府收煤税10两4钱,当税银755两,无额商税银030两6钱8分2厘5毫,畜税银939两5分7厘,契税银295两1钱9分4厘;又当税银605两。上列各项税收归凉州政府所有。武威县只征收无额契税银240两8钱1分。

清时,财政大权集中于中央,县一级无财政可言,凡地方举办事业,除上级指定要办的事,由上级拨款外,属地方办的事都由地方捐款筹集。捐款名目繁多,地方官吏、土豪劣绅借此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清末更为严重。光绪年间,变法之议日盛,各省纷纷试办新政,倡议自治。竞谋筹款的晚清,逐步有了地方财政之说。清政府成立财政局,划分国家、地方收支范围。宣统元年(1909),武威县设官银钱局,为武威县设银行之始。当年,清廷颁布《府州县地方自治章程》,此时,始有县自治财政之名称。但由于战乱迭起,灾荒频繁,农村生产日益衰退,工商萧条,税源枯竭,上述章程并未实施。宣统二年(1910),又颁布《国家税与地方税章程》,建立地方预算制度。宣统三年(1911),新的财政制度待要付诸实施之际,爆发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宣告结束。